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秦汉战争史(下)
12957900000011

第11章 西汉中期对兄弟民族的战争(7)

二、汉匈速邪乌燕然山战役的起因

匈奴狐鹿姑单于,当政6年多以后,也即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单于派兵进袭上谷、五原杀掠吏民。不久再次陆续进袭五原、酒泉,杀了两郡的都尉,气焰嚣张,咄咄逼人。

西汉王朝连遭匈奴进攻,边境地区受害很深,汉武帝遂决心调兵遣将与匈奴作战,欲将单于主力歼灭。

御史大夫商丘成

重合侯莽通

兵力14万人(其中骑兵为7万至8万人)

狐鹿姑单于

卫律(匈奴之贵臣)

左大将

右大都尉

李陵

左呼知王

右呼知王

大将偃渠

兵力骑兵不少于10万人

汉军此次战役的作战目的,虽无确切史料可考,但从汉军的几路大军编成来看,仍然是以寻求匈奴主力决战为目的。为此,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7万人(估计其中骑兵至少3万至4万人),从五原出发北进;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兵3万(估计为骑兵、步兵混合编成),从西河出发;重合侯莽通统率4万骑兵,由酒泉地区向北进击。各路大军仍以李广利军为主力,莽通与商丘成军似为李广利军左右两翼的保障和迂回部队。

匈奴狐鹿姑单于听到汉军三路大军北进,仍然采用以往的作战策略,将其物资、辎重、家属老弱人等,迁往赵信城以北之郅居水北岸(今蒙古色楞格河)。匈奴左贤王也将其所部迁往余吾水(今蒙古土拉河)以北600至700百里,居于兜衔山一带地区。狐鹿姑单于亲自统帅精兵布阵于姑且水(今蒙古图音河)以西,等待汉军的到达,并乘汉军疲劳之际而攻之。

五、汉匈速邪乌燕然山战役作战经过

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初,汉各路大军开始出征。

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军出塞后,向西北方向进发,寻求与匈奴军作战,但未发现敌军,引军而还。这时匈奴派大将和降将李陵率3万骑追汉军,追至浚稽山地区,双方交战9天,汉军英勇奋战,陷阵破敌,杀伤匈奴军甚众。战至蒲奴水(今蒙古翕金河),匈奴军更加支持不住,便率军退走。

重合侯莽通率4万多骑兵,出酒泉1000多里,大军进至天山以北地区,攻击匈奴右部,匈奴命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率2万骑兵准备向汉军突击,见汉军兵威势众,未敢行动,率军而还,重合侯一无所得。此时,汉武帝怕车师兵截击重合侯莽通军,便派陵侯成娩率领楼兰(今新疆鄯善东)、尉犁(今新疆尉犁)、危须(今新疆焉耆东北)等六国之兵,向车师面国进击,保障莽通军翼侧的安全,结果将车师包围击破,尽俘车师王及其吏民而归。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7万大军出五原后,即向西北方向进军,匈奴命右大都尉与卫律率5000骑兵于夫羊句山峡阻击汉军。李广利则命属国将领率2000骑兵与其交战,匈奴兵败而逃,死伤数万人,汉军挥军追击,追至范夫人城(今蒙古南戈壁省达兰札达加德西),匈奴军皆逃匿,不敢抗拒汉军的进击。

这时,李广利妻子在长安因被控告有罪而遭监禁。李广利听此消息,甚为忧虑,想进一步北进,寻找匈奴主力作战,以求建立功勋而赎罪,于是挥军至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流域一带地区。由于匈奴后方已远避郅居水以北,故李广利军未遇敌人的抵抗,李广利遂遣其护军率领2万骑兵渡过郅居水北进。这时匈奴左贤王、左大将统率2万骑兵迎击护军军,汉军与左贤王大战一天,斩杀了左大将。匈奴军死伤惨重。

李广利军长史与决眭都尉辉渠侯知道了李广利妻子被捕和李广利的心情,便商议说:“将军怀异心,欲危众求功,恐必败”。于是想把李广利抓起来。李广利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斩了长史,从郅居水回军至速邪乌燕然山。匈奴了解到汉军在郅居水北岸经过与左贤王军激战,又转移至燕然山,汉军必定疲惫不堪,遂率军急速由姑且水西岸地区北返,两军相遇于燕然山地区。匈奴军以5万骑兵猛袭汉军,经激烈交战,双方都有很大伤亡。狐鹿姑单于怕李广利军退走,于是,便利用夜间,在李广利军的前方挖掘了一道数尺深的壕沟,然后集中兵力从汉军的背后猛冲汉军阵,李广利军被冲乱溃败,李广利遂投降了匈奴,全军覆没。

历经两个月的汉匈速邪乌燕然山战役,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与匈奴的最后一次大战,以汉军的失败而告终。

六、汉匈双方燕然山之战后的动态

汉武帝对燕然山战役的失败异常难过,痛心地说:“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连年的战争消耗,已使国力枯竭,民怨纷起,加之其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太子被冤杀等,于是便于征和四年下了一道罪已诏,诏书中说:“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为此,汉武帝再不派兵出征,并专门召集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研究养马和巩固边防的政策等重大问题,还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其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富民强兵的意图。

匈奴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投降十分欣喜,素知李广利是汉之大将,即以狐鹿姑单于女儿嫁与李广利为妻,不久,李广利便被匈奴杀死,这个降奴的生命便到此结束。

燕然山战役的胜利,使匈奴骄横之气顿起,匈奴狐鹿姑单于派遣使者至汉下书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今欲与汉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蘖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汉对匈奴这一傲慢态度和要求,断然拒绝。

汉匈燕然山战役评述

汉匈燕然山战役,是汉武帝当政期间,与匈奴的最后一次大战。汉以14万大军,败在匈奴手下,主力集团李广利军10万之众,全军覆灭,成为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

燕然山之战的失败,与天山战役失败的原因几乎完全一致,形同天山战役失败教训的重现。它既标志着西汉国力的连续衰退和战争实力的下降;也又一次显示了西汉末期战略指挥上的失当,14万大军分路出击,未做周密的协调,力量分散,终于被匈奴击败。

这次战役实际上李广利是全军最高统帅,做为独当一面的战场最高决策者的指挥水平,将直接决定着战场上的胜败结局。从天山战役到燕然山战役,都充分证明了贰师将军李广利战役指挥上的低能。而这样一个缺乏统帅才能之辈,却每次都充当了对匈奴作战的主帅,这说明了汉武帝在失去了霍去病、卫青之后已无可用的征战之将,将才之匮乏,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

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有感于汉武帝后期对匈奴作战的失利时写道:“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司马迁的连连叹惜,确实击中了汉武帝后期缺乏贤相良将的要害。

当然,燕然山战役的失利,并不标志着西汉王朝对匈奴战争的全面失败,更不说明在战略全局上西汉已处于劣势地位,相反,西汉王朝对匈奴战争终究是要取得胜利的。因为这是一场统一中国的进步战争,它顺应着历史发展的潮流,激励着吏民对匈奴作战的积极奋进英勇献身的精神,这是西汉对匈奴战争制胜最根本的因素。汉武帝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诏书中说:“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这场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神圣战争,尽管消耗了西汉王朝巨大的人力、物力,加之燕然山战役李广利军的全军覆没,汉武帝受到强大的舆论压力,使西汉王朝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匈奴的进击,并非统一战争的夭折。

§§§第十三节 西汉中期

与匈奴争夺西域地区之作战汉武帝时期,为斩断匈奴的右臂,统一我国的西域地区,与匈奴奴隶主集团支持的分裂势力作了长期斗争,为此,也于西域地区进行了一些大小规模不等的战争。

一、西汉时期西域的概况

西域地区诸国的情况,本书在第一章中已做了梗概的叙述。西域的三十六国,后又分为五十多国,大小不一,国力强弱相差悬殊,其中大国拥有人口几十万人,兵甲达数万。小的只有几百人,拥兵也只有百人左右。这些国家的大致分布:在今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至天山以北地区的有乌孙、东西且弥、单桓、蒲类、卑陆、乌贪訾离、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蒲类后国等国家,在天山以南至昆仓山以北,塔里木盆地周边的有疏勒、焉誉、龟兹、捐毒、姑墨、温宿、尉犁、乌垒、渠犁、山国、危须、车师、莎车、尉头、且末、小宛、鄯善、羌、精绝、蒲犁、依耐、皮山、乌、无雷、于阗、弥、渠勒、戎卢等国家。

从玉门关至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过鄯善(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地区,称为南道,沿南道过了葱岭,可达中亚地区的大月氏、安息等国;一条经过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向西到疏勒,叫做北道,沿北道越葱岭,可至大宛、康居、奄蔡等国。因而西域地区的国家,又以南道和北道而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北道诸国分布于今塔里木河以北地区,其中较大的国家为焉耆(今新疆焉耆地区)、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等;南道诸国分布于今昆仑山以北和塔里木盆地南沿之间,其中较大的国家有楼兰(今新疆罗布泊以西地区)、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莎车(今新疆莎车地区)、无雷(大部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西域诸国的军队,几乎全部是骑兵,长于骑射,勇猛善战。匈奴在冒顿单于当政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二世纪初,冒顿派兵征服了西域诸国。匈奴为长期霸占和统治西域地区,于北道的焉誉、危须、尉犁地区,设立了僮仆都尉,逼迫西域诸国交纳赋税,供养军队,使西域诸国成为其向西汉王朝进攻的战略基地,这无疑对西汉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西汉中期通使西域的斗争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从匈奴人中获悉,于今甘肃敦煌、祁连山地区生活的大月氏部族,在遭到匈奴进攻后,被迫背井离乡向西方迁移。但月氏人时刻欲向匈奴进击,以夺回他们的家园,然而由于力量不足,一直未敢行动。汉为消灭匈奴势力,斩断匈奴右臂,汉武帝便派了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国,以便与大月氏结成联盟,前后夹击匈奴在河西一带的右部部落。张骞受命出使后,不幸在途中被匈奴抓获,被匈奴扣押了十多年。后来,张骞利用机会逃脱,越过了葱岭,先后到达了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上游一带地区)、康居(今锡尔河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最后终于到了大月氏(今阿姆河中游,主要地区在阿富汗境内)。这里本是大夏国的故地,大月氏当初迁移至此地时,即定居于大夏国。这时大月氏王已为匈奴所杀,由大月氏王夫人当政,生活安定,百姓富裕,因而,无心再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只得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抓获,一年之后才逃回长安。这样,汉武帝第一次通使西域,欲联合西域的力量向匈奴进攻的战略企图便未能实现。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匈漠北战役后,匈奴单于虽然率部向漠北远去,但却仍能依靠西域诸国的力量,阻止西汉王朝统一中国西方、北方和西北方。这时张骞向汉武帝建议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国,以击败匈奴右部势力。

乌孙本来与大月氏同在敦煌、祁连山一带地区居住,汉文帝时期,大月氏被匈奴击败后,第一次西迁时,即迁居于塞地(今伊克塞湖至新疆伊宁、温泉、精河一带地区),塞王所部被迫南迁。后来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再西迁至大夏(今阿富汗)地区,乌孙便定居于塞地,乌孙此时已有12万户,63万多人,过着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说:“乌孙很思念故地,又非常喜爱汉财物,如若这个时候我们派人携带重礼,前往联络乌孙,让他们迁回东方定居,并以汉公主嫁给乌孙昆莫,结为兄弟之邦,则昆莫必定听从汉朝的指挥,这样就可以真正斩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同意了张骞的建议,张骞为中郎将,率领300人,牛羊数万,金币丝绸巨万,前往西域。

张骞到达西域进至乌孙,不巧乌孙内乱,不想东迁,联络乌孙东迁的目的遂未达到。但张骞借出使乌孙的时机,派出他的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促进了汉王朝与这些国家的联系,从此,天山南北便成为汉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三、汉攻鄯善(楼兰)、姑师(车师)之战

姑师(即车师)位于今准噶尔盆地的东边缘。今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水草丰茂的游牧地区,从东方进入盆地的通道,由车师控制着。郑善国,原名楼兰,国都在泥城,离阳关1600里,全国有14100多人,胜兵2900多人。由于楼兰、姑师等国处于汉通大宛等国之要道上,汉使者经常过楼兰、姑师等国,引起这些国家的厌烦,楼兰便出兵攻劫了汉使者王恢等,并多次充当匈奴人的耳目,给匈奴军提供袭击汉军的情报。汉使者因而向汉武帝进言说,楼兰兵弱易击,于是汉武帝命从骠侯赵破奴率领属国兵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因数次为楼兰所苦,汉武帝便命王恢为赵破奴军的副将。王恢率轻骑700,先攻入楼兰国泥城,接着赵破奴军击破姑师。汉武帝遂封赵破奴为浞野侯,王恢为浩侯。汉随即修建亭障至玉门关,自此,楼兰臣服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