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庸全鉴
13019500000025

第25章 前知:至诚者可预知未来

【原典】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释】

具备至诚之道的人,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有祯祥这种吉兆;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有妖孽这种凶兆。凶吉之兆可以通过占卜的蓍草和龟甲表现出来,也可以从人的四体之中表现出来。祸与福将要来到:是吉,一定可以预先知道,是凶,也一定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至诚的人犹如神一般。

1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本章接上一章的“唯天下至诚”,进一步谈圣人之诚的先天感应的预知功能。

至诚使得人能够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而达到“先行见到”、“先行呈现”的高超境界,事情还没有发生就依稀知道它的端倪,善的吉祥之事还没有光临,喜悦的心已经先行迎接了它的光辉,恶的东西还没有来临就知道征兆。

至诚使得人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埃和当下的遮蔽,看到国家和社会的内在问题。

托尔斯泰的小说,倒叙、穿插、蒙太奇,都没有,他就那么老老实实地顺着写。他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不过就是简单地写了一个年轻的地主,在早晨挨家走访了几个不同的农户,作者一家顺着一家,详细描述了每户农民不同的生活景况和人物性格,仅此而已。他的另一篇小说《暴风雪》,写的是“我”跟着驿车如何出门,如何迷路,如何碰见一些同行的马车,一路如何交谈……那样简单的结构几乎令人失望,而且疑惑:这么写太过老实了吧,太没有噱头了吧,太没有戏剧性了吧。小说要写得好看,有冲突,有悬念……不是吗?

然而,他那样深入地观察,精确地描绘,求真到近似流水账的小说,力量却非常之大,它们像榔头一样,一记接着一记狠狠地砸在你身上。

托尔斯泰并不是唯一写实的作家,世界上有多少人以写实为武器创作小说,但达到他那样真实强度的作品却不多,我们简直想不出,他怎么会在真实中凝聚了那么大的精神含量?在别的写实作家身上却实现不了。

不妨来分析一下托尔斯泰在1855年连续写下了三篇关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争小说:《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第一篇写于4月,第二篇写于6月,第三篇写于12月。一个作家在短短的八个月中,反复写同一个题目,他不厌烦吗?他不怕重复吗?他哪来的这种胆量和能量?

这种疑问对托尔斯泰来说,算得小儿科。他可不是那等蝇营狗苟,想靠小说立身扬名的宵小之辈。他写小说,只因为他真诚地关怀人。这个人活着的状态是:他看,他听,他同情,他思考。只要具备了这个素质,作为一个作家的托尔斯泰,他的灵感当然会像一口高压油井一样,喷涌而出、源源不断,因为生活本身是生生不息、丰富多彩、源源不绝的。也因为此,托尔斯泰从来不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他写小说只是体现了他的“至诚”:关怀、同情、爱、慈悲。真实在他手中,纯度那么高,也许就因为纯度高,才可能力量大吧。

当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心里想的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私利和占为己有的欲望,他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通过今天看明天,通过当代看未来。

“至诚如神”,唯有这四个字,方能解释为什么托尔斯泰质朴单纯的写实小说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

2先知来自于自身的修炼

《中庸》认为,有了最诚实的道和最诚实的心,就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感知未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可以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有人将吉凶的预兆斥之为先验论或迷信,其实,撩开神秘的迷雾,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迷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根据一些现象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

事物运行变化有它自然的规律,事物运行过程中有诸多征兆,属于极为正常之事。本章谈事物发展之初的必然现象,并非迷信,犹如潮起潮落,日起日落,初潮之呼啸,高潮之澎湃,日起之晨曦,日落之余晖,皆乃事物之预示。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要兴旺,人才辐辏,战乱平息,人丁兴旺,人民安宁,皆是吉祥之征兆。至诚之人能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息息相通,自然能窥见“祯祥”之征,自然能感知兴盛之兆。“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国家要灭亡,灾难频频,战祸连连,人才奔散,人口凋敝,民不聊生,皆是“妖孽”之状。至诚之人,“感应天地”,“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至诚如神”。

诚,就是真实无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传统道德讲修身,特别强调诚,将其看做是道德的核心;至诚,则被看做是完美人格的最终归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

“如神”,不仅可以理解为如同传说中的神仙一样,料事如神,具有先见之明,还可以理解为如同神助。孙中山曾手书“至诚感神”四字赠与日本友人,就是取这个意思。《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意思是: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还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也就是说,诚是天人相通的媒介,做到至诚就能与天相通。这里所说的“天”,代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古人还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说。对人以诚相待,才能换取别人的真心,得到别人的帮助,成就大事业;如果虚情假意,耍小聪明,早晚都会被识破,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一个人满嘴是假话,其德行必有亏,别人很难将他看做洁白无瑕的人。人越是追求虚名、假名、伪善之名,反而越是什么也得不到。当人虔诚地、诚恳地承认自己无知时,他反而有知,进而大智,这就叫做先知。

由此可见,预知未来、料事如神的能力,不是来自于神明的指点,而是来自于自身的修炼。只要抱着极为真诚的态度,实事求是,既不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也不自欺欺人、自以为是,就能透过事物现象,深入事物本质,从而具有非凡的预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