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庸全鉴
13019500000016

第16章 行远: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典】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释】

实行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

《诗经》上说:“妻子儿女友爱和睦,好像鼓瑟,弹琴唱歌。兄弟感情投合,和顺相安,亲热快乐。祝福你的家庭美满,祝福你的妻儿快乐。”孔子说:“做到这样,父母该多么顺心如意啊!”

1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走过极远的路,就知道和“远”相比,自己是多么“不远”;同理,爬过很高的山,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矮小。只有拥有了这些领悟,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君子。

懂得谦逊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道亦无止境。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广。

《列子》中有这样一则《两小儿问日》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争论不休,孔子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大,而到了中午时小,因此他由远者小、近者大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就由远者凉、近者热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他们请教孔子判定是非时,孔子并没有不懂装懂地随便评论,而是谦逊地承认自己不能做出判断谁是谁非。

可见,学问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理由。

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区,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能够虚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

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四句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成后,他请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一再称赞文章写得好,并建议范仲淹改动一个字,把“德”改为“风”。

范仲淹思考了一番,欣然同意。这一字确实改得很好,因为“风”字表达的范围更宽,而且能与前面的“云山”和“江水”相呼应。范仲淹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后来把李泰伯称为自己的老师。

从这个小故事可见,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本领外,与他谦虚处世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晋襄公有个孙子,叫惠伯谈,惠伯谈有个儿子叫晋周。

晋周生不逢时,遇晋献公宠信骊姬,晋国公子多遭残害。晋周虽然没有争立太子的条件,更无继位的希望,也同样不能幸免。

为了保全性命,晋周来到周朝,跟着单襄公学习。单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学问渊博,待人宽厚而又严厉,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王公都很尊敬的人。晋周很高兴能跟着他学习。

晋是当时的大国,晋周以晋公子身份来到周朝,他自小受父亲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其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一个贵公子。以往晋国的公子在周朝,名声都不太好,但晋周却受到对人要求严厉的单襄公的称誉。

单襄公出外与天子王公相会,晋周总是随从在后,有时候单襄公与王公大臣们议论朝政,晋周就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身后几个时辰,一点不高兴、不耐烦的神色都没有。王公大臣们都夸奖晋周是个少见的恭谦君子。

晋周在单襄公空闲时,经常向他请教。交谈中,晋周所讲的都是仁义忠信智勇的内容,而且讲得很有分寸,处处表现出谦逊的精神。

人虽然在周朝,晋周仍然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一听到有不好的消息,他就为晋国担心流泪;一听到好的消息,他就为之欢欣鼓舞。一些人不理解,对晋周说:“晋国都容不下你了,你为什么这样关心晋国呢?”晋周回答:“晋国是我的祖国,虽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国对不起我。我是晋国的公子,晋国就像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不关心呢?”

在周朝数年,晋周言谈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谦逊有礼,从未有不合礼数的举动发生。周朝的大臣们都很夸奖他。

单襄公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要好好对待晋周,晋周举止谦逊有礼,以后一定会做晋国国君的。”

果然,晋国国君死后,大家都想到远在周朝的晋周,就请他回来做了国君,成为历史上的晋悼公。

晋周本是一个没有条件去争夺国君之位的公子,仅以谦逊的美德征服了国内外几乎所有有权势的人,最终被推上了王位。可见谦逊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建立功勋的人往往喜欢自我夸耀,结果弄得为人所忌,使得本该受重用的也得不到重用,以至于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有些智者立下了功劳却非常谦虚,从不自我夸耀,最终却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景仰。

现在许多人都对谦逊这项美德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在现在谦逊已经不适用了,人们要想崭露头角,就得敢于张扬。但事实上,谦逊才是人性中的精髓,唯有谦逊才能吸纳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才能被别人尊重。

2认识自我,切忌虚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那些不切实际的自夸和吹嘘,或“半瓶子醋”的无知叫嚷,而他们所滋生出的浅薄和错误,也常常给人以误导,当然也让有识之士予以痛心疾首的批驳。至于我们自身修养以及为人处世态度,问题的关键在于:你选择的方式和途径,几乎能决定你人生的档次和品位。

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矫饰、不浮夸,这种做人的品质是高尚的;自己能做到的事就去做,做不到的就让给比自己更有水平的人去做,这不仅是诚实,同时也是一种对自己、对别人都负责的态度。春秋时的鲍叔牙,在这方面就堪为古今表率。

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人,他有一个好友叫管仲,管仲之父管庄曾是齐国大夫,不幸早逝,后来家道中落,家中仅有一老母,生活非常困难,鲍叔牙经常照顾他。两人曾合伙做买卖,稍有营利,管仲总是多取一份。鲍叔牙的从人对此心怀不平,常有怨言。鲍叔牙却从不计较,他对从人说道:“管仲并非贪此区区之金,因家贫不济,是我故意让给他的。”买卖亏了本,鲍叔牙认为这是机遇不好,从不埋怨管仲。管仲年轻时也曾做过几次小官,领兵出征,每到战场上却总是居于后队,等到还兵之日又居于前队。三番几次,引起了众人的嘲讽,不久便被撤职。对此,鲍叔牙全不在意,还替他解释道:“管仲有老母在堂,须留身奉养,哪里是真的害怕战斗?”

管仲后又屡次与鲍叔牙谋事,总是挫折重重。鲍叔牙常安慰他说:“人固有遇有不遇,假使你遇其时,定当百不失一。”管仲十分感激鲍叔牙,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谋杀了鲁桓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鲍二人都预感到国内将发生大乱,齐襄公的弟弟们深恐祸及己身,先后去国离乡,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齐襄公同母弟弟的儿子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力而恼怒,于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勾结大夫反叛,闯入宫中,杀死了齐襄公,并自立为君。

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因虐待大臣雍廪,终被刺死,齐国一时无君。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动身回国抢夺王位。莒国距齐国较近,形势对公子纠非常不利。管仲于是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三十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所率的莒兵停车造饭。管仲驱车马向前拜见小白,问道:“公子别来无恙,今将何往?”小白说:“欲奔父丧耳。”管仲说:“公子纠居长,理应主持葬礼,公子您最好就在这儿停下来,勿自劳苦。”小白当然不肯。管仲抬头见莒兵有争斗之意,恐寡不敌众,佯装退走。蓦地弯弓搭箭,射向小白。只见小白大喊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鲍叔牙急忙上前抢救,管仲见小白吐血倒下,忙率兵飞驰而去,众皆庆贺。于是放心落意,缓缓而行。

谁知管仲的那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佯装中箭,咬破舌头,喷血倒地,连鲍叔牙都瞒过了。公子小白深恐管仲率兵再次追来,于是更换装束,从小路疾驰,终于抢先到达齐国,登上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不久,鲁庄公率兵攻齐,齐、鲁两军交战于乾,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桓公为绝后患,送书给鲁庄公,声称要率领三军之众,兵临鲁境,请杀公子纠。鲁庄公新败,闻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于是杀了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给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召忽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分了,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自刎而死。

公子纠死后,齐桓公意欲杀掉有一箭之仇的管仲。鲍叔牙极力谏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的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派使臣速接管仲回国。

管仲虽已归齐,但齐桓公仍一直对他耿耿于怀,不肯委以重任。不久,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大王您是只想治理好齐国呢,还是想称霸于诸侯?”齐桓公问:“想治理好齐国如何,想称霸于诸侯又如何?”鲍叔牙说:“想治理好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若想称霸诸侯,那么就必须用管仲为相!”

这样,在鲍叔牙的鼎力推荐下,齐桓公终于彻底赦免了管仲的射钩之罪,决定重用管仲,以隆重的仪式拜他为相。而管仲也不负众望,励精图治,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鲍叔牙不仅有自知之明,不虚夸,不争名夺利,而且能让自己下,让贤者上,这不仅是一种品质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逞能硬撑着,必然会像垫桌腿的乌龟那样吃力不堪;而自吹自擂者,亦难免被自己和别人的口水给淹得无法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