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体悟《心经》深意
12985500000003

第3章 经文解析(2)

如果你能体会到“无我”,能够体悟“三法印”,就可以轻松潇洒、解脱自在。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些,你便不会自暴自弃,不会把生命寄托在虚幻的世界;你会珍惜你的生命,你会很踏实、很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因缘。在每一个因缘之中,你都会加入善因,因为你已经正确了解了因果法则。因果法则不是宿命,而是无限的可能!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你当下加入什么“因”,将来就会得到什么果;你要得到什么果,你在每一个当下就要加入什么因。我们如果有正确的体会,就一定会为我们的选择负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生命,选择自己的人生。

对于因果,你要有这样正确的理解,否则,你就会活在充满抱怨,充满业力、习气,充满宿命论的世界之中,这样你是很难出离苦海的。你要体会到是你在选择你的生命方向,是你在选择你要的世界。如果你能这样去了解,去选择,你会为你的每一个选择负起责任。你要清楚地知道当下自己在播种什么因,如果你选择了播种苦因,你就要勇于承担一切苦果。有正确的理解、有正确的选择,我们的生命方向才会正确,我们才能早日出离苦海。

“不垢不净”是指“空”之中没有所谓的垢与净。一切现象界,包括你眼前所看到的这些,是你自己去贴上清净或是污垢的标签的。你认为花是漂亮与清净的,而大便则是丑陋与污垢的。垢与净、圣与凡、大与小,都是众生的自我意识贴上去的标签,而对整个法界来说,却没有那些虚妄分别。一堆宝石、钻石放在那边,一堆大便放在这边,对大地而言是完全平等的。对植物而言,它们也许会更喜欢那堆有机肥。所以“不垢不净”除了在描述本体的实相外,还告诉我们,垢、净的观念是来自于众生“二元对立”的分别心,是人类自己的界定。

在法界的实相之中,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更不需要那些单方面的界定。实际上,我们认为的污垢、洁净,未必是真正的污垢、洁净,这些界定来自于人类自己的好恶标准。为什么我们会看别人不顺眼?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污垢,充满着贪、嗔、痴,这不是外境的问题。垢、净真的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界定,而宇宙的实相则是“不垢不净”的、中性的客观存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如果你能正确体悟到“空”,体悟到佛教所讲的“究竟智”、“涅槃智”,这已经是最高级的领悟。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你能够体道、悟道,然后行道,你会呈现出“与道合一”的品质、特性。如果你体悟到“空”的真正含义,你的整个人生、心量都会与“空”相应,你所展现出的品质、特性也都会与“空”相同。“空”有什么特性,你也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特性”,你没有“受、想、行、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此时你的身见、我见都消失、消融了,主、客的对立也消失了,心境合一了。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境的六尘。但这里却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究竟是何种境界呢?如果仅从字面去解析,有人就会质疑:明明这个我还存在,为何却说没有眼睛、没有耳朵呢?明明这个眼睛存在,为何你却说没有眼睛呢?如果你仅从字面去解析,就根本无法了解其真意。

这就是“空”,就是主、客的消融,就是能、所双泯之境。如果你的“我见、身见”还在,你的这个“我”与外境没有融为一体,我是我,境是境,你是用一个“我”去听“我”之外的鸟叫声,此时,你的主体与客体还是对立的。我在前面曾给大家讲过,修行是从点、线、面,然后扩大到“空”,当你与整个虚空融为一体的时候,你的主体与客体是消融的,你的自我已经消失,因此你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觉受,也没有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但并不是说没有声音,也不是你听不到声音,而是声音与你就是一体的,你和声音已经融为一体了。这样的境界并非说这个人变得很虚幻,他活在虚幻的世界,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绝不是这样的。而是他在修道的过程中有两只手,开悟了他依然有两只手;修道时他有一个头,开悟后他依然有一个头,他并没有变成三头六臂。但是,他的心境与之前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以前可能心量狭窄,现在的心量是无边无际;以前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在所有二元对立的界线都消失了。

因为我们的内心有各种界线,才会导致这个世界冲突不断,才会导致众生有很多痛苦。当你的身见、我见消失之后,那些二元对立的界线没有了,敌人也消失了,这就是真正的“仁者无敌”。“敌人”都是我们自己塑造出来的,如果你的内心没有敌人,你能用慈悲心去爱一切众生,你绝对不会有敌人。

如果你真正体悟到“空”,体会到“空性”,你自然会展现出空的特性,你会达到无我无私之境。这时候,你展现出来的爱不是一般众生那种有条件、有所求的爱,而是无条件、无所求、无我无私的“空性”之大爱,也就是耶稣所讲的博爱、佛教所讲的大慈大悲。

古代禅师说到禅修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般人对世界的看法。第二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说一个修行人深入经藏,然后闻、思、修,当他看到无常、无我,在用头脑解析的一个过程。第三阶段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当你有一天真正体悟到真理、实相之后,你就会达到这个阶段,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第三阶段与第一个阶段虽然都是“见山是山”,但心灵品质已经完全不同了。第一阶段是用一个“我”在看山和水,第三阶段是“无我”的看,看山,“我”就是山;看水,“我”就是水;看花,“我”就是花……“我”与当下的境界都是融为一体的。真正到达第三阶段的“无我”者,他没有看不顺眼的人,没有接纳不了的人,没有敌对的人。因为他看所有众生就是看自己,他爱护每一个众生就是爱护自己。

因此,如果真能体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身见、我见一定都是消除的。这不是修出来的,也不是强行用一个“忍”字可以办到的,忍到这个“我”要“无我”。这只是一个过程、一个过渡时期而已。到后来是“我”自然地大慈大悲,因为“我”看到每一个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正所谓“民胞物与”,万物与“我”同类。这时看到一棵树,“我”也会很尊重它;看到飞禽、走兽,“我”一样会把它们当作“我”的同胞。这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若用比较白话的语言来说,就是梦里明明有六道,醒后空空无界限。你会体会到何谓“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你此时没有“我慢”,也没有自卑,你会用真正的平等心对待六道中的所有众生。

《心经》不只是在描述“空”而已,它讲的就是一个解脱者的世界。一个解脱者展现出来的心与整个外境融为一体,主客消失,能、所双泯。如果你的身见、自我依然在,你就会有一个主体、客体,能观、所观。只要你有一个“我”能去看什么,能去听什么,表示能、所仍在对立。只要你的主体自我没有消失,不论你怎么会观、怎么会看你的这个身体,不论你的“四念处”修得多么精细,那个能、所都仍然存在着。

要真正体证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要主客消失融为一体,达到能所双泯、心境合一,心与“空”相应,又能够随顺缘起,而法界就在你无边无际的“空”之中任意飞舞!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处经文是这样一直连贯下来,后面的结论是“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现在为何会有罣碍呢?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多界线、对立、冲突,我们有很多包容不了的人,所以我们的内在树立了很多敌人。我们是因为有敌人,才会有罣碍;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敌人,能够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骨肉同胞、兄弟姐妹,能够用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自然就会没有敌人,这就是仁者无敌。当我们的内心没有敌人,自然不必在那里牵挂,恐怖之心自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