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赞美的力量
12875700000016

第16章 “恐吓”教育,不可取

有些父母在处理孩子问题束手无策时,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来使孩子害怕、屈从。比如说,“妈妈不要你了”、“不要乱跑,外面有坏人拐卖小孩”、“别哭,老虎来了”,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使孩子害怕,好听父母的话。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装成鬼怪,以强调“教育”的效果。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不了强烈的恐怖刺激,这种“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可怕的阴影,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果孩子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健全,变得胆小怕事。在行为上表现得更加退缩、逃避,从而影响孩子的探索精神、独立性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影响孩子认知发展。久而久之,很可能使孩子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展,甚至对外在的、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适应不良的恐惧,成为恐惧症。

刘女士的女儿芳芳今年5岁,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而刘女士却是个喜欢安静的人。

周六,刘女士带芳芳去公园玩了一天,很累,于是想带孩子回家。可芳芳没玩够,说什么都不想走。刘女士一气之下抱起芳芳就走,也不管怀里挣扎的女儿。正巧街边上有一个脏兮兮的乞丐在墙角睡觉,刘女士就对芳芳说:“你看到那个乞丐没有?你要是还这么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那个乞丐,让你也变这么脏,每天去乞讨。”正挣扎生气的芳芳抬头一看那个乞丐,吓得“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

晚上,刘女士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书,在卧室里睡觉的芳芳醒了,她抱着一个洋娃娃跑了出来,对妈妈说:“妈妈,你陪我玩‘过家家’好吗?”刘女士不耐烦地说:“你自己玩吧,妈妈正在看书。”芳芳跑到一边,对洋娃娃说:“妈妈不陪我们玩,那我们跳舞好不好?”于是,芳芳蹦蹦跳跳地跳起舞来,一个人有说有笑玩得不亦乐乎。

刘女士觉得女儿太吵,就回到自己卧室里继续看书。可不一会儿,客厅的音响里就传出了儿童舞蹈的伴奏音乐。刘女士快步地走进客厅,说:“芳芳,你再这么吵我就去小区门口把那个警察找来抓你了!”

芳芳马上就安静下来了。其实刘女士所谓的“警察”就是她所住的小区站岗的保安,他的脸上有一道很长的刀疤,芳芳看见过他并且很害怕。刘女士觉得这个办法好用,就经常在芳芳不听话的时候吓唬她。

接下来,一连几天芳芳都特别安静,话也不多,还特别听妈妈的话。直到有一天芳芳的姥姥从乡下来了。姥姥刚一进屋,芳芳就大哭着跑进了姥姥的怀里,说:“姥姥你带我走吧,妈妈要让那个吓人的警察抓我……”

刘女士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刘女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要这样对孩子不可吗?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着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发生类似这种事情以后,不管孩子是否懂事,她的心里都经常会有“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孩子的潜在不安会加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胆小、怯懦、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情绪。

孩子自信的建立需要一种安全的环境,这包括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家长的恐吓会成为孩子心里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心理变形的自卑;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怯懦。而这当然是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看到的。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心理。恐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恐惧,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比如害怕一个人呆着,害怕某种颜色,或害怕某种职业的人,等等。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一旦在幼时形成,就很难纠正。

有个孩子总喜欢跑出去玩,这让爸爸妈妈担心。为了让孩子不要自己乱跑,妈妈就给他讲了个恶鬼的故事,告诉孩子恶鬼最喜欢抓那些自己乱跑的孩子。从此,这个孩子再也不敢乱跑了,出门总要拉着一个人。长大后,孩子知道妈妈不过是吓唬自己的,世界上根本没有鬼。可是,当他独自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总觉得有种莫名的恐惧感,甚至工作后,还不敢独自出差。

所以,家长不要随便用孩子害怕的东西来威胁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更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威胁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即使生病也不会和医生合作;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更不要说让他主动向老师请教了。

当小孩子害怕什么东西的时候,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恐惧的心理,而不是利用、加重这种恐惧心理。经常被恐吓的孩子,一般都变得比较敏感,稍微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但是时间一长,他们也容易察觉到父母说的话只是在吓唬人,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感大大降低,不再害怕或听从家长的话,反而更容易变成淘气、顽皮的孩子。如果父母的恐吓过于厉害,会使得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受伤。虽然孩子会因此而听话,却也可能让孩子形成容易自卑、恐慌、缺乏安全感的个性。孩子也许会变得比较顺从,尽量听令于父母、讨好父母,但是却失去了判断事情的能力,长大后一样显得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