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12877500000024

第24章 睢阳之战——爱国忠臣的悲壮诗篇

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统治集团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终于激化成为“安史之乱”。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35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人物评析

张巡,唐开元年间进士,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但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他政绩突出也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文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长大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

许远,字令威。唐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唐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忤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召其为睢阳太守。后诏赠荆州大都督,并勅建双忠庙于睢阳,岁时致祭。家乡盐官县城中亦建双忠庙以奉祀。宋代王安石、文天祥均有题诗,庙中并有“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名联传诵于世。

南霁云,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南霁云青少年时代勤劳能干,喜爱学习,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弃家外出谋生,后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是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南霁云被虏。叛军尹子奇劝他投降,南霁云凛然大气,大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昂首挺胸英勇就义。

交战过程

唐至德二年(757)正月,起兵叛唐一年多的边镇将领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而代之。安庆绪为了向江淮方向扩展,断绝唐军粮资来源,以部将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兵13万南下,进攻地处江淮物资北运要冲的睢阳(今河南商丘)。安庆绪叛军首先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4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西南不远处便是真源县这座古城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古城下面叠压着自春秋至宋代的6座都城遗址,其中就包括唐代的睢阳城。(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急忙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叛军又围上来,在城周围架设了百余门大炮。架梯登城。张巡命令士兵把野蒿浇上油,顺城墙往下投,又一次打退叛军。张巡领兵或者趁叛军休息时出城猛冲,或者夜晚缒(zhuì)墙而下,偷袭敌营。就这样,他率领雍丘将士坚守了六十多天,戴甲而食,裹伤复战。打退叛军三百多次进攻,杀伤叛军大半,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月,令狐潮又领兵来攻雍丘。此时长安已经失守,风流皇帝唐玄宗逃往四川,雍丘军心动摇。城里六名很有声望的大将一起找张巡劝降,张巡佯作答应。第二天,张巡召集大家开会,堂上设天子画像,引这六将于前,责以大义,当场斩首。军心大振,誓言守城。叛军不断攻城,日子一久,城里的箭用尽。这天深夜,张巡命令士兵扎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绳子从城头吊下。叛军发现后,马上不断用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发现是些草人。待守军拉回草人,净得几十万支箭。第二天晚上,张巡选了五百死士,仍用绳子吊下城。叛军以为又是草人骗箭,笑而不理。于是这五百人趁敌不备,直袭令狐潮大营,令狐潮来不及组织抵抗,几万叛军四下逃窜,一退十几里。令狐潮恼羞成怒,继续增兵,围住雍丘。又有一日,张巡手下大将雷万春在城头巡视,叛军看到,一起放箭,雷万春一不留神,脸上中了六箭。但为安定军心,巍然不动。令狐潮以为张巡又是拿个什么木头人来骗他,叫来探子一打听,大惊,在城下对张巡说道:“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回答:“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命令将士出城猛冲,令狐潮忙逃,守军俘获叛将14名,杀死一百多人,大获胜利。张巡守军不过一千多,而叛军总在几万人。但就这样坚持守了一年。

直到一天,张巡接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派人送来的紧急文书,说叛军大将尹子奇领兵13万,来攻睢阳,请他马上援救。张巡赶到睢阳,与许远兵合一处,不过六千余人。许远虽官职更高,但知道张巡善兵,就请张巡来指挥守城。虽说双方兵力悬殊,但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了16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两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又把睢阳团团围住。形势越来越危急。一天晚上,张巡叫士兵擂起战鼓,城外叛军听到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迎战。等到天亮,却还是没见守军出来。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内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没什么动静,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休息。叛军紧张了一宿,都倒头睡去。就在这时,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各带领五十名骑兵,同时从各个城门杀出,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顿时大乱,又被守军杀了五千多人。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时射杀他,但尹子奇平时上阵,总让几个人和他一样的打扮,无法分辨。有一次,两军对阵时,张巡命士兵把一只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叛军士兵拾到这箭,以为城里的箭用光,急上前报告尹子奇。待尹子奇把蒿箭刚拿到手,城头上的张巡吩咐身边的南霁云箭射尹子奇。南霁云一箭过去,正中尹子奇左眼,顿时跌下马来。张巡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个大胜仗。

尹子奇攻城未果,反失一目,哪肯罢休。把睢阳围得更紧。城外的叛军越聚越多,城里的守军越打越少,到后来只剩下1600多人。还断了粮食,士兵们连树皮、茶叶和纸张都吃,一个接一个饿倒。无奈之下,张巡只好派南霁云带领30名骑兵冲出重围,向临淮(今江苏睢宁西北)守将贺兰进明借兵。贺兰进明害怕叛军,不愿出兵救睢阳。但他爱惜南霁云勇猛,召集手下设宴招待南霁云,想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借兵,哪里有心吃饭?他剁下自己一根手指,流着眼泪说自己未能完成使命,留下根手指作为来此的见证。南霁云离开临淮,又从别处借兵三千,回到睢阳。被叛军发现,一场血战之后,才进了睢阳。张巡和许远知道没有借到兵,两人反复商量后,认为睢阳乃江淮屏障。为阻止叛军南下,唯有死守睢阳。城里粮食没了,就吃树皮,吃战马,连麻雀老鼠也吃完了。城里所有的将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无希望,也没有一个人叛逃。

最后,全城只剩下四百余人,尹子奇又率领叛军用云梯攻城,城头上的守军饿得连拉弓箭的力气都没有了。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将皆被俘。不降,全部被杀。

战争影响

睢阳陷落的第三天,河南节度使张镐带兵赶到,打退了叛军。七天后,郭子仪收复洛阳。也正是由于睢阳的死守,整个江淮地区安然无恙,使大唐的平叛事业得以顺利进行。

策略分析

这场战役唐军虽然在战术上失败了,但在整体的战略规划上,他们是胜利的。这场战争没有多么高明的策略,而是一场名副其实消耗战,就靠一个死守,最终拖住敌人,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唐军的平判策略。

战争小档案

战役名称:睢阳之战

发生时间:唐至德二年(757)

交战双方:唐军VS 叛军

交战地点: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实力对比:唐军6800 VS 叛军13万

战争结果:唐军全部阵亡

战争性质:防御战

智慧级别:☆☆

宋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