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全鉴
13019600000022

第22章 正心章:修身以保持内心的中正为要(2)

【译文】

如果心有逸乐,那就不能做到端正。

(1)玩物丧志,人之通愚

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娱乐和休闲便成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当今社会,人们玩的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名目繁多,但那句老话说得好:不要玩物丧志。不管你玩的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隋珠、和氏璧之类的珍宝,药酱、筇竹之类的特产,寒冷时不能当作衣服御寒,饥饿时不能当作食物充饥。这些奇异的物品都比不上五谷实用!

桓玄用画舸装载书画玩物,战败时,他弃船空手而逃;王涯密藏于复壁的名书画,待他被诛杀后,尽弃于道路。两人的收藏对于家庭和个人益处甚少。

心中明白嗜好会带来过失,却不戒除掉;明明看到对己有益的东西,也不愿努力学习,结果玩物丧志、自甘堕落,这是很多人的通病。

一个人只要本心清净,不执著于外物浸染,虽处于利欲狂流的境界中亦能洁净自身、自得其乐,犹居于清幽静寂的仙境中。但若心中有所迷恋,有所执著,即使人间仙境亦成苦海。

号称“山水诗人”的谢灵运,系出名流,承堂叔谢混之名,被封为康乐侯,生活奢侈华美,玩的全是高档的东西,衣裘、坐骑及日常器皿皆属上品,当时有“谢康乐式”之称,闲来便驱数百仆从入山垦辟,修建别墅。生活尽管极尽奢华却颇是迷恋山林,因而时时不满朝廷对他的待遇,行为不逊,终遭谗言被处斩。谢灵运就是过于迷恋山林,无法超越世俗而招致此种悲惨下场的。

《尚书》说:“玩物丧志,不作无害有益。”很多人其实心中相当明白什么爱好对自己有利,什么爱好对自己无益,却总是戒不掉会给自身带来不利的嗜好,也不愿努力去学习对己有益的东西,结果自毁前程。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啊!

(2)贪恋靡靡之音难免身心沉沦

闲来听听健康高雅的音乐作品可以陶冶性情,激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奋发向上;而贪恋不健康的靡靡之音,则很容易使人沉沦。

古代很多富豪官宦子弟享尽荣华富贵,买来女子教她们唱歌跳舞、挥霍无度。结果不仅惹祸被斩而且殃及父母兄弟与妻儿。

杨玉环除了有出众的容貌,还具有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是一位“善歌舞,通音律”的女子。这适合与多才多艺的玄宗相匹配,结为艺术知音。玄宗自小在深宫中与乐工为伴,长大后“万知音律”。在作曲方面,他可以即事谱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比一般的乐工还要技高一筹。他会弹奏多种乐器,尤其精通羯鼓。羯鼓本是从西域传入中原,鼓声雄健,能给许多乐种伴奏。玄宗曾多次在宫廷宴会或小范围的欢娱场合亲自击鼓尽欢,成为当时宫廷音乐界的一大盛景。唐玄宗曾经研习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了《霓裳羽衣曲》,用以咏唱众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唐玄宗将此曲交给杨玉环命她依韵而舞。玉环稍加浏览便心领神会,当即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歌声婉转若风鸣莺啼,舞姿翩跹如天女散花,使观者仿佛身临众仙齐舞、缥缈神奇的瑶池之会。杨玉环对乐曲领悟之深、表现力之强令玄宗兴奋不已。玄宗亲自击鼓伴奏,两人都沉浸在灵犀贯通的音乐意境之中。

于是,玄宗懈怠于国家政事,致使“安史之乱”发生。那时候,中原纷扰,唐明皇有幸逃到四川,所以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难道不是“非乐实悲”吗?“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支不相随”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霓裳羽衣曲》这样的舞乐导致朝政疏离、祸乱发生,唐明皇的欢快之声瞬间变成了一曲悲歌!《玉树后庭花》这样的歌曲导致朝政松懈而亡国,陈后主一时的欢笑变成了永久的哭泣!“妖曲未终,死期已至”,确非危言耸听。

所以说,享乐不是错,若一味沉湎其中便会铸成错,任何事都需要有节制。

(3)恣情取乐乐极悲来

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眼盲,纵横驰骋去打猎使人发狂,这是老子告诫后人的话。

沉溺于游乐会荒废正业,喜欢奇巧会浪费工夫,赌博会浪费钱财,专好游猎会废弃农业,这些都是没有益处的事情,会损害国家或个人的利益,是导致穷困的根源。《尚书·五子之歌》载:“在宫内沉湎于声色,在外面专好游猎。喜欢美酒和音乐,建造华丽的大厦,偏好于其中的一项,绝没有不亡国的。”

白天歌舞,夜里奏乐,才过了三十六年良辰美景,秦始皇的帝业就灭亡了。

晋朝巨富石崇在金谷囱内纵情欢乐,专宠爱妾绿珠。那时赵王伦的宠臣孙秀亦闻绿珠绝美,便向石崇索要。石崇不允,孙秀就向赵王伦诬告石崇谋乱。结果导致绿珠自杀,石崇被斩,株连三族。

人的一生其实不到百年时光。天地是暂居的旅店,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自我克制,纵情行乐,必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凋零一般凄苦。

人生有苦则有乐,但乐与乐之间也有着天壤之别。《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敌,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之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孔子则进一步把人生的快乐分类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他告诉世人世界上有益的快乐有三种,那就是得到礼节的调教为快乐,以常常赞扬他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广交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对人身心有损的快乐也有三种,那就是过于骄纵自己,不知节制,整天四处游荡,寻求刺激和乐趣,贪饮贪食,喜欢狂欢不止的是对人有损害的快乐。这不仅不是什么快乐,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贻害不浅。一天到晚放纵自己,随心所欲地寻求欢乐,就会荒废学业,荒废事业。四处游逛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青春,也浪费了生命,一无所成。贪图宴饮则会使人产生惰性,不思进取,不图上进,也是祸患隐伏的象征。所以人应该忍损乐,增益乐。

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道:白天歌舞,夜里管弦,是秦朝宫人。一肌一容,都极尽美丽;亭亭远望,希望得到宠幸,有的人三十六年不见秦王一面。

秦始皇,他认为咸阳人多,先王的宫廷小,于是营造宫殿在渭水之阳上林苑中,把前殿取名阿房宫,天天与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宴饮作乐其中,他们白天歌舞,晚上弹奏。三十七年秦始皇死,他的儿子胡亥被阎乐杀了。立子婴为秦王,四十六天后子婴投降汉高祖,宫殿被项羽焚烧。秦从此灭亡。

总之,享乐之时要让自己时时能够冷静地面对现实,不要为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而不去预防未来的灾难。

(4)色不可贪,贪者必败

“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杀人的利刀。”在中国历史上,因色而败而亡的例子举不胜举,可是面对惨痛的教训,仍然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一错再错。

春申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是楚国的贵族。楚考烈王即位之后,他出任楚国的令尹。考烈王五十五年,他离开淮北十二个县的封地,被改封为吴,号春申君。

考烈王在位多年,然而后宫无子。春申君认为这是楚国的大事,为此深感忧虑,因为楚王无子会引起楚国传嗣的纠纷,于是他四处寻求能够生育的美貌女子进献给考烈王。尽管如此,考烈王依然没有传下子嗣。这时,赵国人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到楚国,准备将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但李园听说考烈王不能生育的消息后便犹豫了。他担心自己的妹妹长期不生,会失去楚王的宠爱,而自己凭借国舅身份安享富贵的美梦也会随之破灭。李园几经考虑,想到了春申君这条路可以利用,便决定先到他的门下求做舍人,充当一名食客。

过不多久,李园谎称请假回家探亲,又故意超过了假期。春申君问李园为何未能按时回来,李园诡称是齐王派出使节要征聘他的妹妹,他因接待齐国的使节而耽误了时间。这是李园迂回地向春申君推出其妹的诡谲手法,春申君当然不知道。于是,春申君问李园是否已将其妹许配给齐王,李园回答说没有。于是春申君说想要看看李园的妹妹,李园又伪装回家一次,在外面混了几天,然后把妹妹带来与春申君见面。春申君召见了李园的妹妹之后,便将她收到自己身边为妾。

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这时,李园决定继续施展自己的阴谋,指使其妹对春申君说:“考烈王百年之后无子嗣,必然要传位给兄弟。你春申君在楚国做令尹,执掌大权二十多年了,对考烈王的那些兄弟也多有得罪之处。如果考烈王的哪位兄弟继承王位,你将无法保有现在的富贵,甚至会大祸临头。现在我已经怀有身孕,我在你身边的时间也不长,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我。凭着你与考烈王亲如手足的关系,是完全可以将我进献给考烈王的,考烈王也必定会宠幸于我,那时我腹中的孩子,也就是你春申君的儿子,就将作为考烈王之子,继考烈王之后为楚王了。你的儿子做了楚王,你是国君的父亲,还惧怕谁呢?”春申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春申君先让李园的妹妹单独居住一室,然后向考烈王进献。考烈王召见李园的妹妹,看了之后很高兴,立即将她纳入后宫。不久,李园的妹妹生下了孩子,母以子贵,她就此做了王后,新生孩子也被考烈王立为太子。李园因妹妹做了王后,随之受到考烈王的宠信,进入宫廷任职。

李园煞费苦心设计这场阴谋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楚国王位的传承来控制楚国的大权。他深知了解事实真相与内幕的除了他的妹妹之外,只有春申君;而对他最有威胁的也是春申君,因为这个未来的楚王是春申君的亲骨肉。李园决定秘密蓄养杀手,伺机暗杀春申君以灭口。他的这一密谋,尽管秘而未宣,却仍然为楚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所察觉。

考烈王卧病十七天之后死去,楚国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兴起了宫廷血祸。

李园在楚王死后,即率先抢入宫廷,命令昔日蓄养的敢死之士埋伏在宫城门口,等待闻讯而来奔丧的春申君。春申君刚入宫城,李园手下的将士即将他刺死,割下他的头抛掷在城外。接着,李园又派人斩草除根,捕杀了春申君全家。春申君的祸事是他贪恋女色招来的。如果当初不是贪恋李园妹妹的姿色,怎么会上了李园的当,中了他的计?李园是个很有野心的阴谋家,仅仅凭借一个略有几分姿色的妹妹,就蒙蔽了春申君和楚王,而夺得楚国的大权。

世间的美丽通常都带有几分危险,正如那些最美丽的花朵往往都带有最致命的毒液。前世之事,后世之师。面对一幕幕因贪色而引发的悲剧,愿大家都能给自己足够的警醒:色不可贪,贪者必败!

【原典】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4有所忧患,心不能正

【译文】

如果心有忧患,那就不能端正。

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宽

人生在世,无论是生活、工作或者是事业都要尽量避免有患得患失的心态。自古以来,在芸芸众生中,既有超然物外者,也有患得患失者。前者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奉行这种人生态度的人,往往容易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满足,能够过着悠然洒脱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尊严和快乐。后者则是一种病态消极的处世心理,这种人往往终日在得与失的罗网里钻来钻去,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超脱自在,更无法体悟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滋味。正如人们常说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宽”。这与《大学》所言之“心有忧患,则不得其正”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