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
13107700000057

第57章 中国台湾地区的道德教育(7)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的德育将所欲传递的道德价值观念,融入相关课程的教材、教学活动及学校各种活动之中。一方面强调学科教学,另一方面强调德育的全面性,重视各种途径、方法。其范围涵盖显性课程及隐性课程两大范畴。简介如下:

(一)学科教学

多年来,学科教学在台湾德育中占重要地位,各级学校均开设道德科,多次以“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生活教育、文武合一教育等为原则,修订课程标准,设置一系列道德课程及相关课程。包括:(1)核心科目(道德科):如生活与伦理、道德与健康,公民与道德,公民、三民主义等等以及最新的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相关道德课程。(2)相关科目:如小学的社会、国语,初中的国文、历史、地理、认识台湾、童军教育、家政,高中的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历史、地理、军训、家政等学科。学科教学自九年一贯课程之社会学习领域课程纲要公布及开始实施后,趋向整合。

(二)训育活动

中小学校的训育活动由训导处(高中为学生事务处)负责规划,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含爱国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公民训练及童子军教育等。每一学期由训导处将活动计划排定于学校校历中,按期实施。训育活动依学校的特性选择重点来实施,活动名称多种多样,如:秩序比赛、整洁比赛、教孝月活动、交通安全教育周、反毒教育活动、民主法治教育活动、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短剧表演、时事演讲等。

(三)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是台湾中小学普遍开设的共同必修课程,强调学生自由参加活动,发展适应社会的个性和群性,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没有教科书,但历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受到重视。团体活动主要有四大类。(1)班级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主要是举行“班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会议规范,透过对议事规则的演练,培养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民主风度。小学、初中至高中,每周均排定1小时的班会时间,在班级导师的指导之下举行班会。(2)社团活动。又称课外活动,依其性质分成学术、才艺、康乐及运动等类。初中及高中每周安排一小时的社团活动。每一个社团在指导老师之督导下,依照民主的原则由学生自治。(3)学生自治活第六章中国台湾地区的道德教育343动。利用课余或配合班会、周会实施,学校辅导学生组织学生自治会或学生代联会,举办各项自治活动,如自治市长选举,模范生选举、电影欣赏、专题演讲等。(4)学校例行活动。除朝会、周会、始(毕)业活动依规定时间实施外,其他如户外教学活动、学习成果发表会、节日庆祝活动、校际活动、联谊活动、恳亲会等,每学期至少选择二至四项实施。

(四)青少年辅导工作

辅导活动旨在“了解学生各种能力、性向与兴趣,辅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促进社会进步,以达成因材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1998年8月,台“教育部”颁布《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并成立“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规划委员会”,规划策订实验方案;直辖市政府教育局及县市政府成立“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督导小组”,负责督导所属学校进行实验工作;实验学校成立“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执行小组”,负责拟定学校执行三合一计划,并将执行计划纳入学校校务计划、实验历程中,随时邀请督导委员进行专业咨询,以落实执行实验工作。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该实验方案推动以来,虽然也有若干问题,但是整体上看,教、训、辅人员间互动与合作明显改善,社会资源的开发、结合与互动与运用更为紧密。

(五)服务学习

服务学习是整合社区服务和教室学习的学习活动,能产生较好的整体效果。服务因为扣紧课程而获得增强,学习因为利用社区当作教室的实验室,且学生可以在社区的实际生活情境中检验与应用其所学的课程内容,更进一步理解学习的内容及精神。台湾相当重视服务学习理念,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大学院校规定学生入学后,必须参与一定时数的“劳动服务”或“公共服务”,方得毕业。此外,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亦在所属高级中学大力推动“公共服务”的方案。服务学习的特点是学生经过亲身体验之后的反省思考,如果只有劳动或活动而无反思,则其学习无法深入,亦无增强。服务学习须经过缜密的设计,定期提供学生回馈及师生交互式对话,以发挥“做中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六)多元教学策略

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协助学生确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体系推动情意目标的实现,强调要善用多元教学策略。多元教学策略是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采用各种可以灵活教学的方法,如“社会议题辩论”、“道德困境讨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创作与欣赏”、“合作学习”、“主题探索”、“方案教学”、“户外教学活动”等。此外,由于情意的发展比认知的发展更为复杂,所需时间更长,新课程纲要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并取得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配合。

第四节台湾地区德育的经验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台湾地区德育的若干经验

长期以来,台湾各级学校均突出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德育一贯被列为“五育”之首。考察其发展,也有可资借鉴之处。

(一)德育紧跟时代不断改革

几十年来,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紧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学校课程标准委员会已经对德育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四次修订(1968年、1972年、1983年、1994~1995年)。而最新的发展,乃是“教育部”公布“国民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其中与公民道德教育有关的“社会学习领域纲要”于2000年3月正式公布。该纲要固然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无论在精神和内容上,均力求破除传统教学之弊病。如推出九年一贯的课程目标,强调合科、统整的功能及基本能力的培养,别具新意。针对岛内长期以来的教学弊端力图有所矫正,同时,扩大课程学习的内容和重视课程的弹性等,均符合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二)重视整体育德

台湾德育强调系统的连续性,重视整体育德,注意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保持道德教育的完整。在学校系统,强调三管齐下、三段结合。所谓三管齐下,即学校行政、教学及活动三方面以综合方式进行。三段结合是指小学、中学、大学间的分工与衔接。台湾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也重视家庭的德育功能和社会的影响,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台湾家庭教育是其德育一大特色,“教育部”为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积极督导各级学校、社教机构及民间团体执行“加强推行家庭教育、强化亲职教育功能计划书”,责成各县市设立“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全面推展家庭教育。而为了加强学校师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又研制“导师须知”及“家长须知”手册,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流并进,相辅相成。在社会方面,台湾的社教机构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演讲、展览等,大都将“道德教育”列为主题之一,发挥了广泛的宣导之效。台湾“教育部”曾制订“社会教育工作纲要”以促进各社教机构健全发展。此外,加强童子军教育,倡导国民正当休闲娱乐活动,也被列入社会教育范畴中。

(三)重视行为规范的训练与养成

台湾地区德育讲求不断实践,反复演练,以形成习惯,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表现。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台湾中小学校一方面把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化为细致的规范,使学生的行为训练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另一方面在德育教材中创设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在小学的道德科教材中已有调查、访问、观察、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环节;初中每册教材中都编写了“生活规范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会议示范、讲演、旅行、参观、短剧表演、模拟好人好事等;高级中学《公民》的实践活动,表现在每周均安排4次“公民活动”,主要形式有参观、讨论、模拟表演、设计方案、选举活动、论文比赛等。

(四)中外文化交融,吸收其他文明的合理因素

台湾地区在依据自身文化背景,大力弘扬民族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借鉴外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国民党旧政权溃退到台湾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从各方面支持台湾当局,美援源源入台。台湾经济依附于美援,政治、军事求庇于美国的武力,造成台岛居民心理上“唯美是亲”。美国及西方的文明肆无忌惮地直闯而入,形成台湾道德教育领域中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与西方伦理思想的交错杂陈。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反对全盘西化思潮中,也并没有全盘否认西方文明的合理之处。而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社会进入转型期。岛内民主意识增强,政治走向多元化。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极大冲击,一元化价值控制受到严重挑战。德育教科书的内容,也逐渐增加西方自由主义核心价值的比重。

(五)不断加强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台湾各级学校不断加强了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如挂图、幻灯、影片、电视、录像带、多媒体软件等;注意引进和借鉴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两难困境讨论法等。这些新的方法与传统的注重灌输的道德教学法是迥然不同的。一定程度上,引入的价值澄清等方法,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抉择能力的提高。

二、当代台湾德育的一些特点

台湾自古以来与大陆一体相连,源于共同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伦理思想。由于历史原因,两岸在伦理思想、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方面都表现出了种种差异。考察台湾德育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见台湾道德教育的若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