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2873500000012

第12章 虚华浮躁,有害无益

“引语”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这一章是在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虚华浮躁有害无益,选择俭朴实在的生活方式才是最明智的。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

五音③令人耳聋④,

五味⑤令人口爽⑥,

驰骋⑦田猎令人心发狂⑧,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⑩,故去彼取此?。

“注解”

①五色:指青、赤、黄、白、黑。

②目盲: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角、征、宫、商、羽。

④耳聋:喻听觉不灵。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⑥口爽:口病。“爽”,引申为伤,亡,喻味觉差失。

⑦驰骋:纵横奔走,喻纵情。

⑧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⑨行妨:伤害操行。“妨”,害,伤。

⑩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译文”

五光十色会使人眼花目盲。

五音混杂会使人重听耳聋。

五味佳肴会使人口涩失味。

纵情狩猎会使人放荡不羁。

稀有财货会使人产生贪求之欲。

因此,圣人只求饱腹不求声色悦目。

所以,要摒弃那些而保守这个,就得明白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并切身去实行。

“深度剖析”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淫佚放荡,使心灵激扰不安。当时的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

老子在这一章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可是在如今的社会,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

老子认为正常的生活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俗语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

为“腹”,即求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而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今天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东西是财、官、色、味。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更可以出卖良心。这些人弄到了官、财、味、色,还以为自己有所得,脸上浮现着一副得意的神情。其实,这与被卖掉装在笼子里的猴子没有什么两样,笼子里的猴子有吃有穿,我们仍然可怜它被出卖,如今我们出卖了自己换来金钱地位,不仅不知道可怜自己,反而还飘飘然得意起来。

人不能贪欲奢侈、纵情声色,糜烂生活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物欲横流引起人精神腐蚀。

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就有、“无待而然者也”;人还有乞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欲望,“余财替积之富”,即聚财致富的欲望等等。对于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张“制礼义”加以调节,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近尽”地得到满足。荀子同时指出,人往往由于“好利”,而使欲望“穷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强调:“欲虽不可去”,但“求可节也”,意思是: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还必须加以节制。

我们今天的生活,只知拼命攒积金钱财富,只看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财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纵感官肉体的快乐里面。这样,我们追逐到的财富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空虚,我们本性的丧失就越厉害,我们的精神就越贫乏,我们的生命表现就越少。

无论是五色、五音还是五味,之所以会带给我们伤害,都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在无限制地膨胀。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欲而丧失本性,小人牺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牺牲自己为了家庭,群王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人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一样。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金银财宝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这两人死的原因虽然是一个求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本性。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老子主张的是保持一种属于自我的内在的安静恬淡的生活,放弃追逐远离自我的、外在的、声色犬马的物欲生活。假如我们能控制我们的欲望,甚至消减它,我们也就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轻易伤害到,我们也就是一个能真正享受快乐、享受自由的人!而且我们还能得到真正的完善和平安!

由此而见,真实的享受是有理性、有节制的,是有正确取向的,是放弃虚假的享乐和愚蠢的放纵,回归自然、顺其正道的宁静!

至于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虽然是出于天理循环,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事业达于一半时,一切皆是生机向上的状态,那时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悦;事业达于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案例一”

珠光是日本一位比较有名的禅师,曾在一休门下修行。他悟性很高,进步很快,但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坐禅时常爱打瞌睡,这使他在众人面前觉得很不好意思。

于是他去找医生,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医生建议他喝茶试试看,他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每天早晚各喝一杯茶,时隔不久果然治好了这个坏毛病。由于他天天喝茶,养成了习惯,在仔细品味当中,慢慢发现喝茶也很有规矩,不同的喝法有不同的味道。于是他便开始创制各种喝茶的规矩。

有一天,他刚刚制定完一道茶规,一休大师走了进来,问道:“应当以何种心情喝茶?”

珠光回答道:“荣西禅师曾说,应当为了健康而喝茶,平心静气。”

一休又问:“有一位修行僧问赵州佛法,赵州回答‘吃茶去’,对此,你怎么想?”

珠光不语。一休让侍者拿来一碗茶,递给珠光。当珠光刚把茶接到手上,一休便破口大骂,同时将茶杯打落在地。

珠光默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他起身向一休行礼,转身向禅房走去。一休大声喊道:“珠光!”珠光应答:“是!”然后回过头来望着一休。

“刚才问你应当以何种心情喝茶,如果不管心情如何,只是无心喝茶,又会怎样?”一休大师步步紧逼。

珠光不紧不慢答道:“花红柳绿。”

一休马上意识到,珠光已开悟了。于是他宣布珠光修行完毕,圆满出师。

“无心喝茶,花红柳绿”反映了珠光喝茶的自然心态。事事超然物外,顺其自然,不为目的去做事,这也正应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生活多一份恬淡,多一份自然,你便会理解生命的真谛。

“案例二”

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前来拜访弘一大师(李叔同)。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心的说:“难道您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啊?”

弘一大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夏丐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所以这么问。但是,弘一大师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正能够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弘一大师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是一句多么令人回味无穷的禅理啊!

人生旅途上,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因此应该学会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爱情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