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13100900000016

第16章 望诊(6)

(五)名词解释

1.口腔糜烂,即唇内和口腔粘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称为口疮。

2.满口糜烂,称为口糜,多由心脾积热上蒸所致。

3.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斑如雪片,称为鹅口疮,多因湿热秽浊之气上蒸于口所致。

4.若单见一侧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者,为风邪中络;若兼半身不遂者,则为中风,为肝阳上亢,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六)问答题

1.《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①口张:口开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则肺气将绝,属病危。②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③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可见于新生儿脐风,表现为撮口不能吮乳;若兼见角弓反张者,多为破伤风患者。④口歪:口角向一侧歪斜,可见于口僻,属风斜中络;或见于中风,为风痰阻络。⑤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⑥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挚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知识点:望齿、龈

(一)单选题1.D

(二)双选题1.AB 2.AB

(三)多选题1.BCD

(四)是非题1.对

(五)名词解释

1.牙缝出血,称为齿衄。可因撞击的外力损伤;或胃腑积热,肝经火盛及阴虚火旺,脉络受损;或脾气虚弱,血不循经所致。

(六)问答题

1.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咬牙齿,多为热盛动风,将成痉病。睡中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

2.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可见于温热病的晚期,属病重。牙齿稀疏松动,齿根外露,多为肾虚,或虚火上炎所致;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知识点:望咽喉

(一)单选题1.D 2.D 3.B

(二)双选题1.AD

(三)多选题1.ADE

(四)是非题

1.×白喉的特点是咽部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

(五)名词解释

1.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脓汁拭之易去者,称为乳蛾,多因肺胃热盛,火毒熏蒸所致。

(六)问答题

1.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称为伪膜。如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病情较轻,是肺胃热浊上壅于咽;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多见于儿童,属烈性传染病。

三、望躯体

知识点:望颈项

(一)单选题1.D 2.C 3.E

(二)双选题1.AB

(三)多选题1.ABCD

(四)是非题1.对

(五)名词解释

1.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者,称为瘿瘤。

因肝郁气结,脾虚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2.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者,称为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因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六)问答题

1.项强,即项部拘紧或强硬。如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有恶寒、发热,是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若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者,则属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若项强不适,兼有头晕目眩者,是阴虚阳亢,经气不利所致。

知识点:望胸胁

(一)单选题1.B 2.A

(二)双选题1.BE

(三)多选题1.ABD 2.BCD

(四)是非题

1.×腹式呼吸增强,胸式呼吸减弱,可见于肺痨、悬饮、胸部外伤等。

(五)名词解释

1.扁平胸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扁平,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两肩向前,锁骨上、下窝凹陷。多见于形瘦之人,或肺肾阴虚、气阴两虚的患者。

2.桶状胸表现为胸廓较正常人膨隆,前后径与左右径大致相等,颈短肩高,锁骨上、下窝平展,肋间隙加宽,胸廓呈圆桶状。多见于久病咳喘,肺肾气虚,以致肺气不宣而壅滞,日久促使胸廓变形。

(六)问答题

1.横膈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正面谓之胸;胸部两侧,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端的区域谓之胁。胸腔由胸骨、肋骨和脊柱等构成,内藏心肺等重要脏器,属上焦,为宗气所聚,是经脉、血管循行布达之处。胸廓前有乳房,属胃经。胁肋是肝胆经脉循行之处。望胸胁主要可以诊察心、肺的病变和宗气的盛衰,以及肝胆、乳房疾患。

知识点:望腹部

(一)单选题1.E 2.C

(二)双选题1.AB

(三)多选题1.ABCD

(四)是非题1.×疝气多由直立或用力后发生。2.对

(五)名词解释

1.腹壁青筋暴露即患者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怒张。多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日久,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可见于臌胀重证。

2.腹壁有半球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

(六)问答题

1.腹部膨隆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联线。若仅腹部膨隆,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为肝气郁滞,湿阻血瘀所致。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水肿病,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滥所致。若腹局部膨隆,多见于腹内有癥积的患者。

知识点:望腰背部

(一)单选题1.B 2.E 3.B

(二)双选题1.DE

(三)多选题1.ABCE

(四)是非题1.对

(五)名词解释

1.痈、疽、疮、疖生于脊背部位者,统称为发背,多因火毒凝滞于肌腠而成。

2.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如带状,灼热肿胀者,称缠腰火丹,多因外感火毒与血热博结,或湿热浸淫,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

(六)问答题

1.(1)角弓反张:指患者病中脊背后弯,反折如弓,常兼颈项强直,四肢抽搐。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热极生风之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患者。

(2)腰部拘急:指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寒湿内侵,腰部脉络拘急,或跌仆闪挫,局部气滞血瘀所致。

四、望四肢

(一)单选题1.A 2.E 3.E 4.B 5.D

(二)双选题1.AD 2.BD

(三)多选题1.CDE

(四)是非题

1.×望四肢即是观察双侧上下肢体外形的变化和动态的异常。

(五)名词解释

1.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称为鹤膝风,多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

(六)问答题

1.手足动态异常的形式有:①肢体痿废;②四肢抽搐;③手足拘急;④手足颤动;⑤手足蠕动;⑥扬手掷足;⑦循衣模床,撮空理线。

五、望皮肤

知识点:望皮肤

(一)单选题1.C 2.E

(二)双选题1.BE

(三)多选题1.ABCDE 2.BCDE

(四)是非题

1.×皮肤发赤,色如涂丹,界限清楚,热如火灼者,为丹毒。

(五)名词解释

1.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

2.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情缓慢者,为白驳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六)问答题

1.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有保护机体的作用。脏腑气血亦通过经络而外荣于皮肤。凡感受外邪或内脏有病,皆可使皮肤发生异常改变。因此,望皮肤不仅可以诊察皮肤所发生的病变、判断病邪的性质,而且可以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内脏病变的轻重和预后等。

知识点:皮肤病证

(一)单选题1.A 2.A 3.B

(二)双选题1.CE

(三)多选题1.ABCD 2.ABCE

(四)是非题

1.×凡色红或紫,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称为疹。

2.对

(五)名词解释

1.肌肤甲错是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多由血虚、津枯,或瘀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2.色深红或青紫,点大片状,平摊于皮肤下,压之不褪色,摸之不碍手,称为斑。

3.色红,形如粟粒或豆瓣,高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称为疹。

4.白潄是色白晶莹,高出皮肤,内含浆液,擦破流水的小疱疹。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兼有身热不扬等湿热证,常见于暑湿、湿热患者。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六)问答题

1.色深红或青紫,点大片状,平摊于皮肤下,压之不褪色,摸之不碍手,为斑。色红,形如粟粒或豆瓣,高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为疹。

2.阳斑色多红紫,形似锦纹,伴高热心烦、便秘等症状,多由热邪郁于肺胃,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所致。阴斑色多青紫,隐隐稀少,伴面白、肢凉、脉虚等症状,多由脾不统血或阳虚寒凝气血所致。

第三节 望排出物

(一)单选题1.D 2.A 3.C

(二)双选题1.BC

(三)多选题1.ACD

(四)是非题

1.×排泄物包括涎唾、呕吐物、二便、痰液等。

2.×寒呕者,呕吐物清稀无酸臭;热呕者,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五)名词解释

1.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络张、肺癌等患者。多因肺阴亏虚和肝火犯肺,火热灼伤肺络,或痰热、邪毒壅肺,肺络受损所致。

2.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称为鼻渊,是湿热蕴阻所致。

(六)问答题

1.排出物色泽清白,质地稀薄,多为寒证、虚证。排出物色泽黄赤,质地粘稠,多属热证、实证。

2.痰白而清稀,属寒痰。痰黄粘稠,坚而成块,多属热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属湿痰。

痰少而粘,难以咳出,属燥痰。

3.咯血是源于肺,先咳而后出血,伴痰涎,有肺病史。呕血是源于胃,先呕而后出血,伴食物残渣,有肝、胃病史。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知识点: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单选题1.B

(二)双选题1.AD 2.CE

(三)多选题1.ACD

(四)是非题1.对2.对

(五)名词解释

1.小儿食指络脉透过风气命三关,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属病凶险,预后不佳。

(六)问答题

1.小儿指纹是指3岁以内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的浅表脉络。

因食指掌侧前缘脉络为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同属于手太阴肺经,其形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寸口脉的变化,故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可以诊察体内的病变。加之3岁以内的小儿脉位短小,切脉时只能“一指定三关”,诊脉时又常哭闹,气血先乱,使脉象失真。而小儿皮肤薄嫩,食指脉络易于观察,故常以望指纹辅助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