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全鉴
13019600000017

第17章 康诰盘铭、邦畿章:将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5)

赵高杀了秦二世,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现在六国都已恢复了,秦国不能够再挂个皇帝的空名,应该像以前那样称王。我看二世的侄儿子婴可以立为秦王。”这些大臣都惧怕赵高的权势和为人的狠毒,只得点头称是。

子婴知道赵高杀害秦二世,想自己做王,只是怕大臣们和诸侯反对,才假意立他为王。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商量好,到即位那天,子婴推说有病不去,趁赵高亲自去催子婴的时候,就把赵高杀了。

子婴杀了赵高后,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峣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旗子,作为疑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峣关正面,从东南侧面打进去,杀死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峣关,抵达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时,秦王子婴带着秦朝的大臣来投降。子婴脖子上套着带子(表示请罪),手里拿着秦皇的玉玺、兵符和节杖,哈着腰等在路旁。

刘邦手下的将军主张把子婴杀了,但是刘邦说:“楚怀王派我攻咸阳,就因为相信我能待人宽厚,再说,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不好。”说完,他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

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想千秋万代的秦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人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闹得乱哄哄的。只有萧何不为这些东西所动,他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书档案都收了起来,保管好。

刘邦在将士的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到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摆设好看得让人目不暇接,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宫女。他在宫里待了一会儿,不想离开了。这时候,他的部将樊哙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要这些干吗?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刘邦不听他的话,说:“让我歇歇吧。”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哙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不要犯秦王朝一样的错误,正是这些东西把秦王朝给葬送了!”

刘邦一向很信任张良,听了他的话,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

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不得了。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留着自己吃,他说:“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你们不要再费心了。”

从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

这就是典型的“民之不能忘”。人民不能忘的是这些事,更是做事的人。也许刘邦的道德水准并不算太高,可至少他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做到了,这就是值得称道的一件事。

【原典】

诗云①:“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②,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③。

【注释】

①《诗》云句:见《诗经·周颂·烈文》篇。于戏:即“於戏”,音义同“呜呼”,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哎呀”。前王:指周文王。这里泛指古代贤王。

②贤其贤:前一个“贤”字用作动词,意为尊敬之意。后一个“贤”字用作名词,指贤明君子。亲其亲:前一个“亲”字意为热爱,后一个“亲”字,意为亲族。

③乐其乐:两“乐”字都是快乐的意思。前“乐”字用作动词,意为以小人之乐为乐。利其利:前一个“利”字,用作动词,意为让百姓获得利益。后一个“利”字,意为利益。此以:因此。没世:终身、一辈子。

10贤贤亲亲,民之不忘

【译文】

《诗经》里讲:“哎呀!前代贤王的品德永不被人遗忘。”那是因为后世的君王崇敬品德高尚的前代贤王,热爱创立基业的前代亲人,平民也享受到遗留给的利益。因此,这就是前代贤王永垂千秋而不被人们遗忘的道理。

治国之道,仁德为本

在上面这句话中,《大学》再一次重申了它所提倡的治国之道——仁德为本。关于这一点,很多儒家代表人物都一再强调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记载有孟子的故事。

孟子众所周知,以雄辩著称,他非常注重把握对方的心理,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辩术与对方交涉。孟子还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学者,他为人慈善,主张“仁政”,因此在与君王雄辩的过程中,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对方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

有一次,齐宣王向孟子请教说:“齐桓公、晋文公都曾在春秋时代称雄做霸主,建立了旷世基业,您可以给我讲讲他们的事吗?”

孟子历来不主张霸道,于是他说:“关于他们的事我没听说过。如果您一定要我讲,我就给您讲讲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齐宣王问:“道德还能统一天下吗?它真的有如此大的威力吗?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为老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这样就可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做得到吗?”

孟子说:“能够。”

齐宣王问:“您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听胡龅讲过您的一件事。胡龅告诉我说,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看见有人牵着一头牛杀气腾腾地从殿下走过,您便问道:‘牵着牛干什么去?’那人回答说:‘准备杀了祭神。’您就说:‘放了它吧!看它那哆哆嗦嗦可怜的样子,它毫无罪过,却遭杀害,我实在不忍心。’那人便问:‘那么就废除祭神这一礼节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就用只羊来代替这头牛吧!’”说到这儿,孟子看看齐宣王,又说:“不知道是否真有这回事?您还记得吗?”

齐宣王说:“是有这回事。”

孟子说:“凭这种好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齐宣王不解地问:“我的不忍之心和王道相合,竟会这么神奇吗?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对您说:‘我可以举起3000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可以看见鸟的细毛,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木柴。’您肯相信这人的话吗?”

齐宣王说:“我是不会相信的。”

孟子马上接着说:“一根羽毛都拿不起来,这是不肯用力罢了;一车木柴看不见,只是不肯用眼睛而已。只要愿意,就能办得到。”

“如今您的不忍之心足以使那头牛得以不死,却不能使老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依我看,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只是您不肯施恩的缘故,您是有这个能力的。”孟子接着说道。

齐宣王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您应从根本上着手,彻底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使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百姓幸福太平。这样,天下的人都愿来齐国做官,庄稼汉都愿到齐国来种地,商人们都愿意到齐国来经商……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抵挡得了您呢?道德不就成就王道了吗?”

齐宣王听了,连声说:“说得对,说得对。寡人立即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