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视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与标准
13104300000019

第19章 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3)

(二)成功智力理论与工作中的成功

斯腾伯格试图结合心理计量学和信息加工学派各自的长处并克服彼此的缺陷,认为人的智力是复杂而多层面的,“不论是基于结构还是基于过程的单一智力理论都不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于是在1985年他提出了着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三重智力理论”是对智力的成分理论以及传统智商概念的超越。在成功智力理论中,斯腾伯格揭示了人们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彼此相互联系的三个关键方面: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其中,分析性智力用来分析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平衡协调时才最为有效。一个人获得成功依赖于这三种智力的平衡组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有效地使用这些能力。”他认为,传统智商测验所测试到的仅仅只是一个人的学业智力,而学业智力只是分析性智力中的一小部分,它外显为学业成绩,即考分。

对于某个个体而言,这三种智力并非平均分配的,有的人可能学业能力较强但实践性能力较差,有的人可能创造性能力强但学业能力弱,也有的人可能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都强。他引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学业智力不高的人,他们中很多人往往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创造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时表现出较高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业智力强的人可能在学校中容易获得成功,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却不一定能获得成功,学校中成功不等于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

一个人的智力既可以从某一项任务的完成或在某一情境的表现中得以展现,也可以从个体应付这种任务或应对这种情境经验之多寡来加以评判。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在学校成绩突出,但在从业生涯中却相当失败;或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在学校可能表现平平,在工作中却处处得心应手。这说明,要想获得成功,光有智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学业成绩优秀以外的其他东西,这就是斯腾伯格成功智力中的实践性智力。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性智力是使一个人能顺利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它与学业上的智力是很不相同的。

通常,学业上的任务老师会告诉你怎么做,教科书也会给你一个具体的问题让你去解决,测验中又会问你一个问题,你逐渐成了一架回答问题的机器,而在现实工作世界里,却没有谁会向你提出具体的问题,常常甚至连问题何在也不甚清楚。在学习环境中,会有人告诉你问题出在何处,并要求你纠正错误,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环境里,你不仅仅需要知道如何改正错误,还必须首先发现问题出在何处;学业智力一般随着求学的进程而逐渐增加,在个体完成学业时达到顶峰,随后便开始逐渐下降,而实践性智力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三)启示

新时代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树立了大人才观--“需要即人才”、“有用即人才”将作为新的选人用人标准。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怎样使人走向成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业能力的理念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种理念把能力看成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能力”,能力本质上被理解为传统认知领域中的“能力”,其评价标准也以传统的学术标准为准,注重学业成绩的优异,注重学生在学校中的成功。但学校中的成功并不等于工作与生活中的成功,要想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成功,就需要运用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能力。目前,有不少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缺乏这些能力。当他们走出校门面对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时,往往会出现茫然无措的现象。因此,有关人士呼吁,不能再培养对人的理解只停留于书本案例的心理学家了,不能再训练不知如何同患者打交道的医生了,也不能再造就只知道分析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的经理了……

在当前高等护理教育中,我们并不否定词汇、理解、言语关系或推理等能力传授的重要性,这些从来都是学生的必修课,但这种静态知识的堆砌并不能使学生在学校之外的工作与生活中成功。因此,在此基础上,更应强调与护理专业相关能力的获得,强调适合于具体工作环境的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因为现实工作世界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智力,而是成功智力,是真正能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实践性智力。强调高等护理教育中对培养实践性能力的重视,其实也是对当前国际高等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回应;许多国家正努力从一种能力观向另一种能力观转变,即由学术的能力观转向专业/职业的能力观。

对毕业生是否有能力的判断也有所改变,传统上认为“能力”表现为学生是否掌握了陈述性知识,而新的能力理念清晰地体现出其可操作性的表现。将成功智力理论引入高等护理教育,有利于促使教育者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胜任力)的培养,后者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现实工作世界中获得成功的能力。高等护理教育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专业能力(胜任力)体系。

二、能力的类型与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标准的取向

(一)能力的多角度解读

能力是一个使用范围极广泛的概念,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种角度来界定能力。为准确理解和把握高等护理教育领域对能力的界定,有必要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科对“能力”的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及与此相应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此,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二是概括化的心理活动,或称心智操作。因此,心理学中的能力与智力、能力和技能都是不同的。智力是能力的核心,是能力中的一般因素;技能是指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复杂系统,是对动作和动作方式的概括,而能力属调节行动和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概括,技能作用的迁移范围限于大致相似的场合,而能力作用的迁移范围可以拓展到广阔的领域。

若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则能力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首先,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人的素质是能力的内在基础,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而人的能力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其次,能力是指人驾驭活动的本领的大小和熟练程度,是人在某种实际行动和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可以实际观察和确认的实际能量,它受道德和理性的引导;第三,能力是指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在影响活动效果的诸因素中,能力是最基本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第四,能力还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左右社会发展和人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意义上的能力,包括体力、智力、道德力、审美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一般能力,包括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特殊专业技能和为社会而奉献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