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2873500000071

第71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引语”

这一章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原文”

知不知①上,不知知②病。

夫唯病病③,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

①知不知:这句话可以有好几种解释,最通常的解释是:一、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二、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

②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③病病:把病当作病。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

只有把毛病当毛病,所以才会没有毛病。

圣人没有毛病,是因为他知道毛病就是毛病,所以他没有毛病。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老子谈到的是自知之明的问题。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自己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世界上真正能认识和遵循大道的人太少了,但却有更多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认识了大道。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而不以为知道为上,不知道却以为知道是病。也就是说自以为是许多人常犯的毛病。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聪明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明。”自以为是的人表面上看来似乎有点“学问”,他的一举一动似乎有点“道理”,但那些都是虚假的东西,自以为是的聪明是最愚蠢的行为。

“案例”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有代表的例子,莫过于杨修之死。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一次有人给曹操送来了一盒他很喜欢吃的酥点,曹操高兴地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曹操因有事顾不上吃就出去了。杨修马上打开盒子,叫大家将酥点分吃了。曹操查问此事,杨修说:您在盒上写着一合酥,这不就是人们一人一口酥吗?我们怎敢违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无话可说。

还有一次,曹操路过蔡文姬家,携杨修拜访。曹操参观居室,看到了一幅碑文图轴,于是问文姬这图的出处。

文姬说:“这是邯郸淳表扬一位孝女的碑文,当时他一挥而就,众人惊奇。我父观此文,写了几个大字于碑后,就是‘黄娟幼妇,外孙黢臼’。”

曹操不明所解,遂问谁人可解。杨修就说他已明白其中含意了。曹操打个手势阻止丁他,说:“让我先想想。”曹操离开了宅所,走了三里,才想到了答案。他向杨修说:“你可以说了。”

杨修解释道:黄娟是黄色的丝娟,“丝”傍“色”,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女”傍“少”,是“妙”字;外孙是妇女的儿子,“女”傍“子”,是“好”字;黢臼是用来受五辛(五荤)的,“舌”傍“辛”,是“辞”字。此正是“绝妙好辞”四字。曹操本是个嫉贤妒能的人,听了这话就恨恨地说:“你真聪明!我和你的智慧相差三里之远呢!”

终于在魏蜀战争中,曹操找到了杀杨修的机会。

当时,曹操领兵攻打汉中,驻军于斜谷界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在这时,厨子给曹操送来鸡汤,汤中有块鸡肋,曹操感慨万分。这时,夏侯淳来请示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肋!”

杨修听到口令之后,马上收拾行装。夏侯淳见了,问他为什么?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宰相把汉中当做鸡肋,就是留在这里没有必要了,要准备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

曹操知道杨修猜中他的心意,万分嫉恨,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

杨修之死,就在于自作聪明。他不知道,君王喜欢有人辅佐,却不喜欢被人超过。苏东坡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虽然是苏东坡对当朝的讽刺,但也说明,一个人自作聪明是很难立身处世的。

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卖弄机巧更是愚不可及,因为这样违背了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老子认为只有抛弃机巧才是大巧:“最圆满的东西好像有所欠缺,可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仍旧空虚,可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好的口才好像结结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