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12931900000027

第27章 宗门研究(3)

世间学佛求法人,往往心外求法,不识自心是佛的真理,寒山以诗劝谕:“常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只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有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昔年曾到大海游,为采摩尼誓恳求。直到龙宫深密处,金关锁断主神愁。龙王守护安耳里,剑客星挥无处搜。贾客却归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昔日极贫苦,夜夜数他宝。今日审思量,自家须营造。掘得一宝藏,纯是水精珠。大有碧眼胡,密拟买将去。余即报渠言,此珠无价数。”[14],禅宗强调,认识得自性自心,以自心为主人,受用自家无尽宝藏,即得了悟。不知内求佛性,只知外求佛果者,便是夜夜数他人珠宝的贫苦汉。《六祖坛经》云:“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15],《黄檗断际禅师传法心要》云:“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当体便是,动念便乖……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16],寒山诗与此一脉相承。而诗的表现力更加灵动、明确、形象:“余家有一窟,窟中无一物。净洁空堂堂,光华明日日。蔬食养微躯,布裘遮幻质。任你千圣现,我有天真佛。”“我今有一襦,非罗复非绮。借问作何色?不红亦不紫。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冬夏递互用,长年只这是。”[17]

二、嬉戏世间随缘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纵观寒山大士,终其一生,示众生解脱之道,寒山大士的诗,在悲欢无常方面特别多,走的是小乘路线。我们只看到他的诗美,没有看到他的“行”,我帮大家找出来: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寒山、拾得的了不起。寒山云:“还有什么诀可以躲得?”拾得就用弥勒菩萨偈回答:“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者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18]

面对欺侮自己的人,不去以牙还牙,不去据理力争,更不去先发制人,而是“忍”、“让”、“由”、“避”、“耐”、“敬”,要做得到,谈何容易!“忍”与“避”或许相对好做一些,还要去“敬”欺侮自己的人,一般人哪里能想得通、做得到?因果道理,善观世间,有些能够了了分明,有些不能透彻,这也是世间许多人不信因果,侥幸行事以求一己之利的原因。寒山拾得的问答中,最后一句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话,大有深意。因为那些以谤人、欺人、辱人、笑人、贱人、恶人、骗人为乐的人,大都没有好的下场。对于寒山子来说,我猜他连回头看看的兴趣都不会有。他与青山为伴,悠闲自得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就像他的诗所写的那样:“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寒山子归隐山林,贫弱受欺,但窘困的境地掩不住他高尚的人格、儒释道修持的自在。

自古至今,世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以谤人、欺人、辱人、笑人、贱人、恶人、骗人为乐,不如此,他们就感到生活没有依托,人生没有乐趣。而他们欺凌的对象,往往指向善良的人,贫穷的人,软弱的人。寒山在受人欺凌、被人轻视的生活中,思考、实践“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的出世之道,很快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由此可知,南怀瑾先生对寒山大士“行”的方面的把握极其准确,大士的诗是其“心声”的直接流露,是其人生的文字表述,是其心路历程的足迹。

三、菩提宝月共激赏

明月寒岩,就是寒山,如大药王,疗一切烦恼八风之病;寒岩明月,就是寒山,如摩尼宝,救济一切需要救济的苦难众生;明月辉映于寒岩之上,就是寒山,有圆有缺,万古长存,因缘合聚,相见无碍。

大沩山灵祐禅师,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前往天台山途中,遇寒山子,得其授记。据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于南唐保大十年(952)编纂的《祖堂集》记载,有关内容如下:沩山和尚嗣百丈,在潭州。师讳灵祐,福州长溪县人也,姓赵。师《小乘》略览,《大乘》精阅。年二十三,乃一日叹曰:“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于是杖锡天台,礼智者遗迹,有数僧相随。至唐兴路上,遇一逸士,向前执师手,大笑而言:“余生有缘,老而益光。逢潭则止,遇沩则住。”逸士者,便是寒山子也。至国清寺,拾得唯喜重于师一人。主者呵啧偏党,拾得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不同常矣。”[19]———其后果然。

赵州从谂禅师早年礼天台山,也与寒山子“路次相逢”,禅机石火至今未熄。如《五灯会元》记载:天台山寒山子……因赵州游天台,路次相逢。山见牛迹,问州曰:“上座还识牛么?”州曰:“不识。”山指牛迹曰:“此是五百罗汉游山。”州曰:“既是罗汉,为甚么却作牛去?”山曰:“苍天,苍天!”州呵呵大笑。山曰:“作甚么?”州曰:“苍天,苍天!”山曰:“这厮儿宛有大人之作。”从谂遇寒山事又见于《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记载大致相同。[20]———赵州从谂禅师俗姓郝,青州缁丘人,童稚之岁,超然离俗,于本州龙兴寺出家,后到池州,谒南泉普愿,师事之,深得“独超物外”(马祖授记南泉语)之旨,礼天台,遇寒山、拾得,家里人共话桑麻,也是寻常。

持月人睹面相呈,智光四溢,惊杀、疑杀天下人。难怪后来不断有人谈论不休,去寻找各自的一轮明月。曹山本寂(840—901)曾注寒山诗:“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宇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21]曹山本寂为曹洞宗开山祖师洞山禅师的心子,“洞山之宗,至师为盛”。他的提倡,自然使得寒山诗流通海内。

寒山送灵佑故事后来成了禅门话头,龙华灵照(860-937)即曾举到:问:“古人道,见色便见心,此即是色,阿那个是心?”师曰:“凭么问,莫欺山僧么?”问:“未剖以前请师断。”师曰:“落在什么处。”曰:“恁么即失口也。”师曰:“寒山送沩山。”[22]

天台全宰(?-930)曾隐居于天台山,以寒山为榜样,修头陀行:“入天台山暗岩,以永其志也。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23]

在唐末五代,禅门中机锋语录多引寒山诗。如福州罗山道闲,有僧举寒山诗问,成为一个公案。僧举寒山诗:“‘白鹤衔苦桃’时如何?”师曰:“贞女室中吟。”曰:“‘千里作一鱼’时如何?”曰:“送客邮亭外。”曰“‘欲往蓬莱山’时如何?”曰:“欹枕觑猕猴。”曰:“‘将此充粮食’时如何?”曰:“古剑髑髅前。”[24]这首“白鹤衔苦桃”诗见于今传寒山诗集中。

“天童和尚云:只尔寻常起灭者是生死,起灭若尽,即是本来清净底,无可指注,无可比拟。寒山子道: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直得皎皎地如秋月,尚恐不是。又道: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既是无物,又作么说,所以道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25]

又临济下风穴延沼(896-937)举寒山诗:梵志死去来,魂识见阎老。读尽百王书,方免受捶拷。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五灯会元》卷11《天圣广灯录》引此诗为“王梵志诗”,“识”作“魄”。王梵志诗与寒山诗之间产生这种混淆,大概出于二者性质类同致使记述有误。)

北宋禅僧善昭(945—1022),在《南行述牧童歌》第15首诗中,提及“天台三圣”:“往往笑寒山,时时歌拾得;闾氏问丰干,穿山透石壁”。[26]

北宋初洞山晓聪禅师(?-1030)亦举寒山诗:井底生红尘,高峰起白浪。石女生石儿,龟毛寸寸长。若要学菩提,但看此模样。[27]

四、明月寂寂入道流

寒山的事迹,现存资料最早见于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350~933)所撰《仙传拾遗》。杜光庭认为寒山子为唐中期大历(766—779)时人,最早收集寒诗者为天台道士徐灵府(约761—843)。寒山诗集在两《唐书·艺文志》、《通志》、《宋史·艺文志》、焦竑《经籍志》等中均有著录。

台湾《道教学术资讯网》所公布的寒山传记为:“寒山子,唐末五代道士,传为神仙。”同时记载了一个与毗陵道士李褐交往的故事:唐懿宗咸通十二年(971),毗陵道士李褐性褊狭,好凌侮人,有贫士诣之乞食,褐不与,加以叱责,贫者唯之而去。数日后,有乘白马从白衣者七人来见,其中一人对褐说:“颇相记乎?”褐视其状貌,乃前日之贫士,遂惭愧而道歉。贫士告诉说:“子修道未知其门。而好凌侮人,何道可冀!子知有寒山子耶?我即是矣。”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今存《大还心鉴》一卷[28]。

根据《大还心鉴》,我们能够了解寒山学道的一些情况:

1.寒山认为道教以真铅真汞为至诀:“但悟铅真,药必自神,但记汞正药,必自圣。修之合圣,天地同庆,得因师传,为道之径。”金丹大道,为“无上九品极上天仙”之道,不是鬼仙、人仙、地仙、神仙能够比拟,当然不是绝欲胎息,移神入壳,入定投尸,托阴生化者能够做到,也不是六甲符箓,正一盟威、剑卫尸解等得道者能够做到。金丹大道,是天地未分之前,混元真一之气,谓之无中生有。圣人以法追摄于一个时辰内,结成一粒,大如黍米,号曰金丹,又曰真铅,又曰太一含真气。人得一粒食之,立跻圣地,此乃天上之甲科,天仙之大道也,举世无知者。

真一之气,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中,恍惚杳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如何能够凝结而成黍米?寒山妙得其法:“如丹唯一阴一阳,龙虎二物,铅是水一之名,北方河车,金生于水,金数四,水数一,共为五也。汞青龙,东方木,木数三,木生火,丹砂者,本火之精,二之与三,共为五也。五土也,土无定位,四季立名,水与金共五,木与火共五,故曰三五道还丹,道之玄也,丹之妙,罕有玄解知之。知之者,圣人乎?可谓造化在乎手,变转自由耳。”圣人以实而形虚,以有而形无。实而有者,真阴真阳也,同类无情之物也。虚而无者,二八初弦之气也,有气而无质者也。两者相形,一物生焉。所谓一物者,真一之气,凝而为一黍之珠者也。经曰: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此其证也。圣人恐泄天地之机,以真阴真阳取喻青龙白虎也,以两弦之气取喻真铅真汞也。龙虎二物相交,则情性合矣。龙虎合而成丹,则五行全矣。故曰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也。木龙在东,金虎在西,二物间隔,孰能使之配合而为夫妻耶,配合在黄婆而已。左手擒龙,右手捉虎,使之合并也。戊己属土,故谓之黄婆。金木间隔,黄婆能使之合并。黄婆能使之配合,岂知非媒聘使之欢合而为夫妻乎。两者异,真一之气藏。两者同,真一之气变。真一之气变,真人自出现,此外药之法象。饵金丹后,复有十月之功,炼形成气。又有九载抱一,化气成神。方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膺箓授图,上宾于天。丹熟人间,道成天上。九霞光裹,两腋风生,驾凤验鸾,翱翔碧落。自非夙植灵根,广积阴惊,其孰能与于此哉。[29]

寒山所述,是真口诀,故自信,也劝人信:“且铅汞合天地之元纪,包日月之精华,上冠于乾,下顺于坤,总七十二石,统天地精光,修炼成丹,服之延驻,可不信乎?”.虽然如此,总归于心,使禅、道心法混而为一,“故知万妙,不离其心也,心为出世之宗,丹为延年之药”。开后世道教性命双修内丹学的先河。

2..寒山道诀,传承有自:“余早年慕道,幸得传真,克奉仙师,亲承旨教”,又熟读道经,以《参同契》、《金碧经》为指归。“余览古贤真旨,至《参同契》、《金碧经》、《古文龙虎》,传三圣遗文,众真歌诀,不离真妙之铅汞乎!”《金碧经》与《古文龙虎》本是一文,尹太铉在《金碧古文龙虎上经分章注序》中说:“龙虎上经轩辕黄帝之书也,轩辕得道于广成子,道成而作此经,托为金阙碧落之古文。”后人认为作者不详,托名黄帝著,成书年代历来被认为早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3.愚人不识真诀,盲修瞎练。有的“金玉萦心,财色介怀”,正如寒山诗所见:“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木,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推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有的“口是心非,贪情欲海”,守此虚幻不实的血肉之躯,“咋到云霞观,忽见仙尊士。星冠月帔横,尽云居山水。余问神仙术,云道若为比,谓言灵无上,妙药心神秘。守死待鹤禾,皆道乘鱼主。余乃返穷之,推寻勿道理。但看箭射空,须臾还坠地。饶你得仙人,恰似守尸鬼”;更有甚者“入御女之道”,不一而足。“愚者惑之于万古”,造无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