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秦汉战争史(下)
12957900000033

第33章 东汉建立初期统一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战争(2)

三、汉蜀两军作战序列

统帅征南大将军岑彭

辅威将军臧宫

诛虏将军刘隆

骁骑将军刘故

威虏将军冯骏

偏将军鲁奇

都尉田鸿

领军李玄

总兵力水陆兵约10万人,骑兵5000人

蜀军

统帅翼江王田戎

将领大司马任满

南郡太守程

将军王政

总兵力估计为3~5万人

四、汉蜀双方作战策划

汉军在夷陵战役的第一阶段实际处于被动地位。当时因为岑彭,吴汉等军,均在西北战场陇西地区对隗嚣集团作战,故威虏将军冯骏、都尉田鸿、领军李玄等军,只是在江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道(今湖北枝城)屯驻,没有进击夷陵的作战策划。岑彭等人率军返回津乡(今湖北枝江县)后,便开始准备夷陵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并按照刘秀从南北两方同时进攻公孙述的作战方针,详细策划以水陆两军攻取夷陵的作战行动。岑彭军鉴于蜀军以浮桥和立桩封锁了大江江面的情况,便决定以敢死之土,首先乘船以火烧毁敌人的浮桥,疏通航道,然后大军继之前进,攻取夷陵城。

蜀军公孙述一方面派兵北上援救隗嚣,阻止汉军实现“得陇望蜀”战略企图;另一方面则想乘汉军主力在陇西大战的有利时机,派遣其翼江王田戎、大司马任满等率军攻取夷陵、夷道等沿江重要城邑,以便占据大江进入巴蜀的险要水道,阻止汉军由水路入袭益州。

五、汉蜀夷陵战役的作战经过

夷陵战役的第一阶段作战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公孙述乘夷陵、夷道诸地汉军兵力薄弱,派遣翼江王田戎,大司马任满、南郡太守程等人,率数万水军开始向夷陵进发,大军直取江关(今四川奉节),一举击败了冯骏、田鸿、李玄等军,一一夺占了巫(今湖北巫山)、夷陵,夷道、荆门(即荆门山之荆门城)等沿江城邑。为防守大江,堵塞水道,随即架设了横跨大江的浮酢,浮桥上修筑关楼,在水中植入攒柱,并跨山结营,阻塞陆上通道。

夷陵战役的第二阶段作战岑彭返回津乡(今湖北枝江)后,即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三月,数度率兵进攻翼江王田戎等军,均未奏效。在此之前,也即建武十年十月,来歙已在陇西胜利地结束了平定隗嚣的落门战役,隗器的势力已被彻底扫除。刘秀为了实现其由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攻取蜀地的战略企图,鉴于岑彭军难以进展的情况,遂立即命大司马吴汉,率诛虏将军刘隆等3将军之军,并调发荆州军以及桂阳、零陵、长沙诸郡的船工水手共步兵6万,骑兵5000人,与岑彭之军会师于荆门,以便共同袭取夷陵,进兵巴蜀。

此时,岑彭为了增强水上作战的能力,已制作战船数千艘。但吴汉认为这么多船只水手,消耗粮食过多,应废弃水军。岑彭却认为蜀军兵多势盛,必须水陆两军同时作战,二人争执不下,便上书刘秀决断。刘秀遂致书吴汉、岑彭等说:“大司马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由此,汉军进军蜀地的作战,仍由岑彭为统帅。

岑彭为了摧毁蜀军的横江浮桥,开通大江进军的水道,进军之前,便招募军中敢于向浮桥冲击的勇土,规定先登上浮桥者重赏。偏将军鲁奇挺身而出,愿率军为先锋。

汉军开始进攻后,适遇狂风大作,汉军船队逆流而上,直冲浮桥。但当船只将靠近浮桥时,却被攒柱上的反把钩钩住。进退不得。此时,鲁奇便指挥勇土,奋勇力战,乘东凤大作主机,以事先准备之火攻器具,向敌楼纵火,火借风势,越烧越猛,桥楼崩倒,浮桥被大火烧毁。岑彭乘势率领主力船队疾进,所向无敌,蜀兵大乱,溺死者数千人。蜀将王政斩任淌而投降岑彭军,汉军生俘了南郡太守程汛。田戎率军退保江州(今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市区),夷陵战役遂告全部结束。

六、夷陵战役后汉蜀双方的动向

汉军在攻克了夷道、夷陵、巫县等沿江城邑后,即溯江而进。岑彭率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长驱直入,进占江关。岑彭军纪严明,严禁掠略,因此,汉军所过之地,百姓均奉牛酒迎劳。岑彭则传令部下,不得收受百姓牛酒,吏民更加喜悦,沿途县邑均开城降服。

刘秀为加大岑彭的权力,下诏命岑彭为益州牧,使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便更有利于对公孙述的作战。

汉军平定公孙述之夷陵战役评述

汉军平定公孙述的夷陵战役是汉军与公孙述集团之间的首次大规模交战。先是公孙述乘汉军主力于陇西激战的时机,以其翼江王田戎等率军攻拔了汉军夷陵、夷道等堵沿江关隘;后是汉军统帅岑彭、吴汉以10万人军战胜了田戎军,旋即进抵蜀地重镇江州城下,取得了夷陵战役的胜利。

汉军在夷陵战役中取胜,除了兵力上的优势地位之外,最基本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水陆并进作战方针的确立。当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就是否运用水军争执不下之时,刘秀洞悉蜀地的山川地理,当机立断,支持岑彭运用水军的主张,并将南方战场的统帅重任委之于岑彭。这无疑是进兵蜀地最正确的战略决策。如若废弃水军,靠从陆路入蜀,想进入被层层山川阻隔的蜀地,不异于有“难于上青天”之比。事实证明,就是主张舍弃水军的吴汉本人,后来也是率军逆江水而进。其二是火攻蜀军浮桥,开通了大江航道;当时横江浮桥,既是蜀军江防的生命线,也是汉军入蜀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岑彭军却以敢死之士,火攻取胜,实是胜敌一筹的高明手段。

蜀军虽然在夷陵战役中遭到惨败,但是,它能在当时的条件下,于浩瀚的长江江面上,横跨长江架起浮桥,且在浮桥之上修筑关楼,既可观察瞭望,又可发射箭矢,这在我国占代战争史上,不能不是一件令人惊叹的创造。此外,蜀军植于水中的攒柱,上安反把钩,一旦钩住船只,既不能进,又不能退,也不失为我国古代战争中,设置水中障碍的奇观。

§§§第五节 汉军平定公孙述之成都会战

一、成都会战前汉蜀双方的基本战略态势

刘秀平定公孙述一直是采取北方战场首先击灭隗嚣集团,然后南下巴蜀,南方战场则沿大江由东而西水陆并进的战略,这一战略使公孙述不得不被迫两面作战。

北方战场刘秀军在建武八年(公元32年)冬,被蜀军5000援兵击败于略阳战役后,被迫退出陇地,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十月,刘秀军以来歙统率诸军,发动了平定隗嚣集团的最后一次战役——落门战役,一举将隗嚣集团的势力全部荡平,只有隗嚣的大将王元投奔了公孙述。刘秀平定了隗嚣集团,便打破了公孙述西北方向的屏障,巴蜀的门户遂暴露于刘秀军的兵锋之下。

隗嚣集团的覆没,引起蜀地吏民的极大慌恐,社会动荡,人心浮动,公孙述为了安抚人心,想出一条妙计,他将秦代时期成都城外一座空废的粮食仓库,改名为白帝仓,公孙述命人四处传播消息说,白帝仓冒出的谷子形如一座座山陵。百姓几乎倾城前往观看,公孙述借此机会大会群臣,高声询问臣下可否看到白帝仓冒出的谷山。群臣皆答“无”。于是公孙述对大家说,“讹言不可信,传说隗嚣已被消灭的谣言,也象传说白帝仓会冒出谷山一样,全是谎言”。尽管公孙如此挖空心思地稳定蜀地军民的情绪,但随着汉军的顺利进军,整个巴蜀地区的民心再也无法安定了。

南方战场,汉军统帅岑彭在攻克了夷道、夷陵,巫县等地区后,逆江而上,大军进展顺利,先锋部队已逼近蜀地重镇江州(今四川重庆),南方战场的战略形势更加对公孙述不利。

二、汉蜀双方成都会战作战序列

统帅征南大将兵岑彭

中郎将来歙

太中大夫郑兴

护军高午

唐邯

总兵力南北战场共约18~20万人(南方战场大约10万人)

统帅蜀成家皇帝公孙述

将领大司徒谢丰

执金吾袁吉

翼江王田戎

汝宁王延岑

将军公孙恢

将军环安

将军公孙永

将军王元

将军吕鲔

将军侯丹

将军魏党

总兵力约20万人左右(南北战场加各要塞守军)

三、汉蜀两军作战策划

汉军在消灭隗嚣集团后,基本上扫除了南下的障碍,因而,更加坚定地贯彻其北、东两个方向钳击成都的战略方针。刘秀一方面责令来歙军攻取武都(今甘肃成县西),迅速南下,另一方面命南方战场的岑彭、吴汉军向成都进逼。同时还数次下书公孙述,劝其降服,企图以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相结合的手段,制服公孙述集团。在南方战场的岑彭军为了迅速兵临成都,则采取重兵绕过战略重镇江州,奇兵出袭成都背后的战术,以求攻克成都,迫使成都外围诸要塞之军不战而降。

蜀军公孙述,为了摆脱自己两面作战的被动处境,利用北方战场现有的兵力,力图阻止北面汉军的南下,同时欲集中蜀军的主要兵力,对付西进的岑彭军,以解除对成都的最大威胁。为此,将其主要将领和成都地区的全部兵力均云集成都一带地区,与汉军作最后之决战。

四、汉蜀成都会战的作战经过

一、北方战场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十月,在汉军攻破隗嚣军的落门城邑后,隗嚣大将王元即放弃翼城而投奔公孙述,公孙述以王元为将军。不久,公孙述为遏止汉军南下,遂命将军王元,环安等,率军占据河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下辨(今甘肃徽县境)两城,以阻止汉军的攻势。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六月,来歙率领虎牙大将军盖延和扬武将军马成等军向河池、下辨进击,大破王元、环安军后,乘胜急进。蜀人大惊,环安遂命刺客刺杀来歙,来歙身负重伤,急召盖延,嘱托代其统军,来歙已自知将死,便支撑身子上书刘秀说:“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写罢投笔抽刃而绝。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决定亲自率军征公孙述,秋七月,行至长安。当年十月,马成率军扫平了武都郡(郡治在下辨)蜀军的残余势力,随即以刘尚军南下入蜀,以与岑彭,吴汉军会攻成都。

二、南方战场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岑彭率军进至江州,蜀军翼江王田戎屯驻该城,兵多势众,粮食充足。岑彭料到难以短期内击拔该城,于是便按预定策划,留将军冯骏之军,困守江州之田戎军,自率主力乘胜沿今嘉陵江上行,直攻垫江(今四川合川),下平曲(今四川武胜),缴获蜀军粮食数数十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