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113600000029

第29章 角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2)

而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渐渐地学会适应生活,了解自己的社会关系,接受、内化社会价值文化,为从事新的创造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延续、进化并向文明发展,是与人的生活依赖期提供充分的社会化机会分不开的。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

社会环境是社会化的客观条件。所谓社会环境,是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社会化的各种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劳动集体)、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1.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

因此,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社会环境结构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儿童不仅在父母及其他亲人的偎依、喂奶、搂抱、亲吻、爱抚中建立他最初的与其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又从父母那里学会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同时习得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学习语言、写字、算数,学会思考和自理的方法;父母又教育孩子要爱护财物、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分辨对错、克制自己、礼貌待人及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家庭的种族、阶级、宗教、社区等社会特征和父母的经济收入、财产、受教育的状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心理特征、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子女的素质、个性和人格等方面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动物也有“家庭”,但动物的“家庭”与人类的家庭有根本的区别。动物的“家庭”是建立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父母辈”的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爱护”出于某种类的动物的先天本能。而人类的家庭是处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之中的,通过家庭可以灌输给子女一定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思想意识,培养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形眦成不同的个性和人格会化是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给广大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孩子各方面特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2.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和教师的作用逐步上升到首要的地位,成为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是有一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的社会化机构。

学校社会化的特点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作为集体生活的机构,减少了儿童在家里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性,使儿童进入了社会组织性严、约束性强、强制性大的社会环境。二是学校改变家庭教育中的松散性、不一致性,对儿童实施系统化、正规化、专门化的教育,即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由学习零散的经验常识向学习系统的正统知识过渡,由简单具体的思维方式向更加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等。三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少儿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得到了显着的发展,开始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

3.工作单位(劳动集体)

一个人在学校毕业后,便出现人生的一个新的重要转折,进入劳动集体,从事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劳动集体中,个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及创造力积极地外化出来,作用于社会;同时又在进行着职业的社会化,即学习职业技能,建立和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将职业的规范内化,等等,这是一个统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因此,劳动集体在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劳动集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地,而且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精神风貌的缩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集体的分配方式、管理方式、集体成员的关系等状况,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就个体而言,劳动集体是其获取生活资料、得到精神满足的基本群体,是其参与社会互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个体所归属的劳动集体有不同的价值体系、群体利益和行为准则,使个体在劳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此外,不同的职业形成并发展了个体不同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质,不同的分配方式、管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对于许多人来说,工作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单位中度过,不同的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亦称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年龄、地位、背景、爱好相同、相近、相似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同辈群体的重要性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增加,在青春期达到最高峰。一般说来,同辈人成长于相同的社会背景,有相似的价值观,趣味相投,感情融洽,情绪易互相感染,行为极易互相模仿。他们强调平等待人,同心协力,互相关心,共有共享。这种同辈群体在中学、大学、工作单位普遍存在,有时它的影响力高于家庭、学校。它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值得重视的因素。

5.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文化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化,大多借助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录音录像、计算机(器)、现代通信等来实现。其功能有储存性、新闻性、知识性、舆论性、教育性、娱乐性、审美性等,并可以监督社会规范和准则的实行,使社会目标、信仰、价值、意识形态等达到一致。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而且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化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尽管如此,作为人类的社会化,其基本内容又具有共同的方面,如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行为规范、生活目标的社会化。下面我们逐一介绍。

(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生活技能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日常生活知识、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过程。在儿童时期,个体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因此他们社会化的内容首先是教会其自理生活,如吃饭、穿衣、睡觉、解手和会说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等。

(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后进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训练的过程。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在小农经济时期,家庭是生产单位,又是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形式。那时职业技能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家长或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的传统方式来实现的。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单靠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里的那种言传身教、世代相传的传统方式已远远不够了。因此,正规的和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已日益发展。人们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掌握各种职业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社会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三)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舆论的力量,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与传统,用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关系的过程。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一般日常生活规范的社会化

一般日常生活规范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所遵守的习惯、礼节及规则。例如,饮食用餐的习惯、家庭生活的规矩、公共场合的守则、待人接物的礼节、公共交通的规则、工作单位的规章等。实际上,每个人自幼年起就不断地受到社会的灌输和教化。

2.政治规范的社会化

政治规范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学习他所归属的社会政治制度所许可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及行为准则。政治规范社会化的目的,是促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将社会的政治规范内化,使其成为一名符合该社会政治规范要求的合格公民,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积极地发挥作用。社会成员的政治规范社会化程度如何,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一个人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法律规范的社会化

法律规范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和遵守他所属社会的法律规范,并以此来指导和调适自己的行为。法律规范社会化的核心是知法守法,即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要求人们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完成法律规范社会化的任务。

4.道德规范的社会化

道德规范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和遵守他所属社会的道德规范,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个体只有把他所属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现道德规范的社会化。个体的道德规范社会化,就是要对社会道德规范不断地了解和适应,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

5.角色规范的社会化

角色规范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和遵守行为准则的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特定的社会和群体关系中扮演着一种或多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的规范体系,换句话说,都有特定的角色规范。为了达到角色规范社会化的目的,一是学习角色的期望和规范,二是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使个体的言行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

(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生活目标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教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因此,生活目标的社会化,一方面要把社会目标内化为个体的生活目标。为此,社会通过各种途径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造就出成千上万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才智、创造力等能动地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的生活目标社会化得以实现。

六、社会化的类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持续的过程,是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化来完成的。一般说来,人的社会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一)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的生命前期,即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这一时期,对个体而言是基本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化阶段。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种角色,并初步形成自我的人格特质,开始以社会一员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基本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家庭、邻里、学校等环境来进行和完成的。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指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个体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成年人在其生活中不断出现新情况,诸如家庭的建立、工作的调动、经济生活和业余生活的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变化、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和更新等,这些往往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动机、行为难以与变化着的环境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于是,促使他们步入一个新的社会化进程——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继续和延伸,是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二是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的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同时,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它要求个体放弃原有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认同一种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