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秦汉战争史(下)
12957900000012

第12章 西汉中期对兄弟民族的战争(8)

匈奴得知楼兰臣服于汉的消息后,非常气愤,也发兵击楼兰。楼兰王无奈,只好让一个儿子去匈奴为质,一个儿子入汉朝为质。后来,当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大宛回军时,匈奴欲截击李广利军,见李广利兵威正盛而作罢,但却派人命楼兰王将汉军后卫部队截住。当时汉军正任文率军屯卫玉门关,专门负责保障李广利军后卫的安全,任文从抓获的匈奴俘虏中得知了楼兰王受领匈奴截击李广利军后卫的任务,便上报了汉武帝,武帝因而命任文回师时顺路捕获楼兰王。楼兰王向汉诉苦说:“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汉王朝体谅小国的处境,放回了楼兰王。

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因在汉为人质的楼兰王之子犯法,受宫刑,而不能返国就王位,楼兰改他人为王,不久又死去。匈奴得知消息,便抢先把楼兰王派入匈奴为质的儿子送回楼兰,继承了王位。自此,楼兰便倒向了匈奴,并数度劫杀汉朝的使者。

四、西汉进击大宛国之战

大宛国有30万人,胜兵6万,它北与康居、南与大月氏相接。大宛拥有别邑70余城,出产善(良)马,相传这些马皆为汗血马。

最初汉派使者携带千金及财物,以换取大宛的善马。宛王觉得汉距大宛很远,不可能发兵攻打大宛,不但不给善马,还以汉使者侮辱宛王,而杀了汉使。于是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6000骑兵及郡国数万人,前往大宛以兵威取良马。李广利军路过沿途一些小国时,各国皆闭城坚守,不供应汉军饮食。于是,贰师军只好过一城打一城,凡打下城邑者,均可获得食物,有的城坚兵众,攻击数日不下,只得引军而走。李广利军至郁成城,只剩几千人,士卒饥饿疲惫,攻不下该城,伤亡惨重。李广利与左右商议说,一个小小的郁成城都攻克不了,何况大宛的王都,恐怕更难攻打了,不如引军回国。这样,李广利遂率军而归。李广利军来去共经两年之久,士卒仅剩了十分之一二。李广利到达敦煌后,派使者向汉武帝请示说:“去大宛太远,沿途食物奇缺,士兵们不怕作战,最怕挨饿。而且我人马太少,请暂且罢兵,待调拨大军以后,再去攻打大宛。”汉武帝听后大怒,派使者急至玉门关,下诏说:“军有敢入,斩之。”李广利惊恐,只好屯兵敦煌。

汉王朝认为,汉既出兵攻大宛小国,尚不能下,那么西域诸国就会更加轻视汉了,这样,大宛就绝对不会给我善马。因而,必须再次伐宛。

于是,汉武帝决定:赦免一些囚徒从军、发恶少年及郡骑兵共6万人。

此外,加上大量自愿随军去大宛的人,共计约10万之众,驱赶牛10万头、马3万匹,浩浩荡荡出敦煌向西进发。

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之军,兵威势众,沿途所过之小国,莫不开城相迎,供给汉军食用。行至轮台(今新疆轮台),轮台守军闭门不出,李广利命令部队攻轮台城,数日攻克,尽屠全城。自此再往西行,无人敢于抗拒,顺利进至大宛国。汉军先头部队3万人进入大宛境后,大宛军迎击汉军,被李广利军击败,宛军退保宛城。随之,李广利欲进击郁成城。但由于上次在郁成城作战的失利,深知郁成城城坚难攻,这次假如再行攻打该城,难免又遭顿挫,一旦贻误战机,大宛国又会施展阴谋诡计,陷汉军于不利的境地。于是,李广利军决定舍弃郁成城而不顾,大军直发宛都贵山城(约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纳曼干附近地区)。

李广利军进抵贵山城后,因见当地水源奇缺,遂截断贵山城之水源,以大军将贵山城团团包围,攻城40多天未克。这时,大宛贵人见汉军军威正盛,攻城益猛,怕城破被杀,便互相密议说:“汉所以派大军攻宛,完全是宛王毋寡惹的祸,他拒绝给汉善马,杀掠汉使者。我们只要杀掉宛王,给汉善马,汉军就会解围。如果汉军仍不解围,我们再决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也未为晚。”宛贵人都赞同这个意见,于是杀掉宛王。

这时,贵山城的外城已被汉军攻破,汉军正拥入攻内城。宛贵人将军煎靡被汉军捕获,然后又放其归城。煎靡入城后和贵人们商议说,汉军所以攻宛,目的在于擒杀宛王毋寡。现在,我们将毋寡人头送至汉营,并与汉贰师将军讲明:“如果汉军停止攻城,我尽出善马,任汉军挑选,并供给汉军食用。假如汉军不答应,我尽杀善马,而且康居国的救兵即将到来,那个时候,宛军在内,康居之军在外,内外夹攻汉军,汉军必定灭亡,请汉军决定去从。”

这时,康居的侦察人员看到汉军强盛,不敢向汉军进击。但宛京城中有汉人会打井,且城内食物充足。为此,李广利与部下将领商议说,我们来的目的,就是攻杀宛王,现宛已交出宛王之头,如果我们不答应他们解围的要求,他们就会继续坚守,当我们兵疲粮尽之时,康居军就会前来救宛,我们必被敌人攻破。于是,众将皆同意贰师将军的主张,遂停止攻宛。

大宛见汉军解围,即赶出善马,任汉军挑选,并供给汉军大量军食物资。汉军立过去与汉亲善的宛贵人味蔡为宛王,然后回师东归。

当初,在李广利率10万大军向西进发时,考虑到人数众多,沿途小国难以全部负担汉军的食用,便分数路前进。校尉王申生,故鸿胪壶充国等率千余人至郁成,该城守军拒绝供给汉军食物。这时,申生军已离大军200里,郁成守军侦知汉军兵少势孤,乘天刚拂晓,以3000兵马突袭王申生军,申生军全军覆灭,只剩数人逃至贰师将军营内。李广利遂命搜粟都尉上官桀率兵攻郁成,郁成被上官桀军攻破。郁成王逃往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知道汉军已攻破大宛国,遂主动献出郁成王,上官桀命4骑士将其押往贰师将军本部,上骑士赵弟拔剑击斩了郁成王。

汉武帝对伐大宛的胜利,十分欣慰,虽然汉军由于一些将领侵暴士卒,使汉军遭到很大损失,但汉武帝不追究贰师之罪,反而下诏嘉奖伐宛之师。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封斩杀郁成王的赵弟为新侯,军正赵始成战功最多,封光禄大夫。上官桀率军追郁成王至康居,为少府,李哆献计献策有功,为上党太守,全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

五、汉匈争夺乌孙的斗争

当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到达乌孙后,见了乌孙昆莫,说明了来意。乌孙一方面由于自己内部有些动乱,国家一分为三;一方面由于其距汉遥远,不知汉朝之大小,加之它距匈奴又近,臣服匈奴已多年,其大臣皆不欲东迁。于是便奉送一些马匹,遣人陪张骞返国。使者返回向昆莫报告了汉之地广人多,繁荣强盛之情况后,乌孙才日益重视与汉朝的往来。

匈奴得知乌孙与汉通好,大怒,想发兵进击乌孙。乌孙怕遭匈奴攻击,于是又遣使向汉献马,并请求以汉公主为妻,汉武帝答应,随即于元封年间,遣江都王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乌孙昆莫立为右夫人,匈奴也嫁其女给昆莫为左夫人,乌孙国遂摇摆于汉匈两大国之间。

六、汉征车师之战

车师国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以匈奴降将介和王为开陵侯,率领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以右贤王将数万骑前往救援,汉军不利,遂引军归。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命重合侯莽通率4万骑兵击匈奴,路经车师北,汉武帝又遣使率楼兰、尉犁、危须等6国兵进击车师,6国兵包围车师,车师王降服,车师国臣服于汉。

西汉中期与匈奴争夺西域地区作战评述

汉武帝时期与匈奴争夺西域地区之作战,既是斩断匈奴右臂,彻底孤立匈奴的战争,也是汉武帝统一中国西北地区战略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匈奴为了保住自己在西域地区的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止汉王朝通西域的行动。但汉武帝以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求中国统一的宏图大略,在与匈奴作战的同时,不断向西域地区通使、进击,堪称名垂千秋的重大历史功绩。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的基本战略与策略思想,是重点打击顽固势力,争取中间力量,恩威并加,交替运用。车师、楼兰等国与匈奴勾结最紧,汉武帝便屡次派兵征伐。大月氏、乌孙等国受匈奴的影响不大,便两次派张骞出使,游说诸国与汉通好,以断绝与匈奴的联系,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派兵攻伐大宛。这一战略和策略思想,无疑,是当时最恰当的政策。这使西汉王朝扬威西域远近诸国,为后世西域地区最终统一于中国中央政权之下,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张骞通西域不但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自从开通西域与汉王朝交流的途径之后,汉族人民的先进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源源不断地传入西域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同时西域地区的人民也把当地的文化、经济与生产技术的成果,传入中原地区。由于这样不断地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中原和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张骞以他个人坚毅果敢、忠贞不渝的品德,两次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第十四节 西汉中期统一中国南方地区之作战

一、中国南方地区之概况

秦始皇并灭六国之后,虽然也派出大军向中国之南方、东南、西南地区进军,统一了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权机构,但很不稳固。秦末和楚汉相争时期,有些地区即叛离了中央,南中国的东南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个越族部族割据政权。其中有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区)、闽越(今福建地区)、东瓯(今浙江地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初,由于忙于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和恢复战争的创伤,无力南下,只好对这些地区的部族政权采取妥协政策,“剖符通使”。

今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地区,当时有许多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西南夷”。这些都族到了西汉中期,发展仍很不平衡,有的进入了阶级社会,有的还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其中绝大多数部族,严格地说,并未形成真正的国家。它们的情况,本书在第一章中已作了概述,其大致分布是,在今贵州省之遵义、桐梓一带地区为夜郎国;在今云南昆明一带地区为滇国;云南大理一带有昆明部落,在今四川西昌附近地区为邛都,西昌以西地区有巂;四川汉源一带地区属都,四川汶川、茂汶县一带为冉,四川天全一带地区为徙部落;在今甘肃成县一带为白马部落,这些都是居于以上地区较大的国家和部落。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小部族和小部落、散居于上述地区。

二、统一闽越地区之作战经过

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设置了郡县。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闽越首领无诸率军与东瓯首领摇率领的东瓯部族均参加了反秦战争。楚汉战争期间,他们又投向刘邦,战胜了项羽。因而,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封无诸为闽越王,定都于东冶(今福建福州地区);封摇为东海王,定都于东瓯(今浙江温州地区)。

汉景帝时期,东瓯追随吴国,参与了七王之乱。吴越联军战败,吴王刘濞逃匿于东瓯,被东瓯诱杀于丹徙。刘濞之子驹逃至闽越,游说闽越出兵进攻东瓯,以报其杀父之仇。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秋七月,闽越出兵包围了东瓯,东瓯紧急向西汉求救。汉武帝问太尉田的意见,田说:“越人相攻击,固其常,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庄助坚决反对田的意见,认为小国危急而不救,“又何以子万国乎。”汉武帝同意庄助的主张,遂遣中大夫庄助持节发会稽兵,由海上往救,进击闽越。庄助持节至会稽后,会稽太守等以庄助未带兵符为由,想拒绝发兵。庄助立即将会稽一司马斩首,并重申了汉武帝的旨意,会稽太守才同意发兵。闽越王闻汉兵来攻,未等汉军到达,即撤兵而归,汉军也随之罢兵。后来,东瓯向汉朝廷请求将其吏民迁居于长江、淮河之间地区,这样,东瓯便从此安定下来。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秋,八月,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南越向西汉王朝告急,汉武帝遂命大行王恢、大农令韩安国率军出会稽,前往救援。闽越王郢率兵抗拒汉军,闽越王弟余善与其相宗族商议认为:汉军强大,兵多将广,这次前来,我们不能抗击,即是我们侥幸取胜,汉大军会源源而来,一定能灭亡我们,不如杀了郢,回报朝廷,朝廷必然罢兵,可以保证国家不致灭亡。众人一致赞同,于是,斩杀了闽越王郢,将郢之首级交大行王恢,大行驰报汉武帝,武帝诏命王恢等撤军。汉武帝封原闽越王无诸之孙丑为越繇王,后又封余善为东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