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13100900000042

第42章 脏腑辨证(1)

重点提示

1.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炽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2.掌握心病的病机特点。

3.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4.掌握肺病的病机特点。

5.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6.掌握脾病的病机特点。

7.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8.掌握肝胆病的病机特点。

9.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病机。

10.掌握肾病的病机特点。

11.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12.掌握各腑病的病机。

13.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14.掌握脏腑兼病的病机。

难点释义

1.心血虚与心阴虚证候的鉴别比较。

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2.心气虚与心阳虚证候的鉴别比较。

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面色晦暗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

3.痰蒙心神、热闭心神与痰火扰神三证候的鉴别比较。

痰蒙心神、热闭(扰)心神与痰火扰(闭)神三证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见神昏。但痰蒙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无热证表现;热闭(扰)心神证为火热,其症以狂躁、谵语、神昏为主,一派火热证候;痰火扰(闭)神证则为既有痰,又有火,其症为前二者的兼并。

4.心包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

《千金要方·小肠腑脉论》曰:“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则小便赤短淋沥,导赤饮加……。”对此,后人称为“心移热于小肠”。大约是根据心与小肠之间有经络相连,“心与小肠相表里”的道理,认为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为心与小肠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短赤甚或淋沥涩痛、尿血、舌尖红、脉数等。治宜导赤清心。

其实脏腑移热的论述,出于《素问·气厥论》,但书中并无心移热于小肠之说,而是称“心移热于肺”、“胞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

《素问·气厥论》原文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癃是指小便困难,甚至闭塞不通。心(心包络)移热于膀胱而在下见小便困难、溺赤,甚或带血,这与所谓“心移热于小肠”的表现相似。清·程国彭诊断:“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胱,阴血妄行而溺血焉。”俞震《古今医案按》曰:“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故溺血……宜导赤散加栀、芩、淡竹叶……”便是其证。

另一方面,《素问·气厥论》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说明小肠热当肠鬲塞而不大便,上则口疮糜烂。同时小肠与小便并无直接关系,因而把小便困难、尿赤涩痛、尿血等归属于小肠热也有不妥。

总之,“心移热于小肠”当是“心包移热于膀胱”,将心包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简化为心移热于小肠,省略膀胱这个中间环节是不对的。

5.心火炽盛证分成几类?

心火炽盛属于实热证,其证候表现一般有发热、心烦、口苦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由于心主血脉,又主神明,舌为心之苗,心与小肠相表里而涉及小便,因而当心火炽盛而影响到心脉、心神、舌等不同方面的生理活动时,其病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心火炽盛证又可区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

(1)心火上炎证:火性上炎,又有弥漫的特点,因此火热证常有全身的证候表现,并且上部症状常较突出。火热上炎的证候其实不只是心火,肝火、肺火、脾胃火、肾火等证均可上炎(或上浮)。称心火上炎者,主要是指舌体的证候突出,即以舌赤、舌烂、舌痛、舌体生疮等为主症,这是由于舌为心之苗的理论所规定的。

(2)火(热)扰(闭)心神(包)证:指全身有发热口渴等实热(火)证候,而以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为主症者。其中以心烦失眠为主者,称热(火)扰心神证;以神昏谵语为主者,称热闭心神(包)证。二者有轻重之别,病机有扰乱与闭阴的不同。

(3)心火迫血妄行证:由于心主血脉,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当心火亢盛时,可以导致血热妄行,脉络被灼,甚至出血,而见脉滑数、吐血衄血等症。

(4)心火下移证:即所谓“心移热于小肠”,实际是心火炽盛而影响小便,出现既有心烦口渴、舌尖红赤等心火证候;又有小便黄赤、灼热,甚至涩痛带血等因热而影响小便的证候。

6.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有何异同?

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但前者为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流浊涕,舌苔薄黄,脉浮数;后者为恶寒重发热轻,痰白清稀,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7.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有何异同?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均有干咳、痰少难咳的表现,但前者属外感新病,常兼有表证,干燥症状突出,虚热之象不明显;后者属内伤久病,无表证,虚热内扰的症状明显。

8.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的鉴别。

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的鉴别,前者为痰热俱盛,咳多量黄稠痰;后者为但热无(或少)痰。

9.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有何异同?

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均有纳呆食少、腹胀、便溏等表现,但脾阳虚证为阳虚运化失职,导致寒湿内阻,以虚为主;寒湿困脾证为寒湿内盛,阻遏脾阳,以实为主。

寒湿困脾证其湿属寒,湿热蕴脾证其湿属热,舌脉的表现各有不同。

10.湿热蕴脾证与大肠湿热证如何比较鉴别?

脾的生理功能实际有相当部分是指小肠的功能,故小肠的病变常归属于脾,因而脾的病理与小肠的病变,尤其是湿热为病时,辨证容易出现混淆。

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均属湿热为病,可见发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但前者病势略缓,除有腹胀、纳呆、呕恶、便溏等胃肠症状外,兼有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肢体困重、口腻、渴不多饮,或有黄疸、肤痒等症状;后者则病势较急,病位以肠道为主,以腹胀、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等为突出表现。

11.肝血虚与肝阴虚证有何异同?

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干涩、嘲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12.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的鉴别。

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前者纯属火热过盛的实证,多因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热证为主要表现;后者为用阳太过,阳亢耗阴,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13.肝风内动四证如何区分?

肝风内动四证的成因与证候有别。肝阳化风证为阳亢阴虚,上盛下虚,表现为眩晕欲仆,头胀痛、头摇、肢麻震颤、步履不稳等;热极生风证为火热炽盛所致,病势急而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阴虚动风证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液亏损,表现为眩晕、手足震颤、蠕动及虚热证候;血虚生风证多见于慢性久病,血虚失养,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舌淡等。

14.肝气、肝火、肝阳三证有何病理关系?如何鉴别?

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三者之间,可存在着因果转化关系,如肝气郁结可以化火或上逆而致阳亢,同时又可兼并出现,临床上应当加以比较鉴别。

肝郁气滞证的临床表现以抑郁不乐、胸胁胀闷、不欲饮食等“郁”的症状为主,其特点是无明显的寒热征象,而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其病理是郁结于内而未发泄于外,故可认为是内实而外虚。内实则胸胁闷不舒,外虚可表现为头晕、月经不调等症。故其治应疏肝解郁,促其疏泄。

肝火炽盛证以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口苦、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一派“火热”症状为主,无明显阴虚表现,头痛烦躁等症皆由火热上扰所致。一般病势较急而病程较短,治宜清热泻火。

肝阳上亢证以头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脉弦有力等“上亢”的症状为主,系气血逆乱而并走于上,并常兼有阴虚的表现,为上实下虚,或曰肝实肾虚的虚实夹杂证候。

上实则头重、头胀、头痛,下虚可见脚轻、腰膝酸软等表现。一般病程较长而病势略缓,同时发热口渴、舌红尿黄等火热证候并不明显。治当平肝潜阳,佐以滋阴。

15.肝阳上亢证来源于肝肾阴虚阳亢证吗?

肝阳上亢证与肝肾阴虚阳亢证都有头晕耳鸣等主症。由于肝肾之间存在着肝肾同源、水能涵木等生理关系,而在病理上二证之间又常互相影响、转化,肝阳上亢证日久可以转化为肝肾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阳亢证的某些阶段亦可表现为肝阳上亢证。因此,实际上肝阳上亢证与肝肾阴虚阳亢证之间是难以严格区分的两个证候。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理的主次先后,即性格刚暴、急躁多怒、阳气易动者,其起病多为肝阳上亢证,属于以实为先为主的病变。其证候表现以急躁多怒、心烦失眠、头晕面红、头目胀痛、耳鸣如潮、脉弦有力等为主症,病势较急,形体多显壮实,虽可有腰酸膝软等虚的证候,但并不突出。当然阳亢日久则虚证必然逐渐明显,从而转化为以虚为主的肝肾阴虚阳亢证。

肝肾阴虚阳亢证多因失于调摄,房事太过,或因病而使阴液耗损等,致肾阴亏虚,虚阳偏亢,水不涵木,故属以虚为先为主的病变。其证候表现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甚或盗汗、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为主症,病程较久而病势较缓,形体多瘦弱,头目胀痛、急躁易怒等症一般不太明显。

应该说肝阳上亢证与肝肾阴虚阳亢证的病理及证候存在着虚实性质上的先后主次之别,然而在以往的医学论述中,多将肝阳上亢的病程说是阴虚为本,阳亢为标,即认为是因肝肾阴虚而导致肝阳上亢,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二者间虚实主次先后的差别。

16.肝风内动证的病机还有哪些?

肝风内动证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而并非感受外邪所致,其证候具有眩晕、麻木、震颤、抽搐等类似风性动摇特点的病变。一般认为,导致肝风内动证的病机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四种,其实引起肝风内动证的原因尚有阳虚动风、气虚动风、气厥动风、痰迷动风等。

比如所谓小儿慢惊风,症见手足徐徐抽动、神疲面黄、嗜睡露睛、食少腹胀、大便清冷、四肢不温或厥逆、舌淡脉弱等,此种动风,辨证属于脾肾阳气亏虚所致,故为阳虚或气虚动风证。

又如痫病发作,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辨证多属风痰内扰所致,因而常称“风痫”,此种抽搐属于痰迷动风的表现。

气厥又名郁厥,是指因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气机郁闭,导致突然昏厥,或见四肢抽搐、咬牙口噤等症,此种抽搐则应属气厥动风。

17.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有何不同?

肾阳虚与肾虚水泛均为虚寒证,其鉴别是前者偏重于脏腑功能衰退性功能减弱,后者偏重于气化无权而以水肿、尿少为主症。

18.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有何区别?

肾阴虚与肾精不足皆属肾的虚证,均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等症,但前者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性欲偏亢,梦遗,经少;后者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如早衰,生育功能低下,无虚热表现。

19.肾气不固表现在五个方面的不固。

肾气不固是肾病的常见证型。因年幼而肾气不充、先天不足,或劳倦内伤、肾气大伤,或年高而肾气衰惫,或久病气虚伤及于肾,以致肾气亏虚,封藏固摄之权失职时,除可有腰膝酸软、耳鸣等肾虚的一般症状外,主要以下元不固为证候特点,而可表现为精液、经带、胎儿、小便、大便等的不能控摄。

(1)肾精不固:肾虚封藏失职,在男子主要表现为精关不固,见遗精、滑精、早泄等症。

(2)经带不固:肾虚冲任亏损,在女子可以表现为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断,甚至血崩漏下等症。

(3)胎气不固:由于肾虚血海不足,带脉失固,胎气不举,则易出现胎动不安、滑胎、小产,或怀孕而见阴道漏血等病变。

(4)小便不固:由于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小便不禁,或尿后余溺不尽,或夜间遗尿,亦或小便浑浊如米泔等。多见于小儿肾气未充,或年高体弱,或病久肾气极其亏虚者。急性病中出现神志昏迷而小便失禁者则不属此类。

(5)大便不固:肾关失约,不能固摄后阴,可表现为久泻不止,滑泄失禁,或五更泄泻等症。肾气不固证以下元不固的症状为特征性表现,阴虚而热、阳虚而寒的症状一般均不甚明显。若并有畏寒肢冷,或烦热咽干等阳虚或阴虚证候者,则辨证应有阳虚或阴虚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