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全鉴
13019600000013

第13章 康诰盘铭、邦畿章:将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1)

康诰盘铭、邦畿章是《大学》之“传”的开篇两章,主要就“经”中的“三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德”的角度做了进一步阐述。不管历史如何演变,不管社会背景如何变迁,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道德的标杆。“德”是立世的根本,守住自己道德的底线,“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原典】

康诰①曰:“克明德②。”太甲③曰:“顾是天之明命④。”帝典⑤曰:“克明峻⑥德。”皆自明也。

【注释】

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篇名。

②克明德:克,能够。明,崇尚。《康诰》篇原句为:“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是赞扬文王的话。

③《太甲》:《尚书·商书》中的篇名。

④顾是天之明命:这是伊尹告诫太甲的话。

⑤《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篇名。主要记叙尧、舜二帝的事迹。

⑥峻:《尧典》中原作“俊”,是“大”的意思。据《尧典》原句为“帝典曰若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1显明美德,源于自我

【译文】

《康诰》里说:“做人要有崇尚光明的德行。”《太甲》里说:“把上天赋予的阐明美德的使命牢记在心。”《帝典》里也说:“能够使伟大崇高的德行显明。”这些书上说的都是要求人们从自身出发,时时自省,处处显明光明正大的德行。

时时自省,以显明光明正大的德行

《康诰》章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弃邪恶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是列夫·托尔斯泰式的“道德自我完善”,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这就是说,“明明德”的关键在于“自明”。

“皆自明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不好的地方要学会反思、自省。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参,即曾子,《论语》中收集有他说过的这样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说他得孔子的真传当不为过。“四书五经”的“四书”中的《大学》就是他所著,据说《孝经》也是他的著作。可见曾子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在儒家思想史上他也算得是一个有重要贡献的人。

曾子所说的“三省”虽然是普通寻常的事,但确实是容易忽视的事。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行。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古训。遵循这句古训,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及时反省,可以达到察得失、明事理、促提高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反省自我,努力做到“慎独”,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事先防范而造成的恶果。由此可见时时“自省”是多么重要。

“自省”这个词在《论语》中多次谈到,孔子的用意就在于要求孔门弟子们要每时每刻地自觉反省自己,注意进行自我批评,以使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够中规中矩,合乎儒家的礼仪。两千多年来,为了达到“明明德”境界,人们对这句话多有引用,把它当成是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督促自己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的座右铭。

【原典】

汤之《盘铭》①曰:“苟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③。”《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④。”是故,君子⑤无所不用其极⑥。

【注释】

①汤之《盘铭》:汤,指汤商。商朝的开国君主叫成汤。盘:青铜制的沐浴用的器具。铭:是镂刻在器皿用以称颂功德或申明鉴戒的文辞,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②苟日新:苟,假如,如果。新:指身体上洗涤污垢,焕然一新。引申为品德修养上的弃旧图新。

③作新民:作,振作,鼓励。新民,使民自新。原句为:“己,汝为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④《诗》曰句:《诗》,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此处所引的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诗。周,指周国,自从后稷开国,经历夏、商两朝,都是诸侯国。到文王时,国力强大,武王时灭掉商朝,建立周朝。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旧邦,古老的国家。其命,指周朝承受的天命。维,助词。

⑤君子:此指道德高尚的人。

⑥其极:尽头,顶点。其极指“至善”。2修养身心,君子当“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商汤时的青铜器盘上镂刻警辞说:“如果能在一天内洗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当天天洗清,弃旧图新。每日不间断,永远保持,做到天天新,每天新。”《康诰》里说:“振作商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诗经》里说:“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它终能自我更新。”因此,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博学参省好学深思

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好学深思并注意检点每日得失。

从历史的成功经验看,勤于治学修身就会使自己从目光短浅的事务主义中解脱出来而立志高远,有所作为。

吕蒙因为从小家贫,没有读过书,领兵作战、处理政务碰到不少困难,每当有大事需要禀报时,只能口述自己的意见,由文吏代笔。

有一次,孙权与吕蒙、蒋钦等一班不通文墨的将领闲谈,孙权语重心长地教导说:“卿今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孙权的意思是说你们现在都是身负重任的将军,应该好好读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开始,吕蒙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强调军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孙权又进一步开导他们说:军务繁忙是事实,但你们难道比我还繁忙吗?我年轻时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和《国语》。自从掌握国政以来,又挤时间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合称《三史》)和各家的兵书,自己感到大有益处。我并不是要你们成为精通书经的博士,而只是要你们读些书,了解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丰富自己的知识。你们秉性聪明,思想开朗,只要多读一些书,必定会有收获。为什么借故推托,不愿意读书呢?孙权又引用孔子的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以及汉光武、曹操坚持读书的事迹,鼓励吕蒙、蒋钦多读书,并要他们先读《孙子》、《六韬》等兵书及《左传》、《国语》和“三史”。

孙权的开导和劝勉使吕蒙深受教育和启迪。从此,他自强不息,以上阵厮杀的勇气和决心,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手不释卷,刻苦学习。他读书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连当时饱学的儒生也自叹弗如!

吕蒙坚持读书,思想水平和领导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孙权称赞说:“人长而进益,为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东吴名将鲁肃原以为吕蒙不过是一名勇将而已,“意尚轻蒙”。周瑜死后,鲁肃执掌兵权。建安十五年,鲁肃到吕蒙部队驻地视察,谈及敌我军事形势,发现吕蒙的见解十分精辟。鲁肃很惊奇,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其母,结友而别(《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孙权对其他臣下也是如此,督促他们读书学习,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因此,东吴不少文臣武将都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仅见于《三国志·吴志》的就有十多人。孙权勉励臣下多读书是具有远见的,为巩固东吴政权起了很好的作用。陈寿评论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三国志·吴志·孙权传》)

【原典】

《诗》云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②。”《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③。”子④曰:“于⑤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⑥:“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注释】

①《诗》云句:见《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即君王居住的京城及其管辖的周围地区。千里,方圆千里。

②惟:犹“为”。止:居住。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原是一首祭祀时所唱的歌,也是一首简短的史诗,诗中叙述了殷商始祖契诞生的传说,以及成汤建立王业、武丁中兴的功绩。这里引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一切事物都应有个着落。

③缗蛮:鸟叫声。见《诗经·小雅·绵蛮》。止,栖息。丘隅,多树的土山丘陵。

④子:孔子。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为,鸟都知道在应该栖息的地方栖息,那么人更应当努力达到美好最高的境地。

⑤于:同“於”,“乌”的古字,叹词。

⑥《诗》云句:文王,周文王。穆穆,仪表堂堂,端庄恭敬的样子。缉,继续。熙,光明。止,语气助词。这两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3美德盖天下而“惟民所止”

【译文】

《诗经》里讲:“京都幅员广阔、方圆千里,许多百姓都愿在那里居住。”《诗经》里讲:“黄鸟鸣叫着‘缗蛮’,栖息在那多树的丘冈。”孔子读了这两句诗感慨地说:“唉,黄鸟起居时,都知道栖在它所应当栖息的地方,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里讲:“仪表堂堂端庄谦恭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使人们无不崇敬。”

有美德的人无不使人崇敬

古往今来,那些受世人所崇敬的都是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也无论有没有什么光辉灿烂的丰功伟绩,只要道德修养到位,那么就一定会受到他人所爱戴,甚至青史留名。

反过来讲,一个人如果只对自己好,自高自大,缺乏道德修养,那么他必将变得故步自封,最后必成孤家寡人。这样的人,搞不好连在世上立足的资本都没有。

侯赢是战国末期的著名隐士,他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一个毫不起眼的守门人,年已七十多岁了,整天沉默寡言,别人都不怎么搭理他。魏公子信陵君却能察觉侯赢是一位极有见解和智谋的有识之士,就着意与之结交。

有一天,信陵君亲自登门拜访侯赢,并向其馈赠重金作为见面礼。侯赢冷冷地推辞道:“老夫一生清贫自守,决不收受别人的钱财。”信陵君只好说:“先生是国之大贤,我前来拜访乃是出于一片至诚。区区薄礼只是聊表敬意而已,绝非故意亵渎先生。既然先生不收,我也不敢勉强。不如另择良辰吉日,我在家中宴请先生,恳请先生务必大驾光临。”侯赢推辞不掉,只得应允下来。

到了约定的日子,信陵君在家中摆下丰盛的宴席款待侯赢,大梁城中有头有脸的名门显贵都应邀作陪。前来作陪的宾客都到齐后,信陵君率领一队车马,空出车中左边最尊贵的座位,亲自去迎接正在守城门的侯赢。侯赢见到信陵君后,连让都没让一下,就毫不客气地坐在车里的尊位上,让信陵君拿着鞭子坐在旁边给他赶车,并要马车特意绕行大梁最繁华的街道。当马车经过一个市场时,侯赢突然说:“老夫有个叫朱亥的老友在这市场里杀猪卖肉,我们已经多日未见了,现在正好路过,老夫想过去看望一下,麻烦公子等一等。”说完,侯赢就下车扬长而去,信陵君赶紧随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