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赞美的力量
12875700000018

第18章 千万不要打孩子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不打不成器”,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是,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却并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即使从表面上看有效,那也是暂时的,孩子的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反感。父母也会因为打孩子的行为而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不知道家长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挨打歌”:

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

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

千次挨打功夫到,我自酣然对你笑。

虽然只是一首打油诗,却真实反映了孩子挨打后的心态。其中的内涵值得家长们细细品味。一般来说,家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对孩子施以体罚,最多一两次就够了,多了反而没有任何效果。一旦体罚成了家常便饭,孩子就会满不在乎,体罚就失去了效果。

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在孩子眼中,打他就是欺负他、压迫他,使他产生以大欺小的观念,更加无法起到教育效果。

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权利主体,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家长无权打孩子。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尤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尊心,就毁了”。经常挨打的孩子,性格可能会趋向于内向和孤僻。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错误观念,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久而久之变得有攻击性,动不动用拳头说话,而且打孩子并不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李彬有两个儿子。李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而粗暴,就是一个字——“打”。

长子上初二之前学习成绩非常好,还是班长。但是,尽管如此,李彬依然对儿子拳打脚踢。初二时,长子偷偷跑到游戏厅玩到很晚,李彬知道后大发雷霆,整整打了他半个多小时,还不许他进屋。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了几个月,后来加入了一个盗窃团伙,事发后被抓了起来。

次子因为哥哥的事非常痛恨爸爸,几次和妈妈商量干脆杀了爸爸,不然一家都不得安宁。妈妈只好天天劝说孩子别做傻事。而李彬一点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打得不够,对次子更是狠心,粗暴得令人发指。

孩子天天战战兢兢的,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一次,李彬参加完家长会后,对孩子又是一顿拳打脚踢。次子压抑已久的怒火爆发了,他发了疯似的冲向父亲,照着父亲的脸拼命打,打得父亲满脸是血。疯狂的他又到厨房操起菜刀回到房间,眼睛红红地看着父亲。母亲突然跪了下来,死死抱着他,他怕伤到母亲才放下菜刀……此时的李彬惊呆了,瘫坐在地上,后悔莫及。

“打”,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胆小、孤僻、撒谎、暴力等毛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骂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孩子在犯错误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

还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犯错的时候就狠打,打完以后又心疼,又主动去给孩子道歉,这样做,非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情绪。

打孩子显然不是一种可取的惩罚手段。父母总觉得打孩子收效大,是因为孩子在被打的时候大多表现出一种害怕的神情,有时嘴里还经常喊着“我再也不敢了”、“我一定改正错误”、“妈妈我错了”等话语。但实际上,这些话未必是孩子内心真正的改错愿望,有时只是孩子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凯凯是个8岁的男孩,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爷爷奶奶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凯凯从小随爷爷奶奶、姑姑生活,他们宠着他,事事顺着他。凯凯3岁后随父母生活在大学校园。父亲以暴力管教居多。上学后,凯凯不能正常与小朋友交往,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专横,有攻击行为。班上每个小朋友都被他打过或掐过,谁都不愿意和他玩耍。

老师问凯凯:“你为什么掐小朋友呀?”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爸爸生气时就掐我。”

老师和凯凯的妈妈交流他在校的种种表现,他妈妈说,凯凯的爸爸脾气粗暴,孩子有一点不对,他爸爸对他不是踢就是掐,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凯凯在三年级时写了这样一段心里话:

有一次,我忘了告诉爸爸妈妈,就在外面玩起来。回到家,爸爸连踢带骂地一直训我了几个小时,嘴里还说:“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再这样!”我想,那我不这样了不就行了吗?于是我就连说:“下次我不敢了。”没想到爸爸又连踢了我两脚。我真想对他说:“爸爸,难道踢我你会好受吗?”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也有自尊心。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灵一起受伤害。儿童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学习、品德、健康、卫生、安全、礼貌、交往、兴趣、情感、劳动、消费等方面都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

父母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父母的爱好和兴趣,习惯方式、动作,甚至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语调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方式。

很多时候,当孩子挨打以后,家长会问孩子:“爸爸为什么打你?”孩子一脸茫然:“不知道。”当孩子犯错时,应该正确、清楚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希望孩子改正。

在孩子做出不正确行为的时段内,家里所有的人可以一起不理他、不看他、不提他的名字,不做任何与他有关的事。一旦孩子停止这种行为,立刻给予表扬。此外还要耐心等待,平静倾听。

给孩子行动的时间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父母说话要坚定有力,但不要暴跳如雷。要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不要一味地表达愤怒,要注意倾听孩子的看法。

那么,我们应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听之任之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如何把惩罚的目的放在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上来。只骂孩子不打孩子,也不是一种可取的办法。父母在气头上,骂孩子大多口无遮拦,想起什么骂什么,什么话狠就骂什么,因此常常会骂孩子一些侮辱性的语言,这样虽然不会给孩子造成肉体上的痛苦,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极大,会严重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