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战争史
12958000000034

第34章 蒙宋战争之一——蒙古二大汗侵宋各战役(2)

阻平关战斗:是年(1236)9月,宋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驻守仙人关,谍报蒙古合番汉军五十余万至(按蒙古每攻坚,辄驱民为工役),曹友闻以为众寡不敌,不敢迎战,应乘高据险,出奇设伏以制之。蒙古军攻凤州东南之武休关,宋都统朋显忠军败北,遂陷兴元(今汉中)。蒙古将攻大安军,赵彦呐召曹友闻退守大安,以保蜀口。友闻乃遣弟万及友谅引兵上鸡冠(今沔县南,龙门山之隘口),多张旗帜,示敌坚守,曹友闻自选精锐万人,夜渡江(即汉江),密往流溪(汉江东小溪)设伏。两军相约:敌至,内以鸣鼓举火为号,外呼杀声,内外夹攻,以歼敌兵。蒙古兵东至,曹万出而迎战,蒙古八都鲁及达海,帅步兵万余人搏战,矢石如雨,曹万身被数创,余诸军举烽,友闻即分兵为三部,自率精兵三千人,急驰至隘下入龙虎头(即龙尾坡,在沔县龙门山西南),先遣统领刘虎帅敢死士五百冲锋,敌不动。友闻乃伏三百骑于道旁再令刘虎冲突敌阵,会大风雨,泥泞没足,诸将请侯少霁再战,友闻叱之曰:“敌知我伏兵在此,迟必被歼”。遂拥兵齐进,宋军素以锦裘代铁甲,经雨濡湿,不利步战。黎明,蒙古军以铁骑围攻宋军,血战益厉,曹友闻与弟万相继战死,宋军尽殁。蒙古兵遂长驱入蜀。(续通鉴卷百六十八)

文州及全蜀陷落:阔端既殄灭曹友闻之军,遂分军自利、文等州入蜀。其自文州(今文县)入蜀之军,于残阶州(今武都),破宕吕(今岷县南)之后,翌(十)月遂攻文州。宋知州刘锐,通判赵汝曏,乘城拒守,昼夜搏战。阔端将按竺迩(一作安笃尔)率炮手为先锋攻之,久不下。谍知城中无井,乃夺其汲道。城中兵民水不入口者半月,卒无叛志。按竺迩率勇士梯城先登。至此,刘锐度城不能守,先使家人饮药死,并聚其尸及公私金帛悉命焚之。是月22日丙午,城破,锐及二子自刎死。赵汝曏被执被杀之。军民同死者数万人。

蒙将按竺迩已破文州,乃招徕吐番诸部族(今洮河及文县以西,皆为吐番族游息之地),赐以银符,略定龙州(今四川江油县西北),途与阙端合兵,进破成都。于是宋军望风披靡,1月之间,利州,潼州(今梓潼),成都三路皆陷,宋惟守夔州(今奉节县)一路,及潼川(今三台县)阔庆府(今南充县)而巳。时阔端闻阔出卒于中路军次,乃弃成都而去。盖此时以陇西州县初下,人心携贰,有不稳之情势故。且此时对南宋土地,仍无占据之意,故其后数次仍屡进屡退也。

复攻成都:宋嘉熙三年、窝阔台汗十一年(公元1239年)8月,阔端将塔海帅兵复入蜀,宋制置使丁黼闻之,先遣妻子南归,自誓死守。塔海军自新井(今四川南部县)入,为竖宋军旗帜,黼以为溃卒,以放榜招之。既审知其诈,黼乃顷兵夜出成都城南迎战,至石荀街(成都西门外)兵散,力战而死。蒙古军遂陷汉、印、简、眉、蓬州、遂宁、重庆、顺庆府等地。

12月,宋将孟珙在京湖谍知蒙古将塔海等,帅众号八十万南下。策其必道施、黔(施州,今湖北恩施。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以渗透湖湘。乃请粟十万石,以给军饷。以二千人守峡州(今湖北宜昌县东南,江南岸),千人守归州(今佑归县),命其弟孟瑛以精兵五千驻松滋(湖北今县),又增兵守归州隘口万寿谷,以为蔓州声援。只以千人屯施州。又沿江增置营砦,分布战舰,并遣兵间道至均州(湖北今县)防遏。未几,蒙古军渡万州(今四川离县)湖滩(万县西,水势险急),由是施、夔等州震动。孟珙之兄璟,时知峡州,遂率师迎拒于归州大堙砦(在州西),战捷于巴东(今县),夔州遂得保全。

明年2月,宋以盂珙为四川宣抚使。蒙古将按竺迩,复窥万州,宋军遣舟师数百艘,溯流迎战。按竺迩顺流率劲兵,乘巨筏,浮草舟于其间,弓矢雨射,宋兵不能敌,败续于夔门。蒙军旋又北还。

宋理宗淳佑元年,(窝阔台十三年、公元1241年)11月,蒙古将塔海部将注世显复督丘入蜀,进围成都,宋制置使陈隆之,誓与城共存亡。固守弥旬,部将田世显潜送款于蒙古,夜开北门纳蒙古兵入,隆之举家数百口皆死,送隆之至汉州(今广汉),命谕守臣王夔降,隆之大呼曰:“大丈夫死尔,勿降也。”遂被杀,汉州兵三千出战,战败。夔驱火牛突围出奔,汉州遂为蒙军所屠。(续通鉴卷百七十)

明年12月,阔端军以一部攻叙州(今四川宜宾县),宋杨大全战死。是后,阔端军甚少进展,战事遂入于休止状态。盖此时窝阔台大汗新卒(宋淳佑元年、窝阔台汗十三年、公元1241年11月)其后称制,庶政多紊,耶律楚材以忧卒。而宋朝方用任二能将,以固西陲也。时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孟珙又兼四川安抚使,兼知夔州,固守均(今湖北均县)、开(今四川开县),万(今县)、夔(今奉节县)、施(今湖北恩施县)之线,尤以后二者,为西防之要区。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四川本有“财赋甲天下”之称,自端平三年为蒙古所残破后,所存州县无几,宋之国用,因而益穷。阶至,除遴选守宰,大更弊政外,积极于地形险要之地修筑城堡。于利(今广元)、阆(今阆中兰州之间,城大获山(今苍溪县东南山上筑城),以护蜀口蓬州,并城营山以为州治(今营山县界云山上)。在渠州(今县)则城大良平(今广安县东北),将嘉定府治(今乐山县)徙于泸州旧治(今县)。泸州治则城于神臂崖(在州东)。其他亦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列,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屯兵聚粮,为久守计。民亦有安土之心。蒙军因此无法再进。

(二)中路阔出军侵襄汉蒙古军伐宋之战,攻击军分为三路,阔端居右,直取四川;阔出居中,口温不花居左,中左两军,直叩襄樊,再侵武汉。于是右军左旋,出巴东与中军会合,领有荆楚:再与左军会合,进窥吴越。此似为蒙古军之既定计划。而宋室北边,东西数千里,东恃江淮,中扼江汉,西方初恃秦横之险,次扼大巴巫山三峡,以为抗拒。兵力分配,偕以上诸险要形成重点,但就全般地势言,东部多沼泽河川,蒙古缺乏舟师,不能大有作为。西部多山岳关隘,蒙古骑兵运动亦甚困难。是以宋室亦将重兵配置于中略之江汉方面。

宋理宗于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9月,为收复三京失败之后,于是命赵葵措置河南京东管田边备,全子才措置唐(今河南唐河),邓(河南今县)、息(河南今县)州营田边俻。翌年2月,复命孟珙为襄阳都统制,训练精锐之师万五千人,分屯樊城、新野,唐、邓间,以防卫汉淮之线。

蒙古口温不花军先于窝阅台汗之七年(公元1235年)7月,自唐邓进军,直趋江淮。阔出军于翌年正月亦自唐邓南下,指向樊襄,沿汉水以趋荆澈。口温不花军自唐州奔东南时,因地形便利骑兵之机动,故作广正面前进,犯固始(河南今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再左旋扫荡江淮。此两军在时间上,稍有先后。兹先就出军之作战,叙述如下:

洪山江陵诸战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7月,在中路方面,首先发动攻击(蒙古西路军因攻金巩昌汪世显,及安抚陇西费时,至是年12月,始向兴元进攻)。阔出先遣其将口温不花攻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宋将金子才,赵范等弃唐邓之地南走。

翌年(宋端平三年,1236)正月,蒙古阔出遣汉军张柔将曹武攻洪山砦(今湖北京山县北),及缘山诸砦,宋将张顺、翁成大等,又拒止之。窝阔台汗又命应州(今湖北应山县)郭胜、钩州(今河南禹县)孛术鲁九住,邓州赵祥,从阔出军,以充先锋南征。镇此时蒙古军在今钟祥京山安陆之线(宋水军发挥与陆军协同战力),遭遇坚强之抵抗故也。

襄阳陷落:端平四年3月,宋叛将王旻,竟以襄阳降于蒙古。此事对宋之国防影响极大,因襄阳乃江汉战略重镇,此地一失,则两湖震动。因当时宋之京湖制置使赵范,以北军主将王曼、李伯渊、樊文彬,黄圃弼等为腹心,朝夕酣狎,民事边防一切废弛。既而南北两军交争,赵范失于抚御。是月,王曼等遂焚襄阳城郭仓库,降于蒙古。南军大将李虎等,亦因乱劫掠襄阳一空。于是一方重镇,未经战斗,即为蒙古所有。宋左司谏李宗勉因上言,略谓:“均、房、安、(湖北安陆)、蕲、光化等州,兵祸甚烈(蒙古分兵攻掠)。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及江之险不恃。江陵或不守,则事追势蹙,必有危亡之忧。”理宗因下罪己之诏。(续通鉴卷百六十八)

随郢江陵诸战斗:端平三年4月,阔出军陷随(湖北今繇)郢(今钟祥县)二州,宋荆门军(湖北今县)败北。8月蒙古军复又陷枣阳军(湖北今县)德安府(今安陆县)。11月阔出殁于军中,12月蒙古将贴木触攻江陵。史嵩之遣孟珙救援(时宋廷以史嵩之守淮西,赵葵守淮东,陈转守江。赵范守江汉已败走)。

当随郢陷落之后,李宗勉复上奏,略谓:“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辽陵孤城,何以能立?两淮(淮东淮西)之地,人民奔进,井邑邱墟。分上流淮东、淮西为二帅,而以江淮大帅总之,分地而守。不然,(蒙古)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索,扰上游,江以南震荡矣。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钦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也。”(同上书)

先是,孟珙与蒙兵破蔡州灭金之后,还屯襄阳。招中原精锐之士万五千人,分屯汉北樊城、新野、唐、邓间,以备蒙古,名曰镇北军。诏以珙为襄阳都统制。旋珙还京赴枢密院禀议,理宗召问和战之策。珙答以战(恢复中原)则须俟机会,和则非甲胄之士所当书。遂遣珙还屯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赵范代守襄阳。时为端平二年正月。珙至黄州,即增阵波隍,搜集军实,招徕北方遣民。及得史嵩之遣援江陵之令,珙乃先遣尾兵部将张顺先渡汉水,而自率全师继之。珙度蒙古兵众而善战,应以智取。乃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硬则列垣,照耀数十里相接,以示宋军势之盛。又遗其将赵武等与蒙古军战,洪亲往节度。几经冲杀,遂破蒙古二十四砦,夺还所俘二万口而归。明年10月,蒙古口温不花乃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县)下复州(今湖北沔阳县西),而转攻黄州,蕲州,安庆府守臣张可大李士达等,皆弃城走,幸孟樊还救,击却之。宋遂以孟珙为京湖制置使,使恢复郢州荆门。(此时蒙古攻真州江苏仪征),亦败绩。四川方面,宋亦于蒙军去后恢复成都)。

孟珙反攻,克复江汉诸地:

克复郢州宋理宗嘉熙二年(窝阔台汗十年公元1238年),宋因江陵之胜利,遂拟收复襄樊。10月,宋令孟珙收复京襄。孟珙以为必先得郢,然后可以通魄饷;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及军至岳州,珙檄江陵节制司进军襄郢,召诸将亲示机宜。部署既定,挥军直前,遂一举规复郢州、荆门军。

克复襄樊:宋军在孟珙指挥下,连年在江汉方面造成连续胜绩。珙乃于宋理宗嘉熙一二年(公元1239年)3月,复遣兵反攻,三战皆捷,遂克复信阳、樊城、襄阳。寻又复光化军,息、蔡二州亦来降。于是孟珙上奏曰:“取襄不难而守为难,非将士不勇也,非车马器械不精也,实系于事力之不给耳!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事也。一边以蔡息降人置忠街军,襄郢降人置先锋军,以增强襄樊之防守战力。(续通鉴卷百六十九)

克复夔州:蒙古军在荆湖地区之作战,并不顺利,且由于孟珙之足智多谋,樊城襄阳,为宋军相继收复。但蒙古在四川方面之作战则长驱直入。塔海军于宋嘉熙三年,窝阔台汗之十一年(公元1239年)8月,复破成都,陷汉、邛、重庆、顺庆等地,乘势直追施、黔,欲出湖湘,以完成楚湘方面之军事胜利,以便服流而下建康、临安。孟珙在是年12月,知阔端军塔海部有侵湖湘之企图,乃对其左翼方面,增强其作战部署,并增加军需供给,首先请粟十万石,以给军饷。派二千人进屯峡州,千人进屯归州,派精兵五千驻松滋,以为夔州声援。部署既定,孟珙认为已完成宋军方面之不可胜,进而寻求敌之可胜。于是增兵守归州隘口,又以千人屯于施州(今之恩施),且堆置营砦,分布战舰,同时派兵驱均州,掩护右侧。盖孟珙军已自对北面之作战,转而向西面作战矣。未几蒙古军渡万州湖滩,施、夔震动。洪乃帅师迎击之于归州大堙砦附近,得捷于巴东,遂克复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