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庸全鉴
13019500000017

第17章 鬼神:道体物不可遗

【原典】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译释】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盛大啊!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生养万物而没有什么遗漏的,让天下的人,斋戒净心,穿上华丽的服装,奉承祭祀的典礼。浩大无边啊,如在天空之上,如在左右身旁。《诗经》上说:‘神的降临,不可揣度,难道可以懈怠不敬?’从隐微到明显,至诚的言行绝不可掩藏,就是这样的啊!”

1道是无所不在的

人们常有关于“鬼斧神工”的慨叹,其实就是说的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如果我们以此来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可算是找到了解读的钥匙。

古人认为,鬼神是天地良能的二气表现,任何事物的完美其外在的表现为“神”,其内在的表现为“鬼”,“鬼”就是可以回归自然之意。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章是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十二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其实说到底,任何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与生物最后都将回归,回归到最起始的自然状态,这就叫做“归”,也就是“鬼”的原意。

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一层意思,就会知道天地的造化无处不在。“鬼神”——造化之力,漫漫洋洋于宇宙间,充满在我们的周围。所以,带着对大自然之力——“鬼神”的敬畏,斋戒净心地来吉盛威仪自己的服饰,来奉承祭祀鬼神,恭敬地感觉那鬼神像在你头上,像在你左右一样,这是礼的需要。

这里,看上去是对自然鬼神的敬畏,实际上是讲人不可欺心,因为处处有“鬼神”照临,不管是明处还是暗处。如果做到不欺心,那么就可以行中庸之道了。如果真正施行中庸之道,那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虔诚礼拜了。

2内心的“诚”是关键

很多人以为有鬼神在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鬼神手里,从而不在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就又回到了第七章所说的,人人都在说自己什么都知道,但他们却像禽兽那样落入网罟木笼陷阱之中,而不知道躲避。这当然不是说落入真正的网罟木笼陷阱,而是说人们经常被欺骗而上当或者自己违法乱纪,最后落入法网。这其实就是说人们已经偏离了中庸之道,走上了岔路、歪路、斜路。为什么会走上岔路、歪路、斜路呢?就是因为内心不“诚”,不恪守中庸之道,贪心不足、贪赃枉法,贪得一时的享受,而终于落入法网。

人生中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鬼神安排的。每一个人都是沿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没有什么“头上三尺有神灵”,万物都有各自的道路,都有各自的规律。既然有各自不同的道路和规律,那么就必然会有疾病、灾害和死亡,这与鬼神是不相关的。

既然不相关,何必如此去祈求祷告呢?何况鬼神们不是贪官污吏,向它们祈求祷告烧烧香它们就保佑你长命百岁,不向它们祈求祷告它们就不管你,不保佑你?而且,如果一面做尽坏事,一面求神拜佛,就会永享平安吗?所以内心不“诚”,内心不“中庸”是没有用的。

所谓祷告,是一种诚心诚意敬天的心情,敬重“天”的道路的客观规律,遵循“天”的道路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啊。既然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如果偏离了、走岔了、跌倒了、躺下了,这都是你内心不“诚”造成的,不关别人的事,更不关鬼神的事。

《诗经》上说的,那很微小的显明出来,实在是不可以掩藏的,事情就是这样!姑且不论到底有没有鬼神,即使有,它们也有自己的道路和规律,也要遵循宇宙的道路和规律,不可能脱离宇宙的法则而飘然生活在宇宙之内。就像人类一样,不可能脱离大气层而生存,就像鱼儿一样,不可能脱离水而生存。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生物,它生存在哪一个空间,就要遵循那个空间的法则。所以,就算是神灵衡量着对错,但也不可以估计推测对错,况且我们可以陈述出对错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能陈述出对错的道理呢?因为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不是由鬼神组成的。人们为了更好地共同生活在这个空间,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里所含有的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不可能由鬼神来制定、来执行。

可见,“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其实本质上是主观上的一种状态,是内心对中庸的“诚”,这才是行中庸之道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