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全鉴
13019600000009

第9章 大学经论章:初学入德之门(8)

于是,这年冬天,吴王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其弟夫概为先锋,亲率大军进攻楚国。按照孙武早已筹划好的布置,大军6万乘船从水路直抵蔡都,楚将囊瓦见吴军势大,不敢迎敌,慌忙退守汉水之南岸,蔡围遂解。蔡、唐遂与吴军合兵一处,向楚国进发。

临行,孙武忽传令让军队舍舟登岸,将全部战舰尽留于淮水之曲。伍子胥不解,问其中缘故,孙武告诉他说:“现在楚人已经知晓这次进军,若假以时日,从容布防,则楚不可袭破了。舟行逆水太迟,不若乘其以为我们必从水路而来,只盯着水路而我们却出其不意,从陆路直趋汉水。”

就这样,吴军迅速地通过大隧、直辕、冥阮这三个险要的关隘,如神兵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汉水之北岸。楚军统帅囊瓦乱成一团,攻守不定。先听人献计分兵去烧吴师舟楫,主力坚守不出,而后又下令渡江决战。于是率三军渡过汉水,于大别山列阵以待吴军。孙武令夫概率先锋队勇士300余人,一概用坚木做成的大棒装备起来,一声令下,先锋队杀入楚阵挥棒乱打,这种非常规的战法一下子打得楚军措手不迭,阵式全乱,吴军大队掩杀过来,楚军大败。

初战得胜,众将皆来相贺。孙武却说:“囊瓦乃斗屑小人,一向贪功侥幸,今日受小挫,可能会来劫营。”乃令吴军一部分埋伏于大别山楚军进军必经之路,又令伍子胥引兵5千,反劫囊瓦营寨,并令蔡、唐军队分两路接应。

再说囊瓦那边,果然派出精兵万人,人衔枚马去铃,从间道杀出大别山,来劫吴军大营。不用说,楚军此番劫营反遭了孙武的道,被杀得丢盔弃甲,三队人马损失了两队。好容易脱难逃回,营寨又让吴军劫了,只好引着败兵一路狂奔到柏举,方才松了一口气。这时楚王又派来援兵,可援兵将领与囊瓦不和,两个各怀二心,结果被吴军先锋夫概一阵冲杀,囊瓦军四散逃命,囊瓦本人也逃到郑国去了。

这时吴军已进逼楚都郢城。楚昭王倾都城之兵来战。两军最后决战,又被孙武设计用奇兵大败。吴军直捣郢都。郢都为楚国多年营建,城高沟深,易守难攻,又有纪南城和麦城为掎角之势,要想占领楚都夺取最后胜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武也深知攻城之难,在他的兵法里将之归为下之下策,若搞不好,会旷日持久曝兵于坚城之下,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难逃覆灭的下场。但是孙武毕竟是孙武,他艺高人胆大,居然把全军一分为三,一部引兵攻麦城,一部攻郢都,自领一军攻纪南。伍子胥不负众望,率先使计让吴军混在楚败军之中,混入麦城,赚开城门,破了麦城。而孙武在攻城之前先看了看地形,见漳江水势颇大而纪南城地势较低,于是令军士开掘漳水,引漳水入赤湖,却又筑起长堤围住江水,使江水从赤湖直灌纪南城。水势浩大,直接郢都,纪南不攻自破,孙武率军乘筏直攻郢下,楚昭王领着妹妹连夜登舟弃城逃命去了。文武百官霎时如鸟兽散,连家眷都顾不得了。孙武伐楚至此大获全胜。

此次伐楚,虽然没能最终灭掉楚国,但强大的、一直令中原诸国寝食不安的楚国,这次居然让吴国攻破国都,这件事本身就够震惊天下的了。从此楚国长时间一蹶不振,难有作为,吴国则开始了它的霸主生涯。

破楚凯旋,论功当然孙武第一,但是孙武非但不愿受赏而且执意不肯再在吴国掌兵为将,下决心归隐山林。吴王心有不甘,再三挽留,孙武仍然执意要走。吴王乃派伍子胥去劝说,孙武见伍子胥来了,遂屏退左右,推心置腹地告诉伍子胥,说:“你知道自然规律吗?夏天去了则冬天要来的,吴王从此会仗着吴国之强盛,四处攻伐,当然会战无不胜,不过从此骄奢淫逸之心也就冒出来了。要知道功成身不退将有后患无穷。现在我非但要自己隐退,而且还要劝你也一道归隐。”

可惜伍子胥并不以孙武之言为然。孙武见话不投机遂告退,从此,飘然隐去,不知所终。

后来,果如孙武所料,吴王阖闾与夫差两代,穷兵黩武,不恤国力,最后养虎遗患,栽在越王勾践手下,身死国灭。而不听孙武劝告的伍子胥却早在吴国灭亡之前就被吴王夫差摘下头颅,挂在了城门上。

该留的时候留,以图大业;该走的时候走,以避祸保身。这确实需要相当的远见卓识,以看透和把握事情的发展规律。看看韩信的例子,对此大家会更有体会。

楚汉相争中,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和文臣武将要数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前两人,在刘邦战胜项羽后,先后或金盆洗手、急流勇退,或处处小心谨慎才有个善终,唯有韩信仍然执迷不悟。

韩信指挥打仗确实棋高一着,刘邦拜他为大将也的确选对了人。但是,刘邦始终对他不太放心,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是帝王为驾驭臣下不力而存在的担忧,总怕他恃功谋反。韩信呢?他的军事造诣的确高,但政治斗争方面水平却相对比较差。他始终对刘邦存有幻想,总以为他为刘邦立有特殊战功,刘邦不会对他下手。在刘邦面前说话,他毫无顾忌,也没有君臣分寸。一天,两人议论诸将优劣时,刘邦问:“你看我能领多少兵马?”韩信脱口而出:“陛下不过能领10万而已。”刘邦问:“君能自领多少兵马?”韩信自信地说:“多多益善。”刘邦一笑:“君既多多益善,为何为我所控?”韩信老实回答:“陛下不善统兵,善驭将。”你看,刘邦对韩信的猜忌之意,谁都能体会出来,而韩信自己却毫无觉察。

韩信的好友蒯通是个智慧过人的辩士,他早已觉察出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曾经劝韩信趁早离开刘邦自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韩信听了却无动于衷。

刘邦正式登基当皇帝后,韩信从以前虚封的齐王迁为淮阴侯,心中不快,因而不愿随刘邦出征而谋反的陈郗。吕后借此机会,便向韩信下手。她以韩信手下的随从栾说举报韩信曾与陈郗通谋,让萧何去劝说韩信进宫。萧何来到韩信府中说:“现在满朝文武都进宫祝贺主上伐陈郗告捷,你称病不去不太妥当吧。”韩信听了他的话,只得随他进宫。

谁知刚入宫门,早就设下的伏兵一跃而上,把韩信抓了起来。长乐宫内,吕后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为何与陈郗通谋?”韩信莫名其妙:“此话从何讲起?”吕后不由分说立即宣布:“现奉主上诏书,说陈郗谋反都由你所指使,你的随从也有揭发,你还有什么可说的?”不等韩信申辩,吕后立即下令把他推出处死,当即执行。

当年,是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推荐为大将,如今,又是萧何把韩信引诱入宫杀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世道变得真快呀!刘邦回长安后,并未责备吕后擅自杀害功臣,可见刘邦至少对此是默许的。

如果韩信听了蒯通的话意识到潜伏的危险所在,及早离刘邦他去,大概不会受此祸害。如果韩信能明智一点,及早像张良、萧何那样急流勇退或谨慎处世,恐怕也不至于招致如此可悲的结局。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有高潮就有低谷,有兴盛就有衰败,权势、名利,抑或其他事莫不如此。可是很多人总是会被繁华外表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贪图一时之快以至于误入歧途,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以保全。这就是探究事物原理的重要性。在做出决定之前,细细想想,把握好事情的下一步走向,对任何人都会大有益处。

【原典】

知至而后意诚。

12忠实诚信源于对事物的认识

【译文】

只有对周遭的事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后才能忠实诚信。

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

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一个“诚”字。按照《大学》的意思,人之“诚”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对事物认知明确以后形成的。

当然,“诚”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除了前文所述的“诚实守信”“意念真诚”,还有“忠诚”的意思。在这一节,我们重点就这一问题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汉高祖刘邦的儿子赵王如意,到了赵国几个月,高祖就驾崩了。这时如意刚刚十二岁,国中政事都归赵相周昌办理。周昌因见赵王是高祖少子,平日最加宠爱,又特意托他保护,所以一心一意地保护赵王。偏值吕后遣人来召。周昌心想:吕后因废立之事与戚夫人母子成了冤家对头,如今戚夫人已被囚于永巷,吕后意犹未尽,更想谋害赵王,我如果坐视不管,岂非有负高祖委托?于是假说赵王有病,不能入京。后来使者三番五次来催。吕后见三次召他不来,又闻周昌许多言语,愈加愤怒。心想都是周昌从中作梗,我今先将周昌调开,看他更借何人作为护符。于是吕后先遣使者往召周昌,周昌虽知是吕后阴谋,但皇命不可违,只好先行至长安,再设法保护赵王如意。吕后把周昌召入长安后,马上再派人召回赵王,由于其他臣属不敢阻挡,只好将赵王送到京师。周昌已诉请刚当上皇帝的刘盈,要他出面保护如意。

刘盈虽仅十八岁,但他个性仁慈,有主见。他知道吕后有意杀害如意,就亲自到灞上迎接他,两人共同入宫,并且共同起居、饮食。因为刘盈贵为皇帝,又有周昌的保护,吕后一时也毫无办法。但吕后仍不死心,她派人严密监视刘盈和刘如意,以便找机会下杀手。

终于在一天早上刘盈外出打猎,如意由于年纪小,早上起不来,没有跟着去。利用这个时机,吕后立刻派人用毒汤毒死了如意。当刘盈回来的时候,如意已经死了,他痛哭流涕,但也没有办法追究责任。

周昌知道如意被害,自恨有负刘邦委托,郁郁寡欢,从此不再上朝,假称有病避居在家。吕后感于周昌曾为废立之事力争的恩情,也就不再追究了。

三年后,周昌病逝,赐谥悼侯,仍由其子继其爵禄。

忠诚作为一种能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核心,因为如果一个人缺乏忠诚,其他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愿意聘用一个缺乏忠诚的人。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大,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说什么手段都能想得出,做得出。在利益面前,人们早已把忠诚忘到一边去了,有的甚至拿忠诚与利益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对一个集体忠诚与个人能够取得成就并不矛盾。只有每个人都忠于集体并发挥自己的潜能时,这个集体才是最强的,你也是最强的个体。日本人的敬业和超乎想象的集体意识忠诚度终于让世界不得不承认这个岛国的强大力量。

可是今天,真正忠诚的人实在太少了,原因就在于,很多人没有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的认知”。

现在人们讲双赢,这是最佳境界。对公司来说,个人的成就可以使公司利益最大化;对个人来说,公司可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并乐于此。那爱自己公司的员工能不对公司忠诚吗?将身心彻底融入公司,尽职尽责,处处为公司着想,对投资人承担风险的勇气报以钦佩和敬意,理解管理者的压力并给予体谅。忠诚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是做人之根本。

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也不是媚俗,而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承担某一责任或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

有了忠诚的美德,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会成为你巨大的财富。相反,如果你失去了忠诚,那你就失去了做人的原则,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原典】

意诚而后心正。

13意念诚实才能心思端正

【译文】

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思端正。

贪图小便宜是愚蠢的表现

心思端正会让人意念诚实、真诚守信;反过来,意念诚实、真诚守信同样也可以让人的心思端正。这两种做人做事的修养可以说是相互依赖而并存的,缺一不可。

春秋时期,晋国的献公死后,晋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逃到梁国的公子夷吾想争夺晋国的君位,为了得到秦国的帮助,夷吾对秦国许诺说:“我若当上晋国君主,黄河以外的五座城池就献给秦国,作为谢礼。”秦穆公非常高兴,就派兵送夷吾回国,帮他当上了君主,夷吾成了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之后,秦国派人向他索取城池,晋惠公却耍起了赖皮。晋国的一位大臣认为惠公违反诺言,他对晋惠公说:“老百姓尚且讲究诚信,何况一国之君呢?主公既然有言在先,就该按约定办事。这样做,晋国虽然吃亏,但可以示信于人,从长远看,还是对晋国有利的,主公不能出尔反尔。”晋惠公不听劝告,坚决不给秦国城池,秦国愤恨不已。

几年之后,晋国遭受天灾,晋国派人到秦国求购粮食。秦国的大臣有的主张不卖给晋国粮食,说:“晋国君主言而无信,可见他不是一个有道之主,这样的人我们决不能再帮他了,应该趁机出兵讨伐他。”

大臣于桑却说:“夷吾不守信用,看似小事,实际上他是在为自己埋下祸根,他不会有好下场的。如果我们现在再帮他一次,他还不报答,晋国百姓一定会看清他的面目,和他离心离德。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攻伐他,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秦穆公听取了于桑的建议,卖给了晋国大批粮食,晋国度过了危机。

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晋国却不答应秦国的购粮请求。晋国大夫庆郑劝晋惠公说:“秦国对晋国有恩,这是百姓都知道的事,如果主公恩将仇报,百姓就会说主公不讲仁德了。卖粮事情虽小,却关系主公的名声和民心的归属,不可轻率啊!”晋惠公还是拒绝,他说:“我不把粮食卖给敌国,有什么不对呢?秦国实在太傻,才会干下卖粮食给我的蠢事,我不是傻瓜,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做的。”

秦军于是攻击晋国。晋国民心已失,士兵也无心应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也被生擒活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