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13108200000010

第10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和要求(1)

第一节社会实践中的基层情感

2007年暑假,浙江大学的许雪斌、陈伟、杨子飞、张栋梁等四位同学参加了当年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与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杭州建德市农村开展实践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调研。回到学校后,四位同学把自己在农村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凝结成了一份关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和建议的调研报告,寄给了温家宝总理。2008年4月底,温家宝总理的回信从北京中南海传到了浙大求是园。温总理在回信中说:“大学生开展农村调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回想六十年代我上大学时,几乎每个假期都到农村去,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根基在农村,接近80%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同时,我们党历来强调青年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大学生在深入基层、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仅能清晰地认识到国情、培养起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我成长,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温总理的回信不仅表达了对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希望,更体现了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在基层农村中锻炼成才的重要指导意义。

自21世纪以来,特别是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下基层、进农村作为一种新的方向和要求逐渐取得了普遍共识,各高校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使其能在农村基层创新发展、取得实效。以浙江大学为例,学校在与浙江省湖州市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因势利导,充分发掘青年学生的热情和才干,广泛全面地推进“基层情感”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全校研究生通过基层挂职锻炼模式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累计已超过1800人,近500名优秀学生骨干赴浙江省的湖州长兴、绍兴上虞、丽水龙泉以及贵州省的遵义湄潭等10多个县、市、区所辖的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挂职实践服务。同时,学校还实施了“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实践计划”,有计划地组织选拔学生骨干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了解民生,不断增强认识社会和了解国情的能力。

只有触摸土地,才能感受温度。2008年暑假,给温总理写信的其中一位同学许雪斌成为当年56位挂职湖州新农村村官助理的浙大学生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温总理的回信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使我下定决心在基层农村呆上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锻炼自己。我想,这样的经历会让我有更多的感触、收获与成长。”还有两位“村官”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参加这次挂职锻炼,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农村基层挂职的一个月实践,应当说过得非常辛苦,但同样充实快乐。当每一次看到村民们回馈的温暖笑容,我不仅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更感受到了因为我的存在而使这个村子发生的点滴变化。所有的一切让我觉得我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分子。”“在湖州挂职村官的经历让我对农村真正地产生了感情。我愿意付出青春、奉献智慧,在清贫中践行青春的壮言,履行青年的责任,创造人生的辉煌。我坚信,当代大学生应该投身广阔的农村,感受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温度,在农村大舞台上奏响一曲青春之歌。”

参考阅读5

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

赴贵州湄潭基层农村开展实践调研

2009年8月5日,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2009年赴贵州暑期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实践任务,51名实践团成员离开实践调研15天的第二故乡——遵义湄潭,满载着实践的收获回到杭州。

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此次远赴浙江大学第二故乡——贵州省湄潭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是积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前夕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座谈时“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体现;是广大求是学子践行温总理在给浙大学生回信中“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重要精神的广阔平台;更是求是学子不断秉承“求是”校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积极投身浙大第二故乡——贵州省湄潭县发展建设的又一次集中体现。

历时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共组织51名学员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兴隆镇、马山镇、鱼泉镇、黄家坝镇等5个乡镇进行蹲点挂职锻炼。全体成员深入基层农村,担任村主任助理、社区主任助理,协助各挂职乡镇积极开展工作。学员们还深入农户,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湄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就“经济发展”、“医疗改革”、“城乡建设”、“文化教育”和“法律法规”等五项内容,认真开展调研活动,走访行政村100余个,走访农户300余户,完成调查问卷1000余份。

在认真完成挂职工作和新农村调研的同时,学员们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协助各挂职乡镇开展“支农、支教、支医”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其中医疗组成员于2009年7月29日赴湄潭县最偏远的贫困乡西河乡开展义诊活动,并为当地村民发放医疗宣传册,传播医药常识;文化教育组成员多次来到马山镇马山中学、湄江镇求是高级中学,与中学教师及学生亲切座谈,交流学习感受。

2009年7月31日,学员们来到湄潭县复兴镇,与同在那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贵州大学学生深入交流实践感受,加强同当地高校的联系。

2009年7月26日、8月2日,学员们先后来到位于湄潭县湄江镇、永兴镇的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亲历实物,感受西迁精神。

践行科学发展,情系第二故乡——2009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2009年赴贵州暑期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牢记肩上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先进的科学知识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出一份力,用青春和汗水浇灌新农村的每一寸土地!

参考阅读6

浙江大学抓好五大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浙江大学把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学年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以暑期社会实践为重要环节、以与地方团组织共建为重要途径、以大学生挂职“村官”为重要形式、以大学生社团组织为重要主体、以大学生科普环保行为重点特色,采取有力措施,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

以暑期社会实践为重要环节,动员和号召全校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确立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以“百支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服务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回乡实践为主要形式,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动员和号召全校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三年来,已组建500余支新农村建设重点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农村,深入开展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科研攻关、科技推广、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法律普及、送医送药、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援助、勤工助学以及多种特色活动,大力营造和传播文明乡风,着眼于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特别是要结合广大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实现社会经济与教育科研双向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内容丰富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在形式上有创新,在内容上有特色,在成果上有突破。

以与地方共建为重要途径,扎实推进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

充分整合高校与地方的优势资源,以浙江大学与湖州市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重要途径,切实建立形成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有效发挥浙大和地方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共建协议中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法规宣讲、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村青年人才培育、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文化繁荣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服务新农村建设主要形式有组建新农村建设服务实践团、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团、青年博士服务团、建立新农村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等。

以大学生挂职“村官”为重要形式,创新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方式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浙大学生挂职‘村官’担任新农村村主任助理”活动,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志愿报名参加基层农村挂职锻炼,到农村去,用青春和智慧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挂职“村官”以开展“七个一”项目活动为主要内容,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式方法。“七个一”项目具体内容是:(1)走访一组农家,深入了解农民生活及思想状况;(2)结对一名青年农民朋友,在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提供帮助;(3)参加一次党、团组织生活,参与帮助农村党、团组织建设;(4)帮助所在村农民注册和推广使用一批农民信箱,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推广;(5)开展一次以上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6)策划组织开展一次政策宣讲,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7)为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一份参考意见或调查报告。

以学生社团为重要主体,发挥大学生主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进一步加强和引导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发挥学生主体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校大力扶持以研究“三农”问题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该协会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努力使“三农”问题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激发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协会成立以来,发展了千余名会员,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超过30个,累计参与协会活动的师生在5000人次以上。2006年暑期,三农协会“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寻”实践团队走访了浙江、江苏、河南、陕西等13个省,面对面地调研农村基层干部的状况,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推进情况,并出版了成果汇编《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和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一书。2009年,该协会在实践中的另一项成果《生存故事——50位农民工访谈实录》也公开出版。

以大学生科普环保行活动为重点特色,抓住学科性专业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浙江大学“大学生农村环保科普行”依托环境、农业资源等多个学科优势,以大学生开展常识性科普、调研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现状,宣传新的农村生态科技、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环保宣传实践活动。科普团队由专职团干部、教授和青年教师为指导教师,由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联合组队,形成梯队结构。中国环境报、人民日报新闻网等重要媒体曾数次报道了浙江大学“大学生农村环保科普行”,相关活动在境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学生科普环保行活动覆盖乡村、山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农村,涉及农村生态科技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资源化科技和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农业、核能发电站近郊环境风险防范、近海污染源调查等多个主题,切实发挥大学生的学业专长和学科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阅读7

关于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上好“不可或缺的一课”的实施方案

(2009年6月)

根据学校下发的《关于做好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和温总理给浙大学生的回信中“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的指示精神,决定今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要坚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统一,组织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开展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要求求是学院和涉农专业学生利用暑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开展为期不少于一周时间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加。

二、实施方式

参与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实践小分队的形式申请校级或院级立项;也可以个人返乡或组队回乡就近就便开展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