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020100000016

第16章 淡泊明志:真情来自日久,真味出自平淡(4)

可以说,心性宽阔、豁达而空灵,正是人生的高深修养和极大智慧。客观来说,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宠辱得失并非为自己所能轻易控制,要做到宠辱不惊,需要有看淡世事的胸怀。或许受宠时,做到淡然处之还算容易;而受辱时,做到处之泰然则很难,只有胸襟宽广的人才能做到。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19岁游学长安,21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可谓少年得志。公元805年,刘禹锡官至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加了永贞革新,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半年后,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开始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然后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当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柳宗元也在其中。唐朝的朗州并不是一个好地方,和柳宗元当时待的永州一样,都是鸟不生蛋的南荒夷地。

中国古代的文人,被贬谪之后,几乎都是嗟叹命苦,所作诗文都可归入“贬怨”一类。刘禹锡被贬朗州的时候34岁,正当壮年,郁闷是肯定的。但是,他能够随遇而安,苦中作乐,恬淡情怀。同样是贬谪十年,再次在长安相遇的时候,柳宗元已是憔悴不堪,刘禹锡却依然是精气充沛。在长安待召期间,精力旺盛的刘禹锡游玄都观赏桃花,触动被贬官之往事,提笔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大有“看吧,满朝新贵,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之意。不料,宪宗皇帝看后,觉其轻狂,心生不悦,心想:看来十年时间还收拾不了你!因这首诗“语涉讥刺”,被召回长安的当年,又欲将刘禹锡贬往更为偏远艰苦的播州。中丞裴度言:“播,猿狖所宅,且其母年八十余,与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加之柳宗元上奏要求和刘禹锡对调贬谪之所,最终将其改贬为连州刺史。刘禹锡任连州刺史的四年半,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在这位“怀宰相之才”的诗人治下,当时地处偏远的连州竟然“科第甲通省”。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刘禹锡欣喜写下《赠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官至唐朝宰相。在连州待了几年后,刘禹锡被调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由于宰相裴度进言,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

时隔14年,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昔日桃花灼灼,今日却是满地野草。感慨之余,他又写下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斗志昂扬,坚强乐观,几乎把南荒的流贬之地走了个遍。然而,如此气骨桀骜的人物,在政治黑暗的中唐,居然能活到72岁,是以显示了他苦中作乐,宠辱不惊的情怀。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便会宽广豁达,心旷超然,有了这种境界,即使在失意或困境中,也不会被凄凉与悲哀的心境所久久笼罩,从而依然洒脱乐观。

【原典】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译释】

贫穷的人家要经常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穷人的女儿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虽然没有艳丽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却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雅。有才之君子,怎能一遇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受到冷落,就自暴自弃呢!

贫者不艳,因净风雅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为人之贵,是尽量培养和解析自己的才智与力量,不断努力;但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成败均非一己之力所能定,所以成功与失败,在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都没有什么好挂怀的,应能够宽容宁静甚至愉快地接受。

有一次,庄子穿着一身补了又补的破衣裳,鞋子也破得套不住脚了,只好拧了一股麻草将鞋子绑在脚上。就是这副样子,庄子还去拜访魏王。

魏王看到庄子的情景,便吃惊地问:“先生为什么会潦倒成这样子呢?”

庄子便纠正道:“是贫穷而不是潦倒。读书人有事业,有德行,却实行不了,这就是潦倒。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是贫穷而不是潦倒。这就是常说的不遇时啊。大王难道没见过那既会爬树,又跳得高的猴子吗?当它找到了楠竹、楸树、樟树等高大林木,便能攀援着树枝,在林中荡来荡去,既惬意又自如,即便后羿和逢蒙这样的古代射手,也不能斜眼看它。这是它遇到适合环境时的情景。等到落到黄桑林、丛生的小枣树,乃至枳壳、枸杞这类低矮的林木中时,那它就只有小心翼翼地步行,连眼也不敢斜视。这并不是它的筋骨变得僵硬,不柔韧灵活了,而是环境不利,不能施展它的技能了。”

贫寒潦倒不改操守,依然值得敬仰。穷人孩子不妨将头梳得整齐一些,把地扫得干净一些,这本是举手投足之劳,虽在清寒之地,朴实典雅,却如一枝莲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操守自然高洁。

【原典】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译释】

攀附权贵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为此所招来的祸患是凄惨而又快速的;能安贫乐道栖守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平安生活时间很久趣味也浓。

栖恬守逸,最淡最长

平易恬淡的生活是最好的养神之道

好的生活是内心平静的生活,高层次生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平静。道德的进步使我们从内心的纷乱中解脱出来,你不会因这事那事而烦恼。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是天地的规律、道德的本质。因此,那些得道的圣人悠然自得,没见他们忧虑什么,而一生顺利。其实,平易恬淡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只是世人谁都不信,总要弄得生活有波澜、有曲折,认为那才是生活。

平易恬淡就没有忧患,这样邪气才不能袭扰自己的身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德性完备而神情不亏损。所以说,得道的圣人们生是顺天之运行,死是随万物而化;不为子孙造下什么福,更不为子孙留下什么祸;有所感才有回应,有所迫才后有动,一切是不得已而后起;丢弃心机与事故,遵守自然规律而行。

曾有一个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小渔村的码头上,碰见一个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商人对渔夫能捕到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接着又问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捕获这么多鱼?

渔夫说:“才一会儿工夫就捕获到了。”

商人再问:“那你为何不待得时间长点,好多捕一些鱼啊?”

渔夫不以为然:“这些鱼已足够我们全家人生活所需啦!”

商人接着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做什么?”

渔夫解说道:“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捕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回家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而又忙碌呢!”

商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了个主意:“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捕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就可以抓更多的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你就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渔夫问:“这得花多长时间呢?”

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后呢?”

商人大笑着说:“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再然后呢?”

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捕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回家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在过这样的生活吗?”

听了渔夫的回答,也许我们会吃惊,也许我们会一时无语。但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样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是快乐?是金钱?还是幸福?

假如在功名利禄之上,持“难得糊涂”的“糊涂主义”,一切顺其自然,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得则得,不能得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该得,得了,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活得轻松,悟得透彻。

这位商人显然也是属“世味浓”的一族,如果他能把“世味”看淡一些,岂不是惬意的生活?

影星陈美玲写道:“‘生活简单,没有负担’,这是一句电视广告词,但用在人的一生当中却再贴切不过了。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迷惘里,还不如过着简单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满足来得快乐。”

圣人们不担心天灾,不受物累,没有人事上的是非,更是心中无鬼。他们生也如浮云,死也就这么死了;他们一生不思虑、不预谋,他们人格闪着光彩而不炫耀,他们有信誉而不向谁许愿;他们睡觉不做噩梦、醒来不担忧;他们神情纯粹单一而精力不疲倦。

所以说,人们的悲欢是德性上出了偏差;喜怒是求道心切的过错;心生好恶是德行上有了偏失。因为没有忧乐的干扰,才是德的最高境界;顺从自然这个“一”而不变初衷,才是静的最高层次;办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叫纯粹之极。因此,体力劳动不知休止,是大害;脑力劳动不知停歇,就疲惫,而疲惫就使人的生命枯竭。

就拿水来说吧,水的性质是没有杂质就清,不扰动就平;可是不让水流动起来,一潭死水也不能清;有流动、有变化、有吐故纳新就是天之德的象征。因此,纯粹而不杂,平静而不扰,恬淡而无为,以自然的变动来制定自己的变动,这才是最好的养神之道。而这种养神之道最纯一、最朴素、最基本的要领是什么?那就是专一守神。

俗话说:众人重利,廉洁的人重名,贤德的人重志,圣人重精神。换言之,专一于利的是商或是没发财的众人,专一于廉洁的是政治家,专一于德行的是道德家,而专一于精神的则是圣人。

我们说的素,就是不杂;纯,就是没有亏损精神。能既不杂,又不亏损精神的同时专一的人,叫真人。这样的人处在本能所为的限度内,藏身于无端无绪的混沌中,游乐于万物或来或生的变化环境里,本性专一不二,元气保全涵养,德行相融相合,从而使自身与自然相通。像这样,他的禀性淡定保全,他的精神没有亏损,外物又从什么地方能够侵入呢?

这就像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

【原典】

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行于啜菽饮水;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释】

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能从浓烈的酒中得来,而是从清淡的蔬菜、清水中得来;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从孤寂困苦中产生,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由此可知,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淡泊的事物才最真实。

浓味常短,淡中趣长

单纯、宁静的生活

所谓深处常短,淡中趣长,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人生的情致,来自淡泊;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扫弃焚香可见清福,养花种竹必自安乐;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得点闲眠真可乐,吃些淡味自无忧;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守本分而安岁月,凭天性以度春秋;淡泊之人,岂是雅人,更是高人。

魏晋时期,担任广州刺史的人,一般都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因为广州倚山傍海,是个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只要带上一匣珍宝,便可几世享用。但是当地流行瘴疠疾疫,一般人都不愿到那儿去。只有难以自立又想发财的人,才希望到那儿为官。因此,广州刺史要比其他地方更为腐败。

晋安帝隆安年间,朝廷想要革除这儿的弊政,便派有清官美称的吴隐之担任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

吴隐之年轻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穷困,每天到傍晚才能煮豆当晚餐,但决不吃不属于自己的饭菜,不拿不合乎道义的东西。他后来担任过各种显要的职务,却仍保持俭朴的品质。他的妻子要自己出去背柴。他得到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给亲戚和族人,以致自己在冬天都没有被子盖;有时因为缺少替换衣服,洗衣服的时候只好披上棉絮待在家里。他的生活和贫寒的平民一样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