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不要太老实大全集
12861400000021

第21章 被动蛮干不取巧——老实人的职场状态

老实人不会“讨好”别人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称赞,希望自己的真正价值被认可,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孩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翁。因为人任何时候都有一种被人肯定、被人赞美的强烈欲望。人们会对肉麻的奉承、巴结感到恶心,对对方发自内心的赞扬却很渴望。有位企业家说:“人都是活在掌声中的,当部属被上司肯定、受到奖赏时,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卡耐基也曾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时,为什么不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呢?纵然部属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因为那才能激励别人不断改进自己。”

有鉴于此,老实人不妨遵守“黄金原则”:“希望朋友对我们如何,我们就对他们如何”——发自内心地称赞他。

古时有一个说客,当众夸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一愿,要将1?000顶高帽子送给我最先遇到的1?000个人。现在已送出999顶,只剩下最后1顶了。”

有个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1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忙拱手道:“先生说得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拈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

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1顶帽子刚刚送给先生您了。”

杰克刚刚进入推销行业不久,还是一个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

一天,一位推销行业的前辈带他上门推销,希望他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尽快学到一些经验。

杰克对前辈的一言一行仔细观察,用心记忆。一天,他发现前辈一见到客户,就笑容满面地说:“我听说您最近又做了不少善事,真是心地善良的人啊。那些穷苦的人能够遇见您,真是他们的一种幸运。”

本来一脸严肃的客户听了,立即喜笑颜开地说:“哪里哪里,这是应该的。”

于是,下面洽谈的气氛变得融洽许多,遭到几次拒绝的生意现在也谈成了。杰克仔细分析,认为是前辈赞扬的话起到了关键作用。于是,勤奋好学的他将这句话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

老师终于同意让杰克独立完成任务了。他的第一个客户是一个玩具商。在见到这位客户之前,杰克做了大量准备,包括如何将寒暄引入正题、如何说服客户。在自认为准备得十分充分之后,他敲响了玩具商办公室的门。

杰克看见玩具商一脸严肃,决定先缓和一下气氛,于是故作兴奋地说:“我听说您最近又做了不少善事,真是心地善良的人啊。那些穷苦的人能够遇见您,真是他们的一种幸运。”

玩具商听了赞扬后目瞪口呆,心想:“我最近根本没做任何善事,这位推销员肯定是记错人了,我不能允许一个不重视我的人在我的办公室里。”于是,玩具商说:“先生,恐怕你是认错人了,我很忙,请回吧!”

就这样,杰克还没有开口说正事,就被拒绝了。

阿谀会遭人轻视。做人要“日行一善”,其实这并不难,赞美别人也是一善。但赞美不同于阿谀,阿谀是一种虚伪的奉承,所谓“好阿谀则是非之心起”,所以做人宁容谏诤之友,勿交阿谀之人,被人批评不可怕,受人阿谀才可畏。有的人赞美不当,成了逢迎拍马、阿谀奉承,也会受人轻视。因此,做人不要阿谀谄媚,也要避免不当的赞美。

赞美和阿谀最大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赞美一般是符合或接近客观实际情况的,而阿谀往往是夸大其词。在日常交际中,要多一些真心诚意的赞美,少一些别有用心的阿谀,这样最终会给你带来好名声。

即使奉承也要坦诚得体。常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受到别人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在这个社会上,会说奉承话的人似乎比较吃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奉承话时,心中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奉承话,却还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悦。由此可见,说奉承话是与人交际必备的技巧之一,奉承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讨人喜欢。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奉承别人时也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例如,你看到一位表情呆滞的孩子,却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对方的感受会如何呢?本来是奉承话,却变成很大的讽刺,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你若说:“哦!你的小孩子似乎很健康。”效果就会好些。

所以,奉承别人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奉承话,就会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对方听在耳中,那感受自然和听一般奉承话大有不同。

老实人认为赞美就是奉承

老实人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真诚的赞美和奉承究竟有什么不同。因为弄清楚这个问题,是使那些不愿赞美他人的老实人“赞口常开”的关键。

赞美不是奉承。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赏识。但是,周围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并不多,而我们自己也很少评论那些发生在周围的、我们所喜欢的言行。这一点着实令人感到奇怪,因为赞美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正确运用这门艺术,会使被赞美者心情愉快。作为赞美者自己,也会从中感到快乐甚至幸福。

赞美与奉承有本质的区别。赞美是真诚、热忱的,是出于真实的感觉,绝不掺杂任何不良的用心。同时,赞美是对别人优点和长处的充分肯定,是为满足别人对于尊重和友爱的需要,给别人以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而奉承他人则是宁肯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恭维人,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企图,是趋炎附势,巴结讨好权威。正如卡耐基所说:“奉承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而赞美是发自心灵的。”

第一个区别:是否发自内心。真诚的赞美起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美感”,一种冲动。它反映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可,即在两个人之中,其中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了符合自己理想和价值标准的可贵之处。我们认识、了解这个人的时候,已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们赞美他的一些优点。

但奉承却不同,它不是发自内心世界的对另一个人的认可和钦佩,而是基于内心世界早已存在的一种目的,一种对眼前或日后能够收到“回报”的投资。奉承人的老实人在“赞美”他人的时候,脸上虽眉飞色舞,心里却有几分不自在;他的词语是火辣辣的,但他的内心却一片冰冷。他在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想着的只是如何顺利办完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事,如何获得自我的满足。

第二个区别:真诚的赞美是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赞,而奉承则是凭空捏造、无理无据的捧。聪明的人在赞美别人的时候,非常有针对性和分寸。他们知道哪些应该讴歌,哪些应该提醒注意,哪些应该反对。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完美,人更不存在十全十美。他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根本不会用“最最”这类字眼,也不会用“他没有缺点”这种措辞去评价一个人。

爱奉承人的人把只能用一般词语赞美的东西任意扩大。大事特夸、小事大夸、无事也要夸是这些人的特点。有些“佼佼者”,能把一个人的优点转变成缺点,又同样能把一个人的缺点转变成优点,因而他们在领导、上级面前,时常“义正色严”诋毁别人,以博取欢心,而心里却打着自己的主意。他们在“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心里会说“这个人喜欢被人拍,我就多拍一拍他吧”,或者“他喜欢坐轿,我就抬一抬吧,总有一日要把他摔下来”,因而他们在赞美一个人的时候,会自以为聪明地向旁人挤眉弄眼,以显示自己非凡的本领。

使别人快乐和讨对方喜欢是两件不同的事。使别人快乐考虑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讨对方喜欢则刚好相反,处处计较的是个人的得失。要把握分寸,真心地赞美自己周围值得赞美的人。

赞美是一种有特色的说话方式。赞美别人,既可以增添自信心,也可以增强说话的胆量。

赞美的法则。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变好事为坏事。所以,开口前一定要遵循以下法则:

(1)真诚。每个人都珍视真心诚意,因为它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则。英国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的卡斯利博士曾说过:大多数人选择朋友都是以对方是否真诚来决定的。

(2)讲究场合,合乎时宜。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3)具有特点。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极具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赞美一个人的行为或贡献比赞美其本人好。当你赞美一个人的行为或贡献时,你的赞许更显得真诚。而且,如果别人知道他的确值得被赞美,会获得更好的效果。赞美行为比赞美本人更可以避免功利主义或偏见。

(5)翔实具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翔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

不要给赞美打折扣。老实人称赞他人的时候,不要提及会让赞赏打折扣的旁枝末节,紧紧围绕赞赏这一主旨,主要谈论对方的成绩。

不要多此一举地指出,可能是某些外界因素让这一成功轻而易举。比如:“这的确是令人可喜可贺的成绩,不过各方面的条件都这么有利,怎么也能取得好成绩……”

还要小心另外一种错误的观念,即以为打了折扣的赞赏会更真实可信,更有分量。

不要自作聪明地指点同伴,怎样做会更好,哪怕是生活小事。比如:“您做的菜味道真好,哪一样都不错,就是汤里的盐多了一点……”这种折扣不仅破坏了赞赏的效果,还有可能成为引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

有时,你必须对某项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和评论。这样一来,赞赏和批评就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没有必要把优秀成绩打折,要把总结中的批评当作与赞赏相对立的独立部分。

别让对方的谦虚削弱了赞赏的作用。有些人很少受到表扬,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时会不知所措;还有些人在收到称赞的时候想要表明,取得优秀的成绩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两种人面对赞赏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这不算什么特别的事,这是应该的,是我的分内事。”

听到对方这种回答的时候,你不要一声不响,此时的沉默表示你同意他的话:“是啊,你说得对,我为什么要表扬你呢,我收回刚才的话。”

你应该再次称赞他,强调你认为这是值得赞赏的事,请你重复一次对他哪些方面的成绩特别看重,以及你为什么认为他表现出众。

拿捏好赞美的尺度。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凡事能够把分寸拿捏得好,就是一种智慧。在夸赞别人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分寸拿捏的尺度不同因而后果也不同的现象。如果赞美恰当,那就是一种美德。但是,不恰当的赞美就成了阿谀,难免遭人轻视。把握赞美的分寸十分重要。

赞美能赢得友谊。赞美如花香,芬芳而怡人。能以赞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缘。所以,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赞美。基督教唱赞美诗,佛教唱炉香赞,说明即便是神、佛也需要人赞美,更何况对一般人呢。尤其当一个人灰心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令他绝处逢生;当别人失望的时候,一句赞美的话,能使他重见光明。要想获得友谊,诚心地赞美别人,就必定能如愿以偿。

老实人不善创造和争取机会

有四样东西是一去不复返的:说过的话,射出的箭,虚度的人生以及错过的机会。

对待机会,有两种态度:一为创造机会,一为等待机会。等待机会又分消极等待和积极等待两种。不过,不管是哪种等待,始终是被动的。立志于社会竞争的老实人,应该主动制造有利条件,让机会更快地降临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要创造机会。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也在被请之列。他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安排在赛珍珠的旁边。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有许多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刷?本人愿为介绍。”

当时在座的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句客套的敷衍说词而已,并不在意。唯独林语堂当场一口答应,回家后立即收集了一大册自己的文章,送给赛珍珠,请其斧正。赛珍珠因此对林语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有了后来的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天座上客中还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单以英文造诣而言,均不下于林语堂,他们当时若能与林语堂一样认真,把作品送赛珍珠代为联系出版,那么异日的成就未必会在林语堂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席狄进入美国邮政局的海关工作。5年之后,他对工作中的种种限制、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时间、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资升迁的死板人事制度(这使他升迁的机会很小)愈来愈不满。

他认为自己多年来在工作中耳濡目染,已经学到了许多贸易商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许多贸易商对这一行细节的了解不见得比他多,为什么不早一点跳出来,自己做礼品玩具的生意呢?他想象着自己的生意很快就能发展至全国规模,分公司遍及天下。然而,10年过去了,直到今天,席狄仍然在海关规规矩矩地上班。

为什么呢?因为他每次准备放手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他停止,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海关工作的一时留恋、贸易条款的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完的原因,这些都是他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

结果他使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人”。他想等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

老实人要学会主动把握机会。机会是纷纭世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运行间偶然凑成的有利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常言道:“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所以,要把握时机,需要眼明手快地“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拖延。

因循等待、徘徊观望是老实人成功的大敌。当他们的工作长时间不见起色时,就会抱怨某人的机遇比他们好,好像别人的成功只是运气好而已。而自己虽然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却因为背运,所以没有获得成功。然而,事实真相像他们说的那样吗?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办公室来了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当他表明自己来此是想成为爱迪生的合伙人时,所有人都禁不住哄堂大笑——爱迪生从来就没有什么合伙人。

这个人叫巴纳斯。由于他的坚持,他赢得了一份在爱迪生办公室打杂的工作。爱迪生对他的坚毅有良好的印象,但这不足以使他成为爱迪生的合伙人。巴纳斯对此毫不在乎,他在爱迪生那里任劳任怨地做了数年设备清洁和维修的工作。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巴纳斯听到销售人员在嘲笑一件最新发明——口授留声机,便自告奋勇销售这一产品。巴纳斯用之前所挣的钱跑遍了全纽约。一个月后,他卖出了七台机器。当他装着满腹全美销售计划返回爱迪生的办公室时,爱迪生真的接纳他为口授留声机的合伙人。

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机遇,但更大程度上在于他是否不懈努力,能否自己创造先机。此外还必须不观望、不退缩,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所以,尽管说聪明人的成功与某次偶然的机会密切相关。但认真想来,这偶然的机会能被创造、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又绝不是偶然的。

所以,失败的老实人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发现机会的眼睛。他们总是对朝自己走过来的机会视而不见。如果碰巧你也是这样的人,那么就不要哀叹机会不青睐自己,它就在你身边,或许不久就会来敲响你的门。但问题是,你经常在家吗?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阿明和几个朋友聚餐,每个人都大发牢骚,感叹生活不顺意,抱怨自己机会太差或机会太少。

这时,有位学长说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这位学长刚毕业后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但是没过多久,他便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情绪。

当时,心情不好的学长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常常带着鱼竿到湖边钓鱼。但是,换了好几个地方,他都没有获得好成绩。于是,他的鱼篓越换越小,到最后只拎着一把钓竿和鱼饵就出门了。

有一天,钓鱼技术不如他的同事老王约他一同去钓鱼,老王拿了一个大鱼篓,当他看见学长几乎两手空空,便塞给他一个小鱼篓。

学长摇了摇手,对老王说:“不用啦,我每次都钓不到两条鱼,用手拿就够了。”

但没想到这天却出乎意料,他们遇上了丰富的鱼群,几乎鱼饵都来不及装,那些大鱼小鱼一条接着一条地被甩上岸。

学长的鱼饵很快就用光了,幸亏老王带了许多鱼饵来。

学长看着老王装得满满的大鱼篓,自己只能用柳条绑住几条,不得不放弃仍在地上活蹦乱跳的鱼,懊恼不已。

当大家听完学长的故事时,什么感想也没有,反而扯开话题,嘲笑学长都35岁了,还想考研究生,未免太晚了。

几年之后大家再次聚会,有人苦撑着小生意,有人勉强自己在不喜欢的工作环境中苦闷度日。至于学长,消息灵通的朋友们说,他不仅拿到博士学位,现在更是许多公司追逐的对象。

当大家羡慕之际,阿明这才想起学长说的那个“鱼篓子”的故事,原来是有特别含义的!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什么呢?

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每当我们抱怨运气不佳的时候,不要只顾着埋怨别人不给自己机会,看一看自己的鱼篓是否够大,有没有破洞;也许不是池塘里的鱼太小或鱼群不多,才装不满你的鱼篓,而是你的鱼篓破了个大洞,让鱼全溜走了。

你的钓鱼工具准备齐全了吗?

工具不怕多,就怕鱼群来的时候,你正好缺了一个鱼篓子。

机会蕴藏在小事中。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有事情发生,便有机会存在。”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潜藏着机会,老实人孤注一掷于大事,聪明人却不轻易放过小事。事实上,要想比别人更优秀,更能抓住机会,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才最明智。

加藤信三是狮王公司的一名员工。一次,他因为赶着上班,刷牙时急急忙忙,没想到牙龈出血了。为此他大为恼火,在上班的路上仍然气愤。快到公司时,他突然想到:是不是这种事情在别人身上也发生过?这和牙刷本身是不是有某种关系?想到这里,他对自己说:“这种事情一定可以得到解决,而且这里面一定存在着商机。”

到公司后他向几个同事提及此事,大家都有同感。于是便相约一同解决刷牙容易伤及牙龈的问题。

他们想了不少解决刷牙造成牙龈出血的办法,如把牙刷毛改为柔软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热水把牙刷泡软;多用些牙膏;放慢刷牙速度等等,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后来他们进一步在放大镜底下仔细检查牙刷毛,发现刷毛顶端是四方的。加藤想:“把他改成圆的不就行了!”于是他们着手改进牙刷。

实验取得成效后,加藤正式向公司提出了改变牙刷毛形状的建议。公司领导看后,也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建议,欣然把全部牙刷毛的顶端改成了圆形。改进后的狮王牌牙刷销售额直线上升,占到了全国同类产品的40%左右,加藤也由普通职员晋升为科长,十几年后,他更是成为公司董事长。

牙刷不好用,在我们看来无疑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老实人很少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机会也就从身边溜走了。而加藤信三则不然,他不仅没有忽视这件小事,而且从这件小事中找到了机会,从而使自己和所在的公司都取得了成功。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中,细节常会显出奇特的魅力,它不仅可以提升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工作绩效指数,还可使你博得上司的青睐,获得更多的机会。

小胡和小张同时应聘进了一家中外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待遇优厚,个人的发展空间也很大。他们俩都很珍惜这份工作,拼命努力以确保顺利通过试用期,因为公司规定的淘汰比例是2∶1,也就是说,他们俩必定有一个在三个月后被淘汰出局。

小胡和小张都咬着牙卖劲地工作,上班从来不迟到,下班后还要经常加班,有时候还帮后勤人员打扫卫生、分发报纸……

部门经理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经常去两个人的单身宿舍和他们交流、沟通,这使他们受宠若惊。所以两人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都把各自的宿舍整理得干干净净。

三个月后,小胡被留了下来,小张悄无声息地走了。

半年后,小胡被提升为部门主管,和经理的关系也亲近了起来,便问经理当初他和小张表现几乎一样,为什么留下来的是他而不是小张。经理说:“当时从你们中选拔一个是很难,工作上不分高低,同事关系也很融洽,能力也都不弱,而且都非常有上进心。所以我就常去你们宿舍串门,想更多了解你们。结果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凡是你们不在的时候,小张的宿舍仍然亮着灯,开着电脑。而你的宿舍只要人不在灯便熄着,电脑也关着,所以我们最后确定了你。”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墨点足可将一整张白纸玷污,一件小事足以招人厌恶。看不见小事,或者不把小事当事的老实人,即便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会让其从指尖悄然溜走。

老实人真要把小事做成大事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任何大事都是具体操作和长远眼光完美结合的产物。英语中有句格言:Think?big,do?small,意思是“从大局着想,从细节做起”,形象地说明了小事和大事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成功人士都具备以下三个做事特点:一是愿意从小事做起,知道做小事是成大事的必经之路;二是胸中有目标,知道把所做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三是有一种精神,能够为了将来的目标自始至终把小事做好。而失败的老实人在生活中往往忽视了这些,与那些能够改变其人生的机会擦肩而过。

机会就像人的天资禀赋一样,它只提供一个机缘,一个条件,一种可能。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次机会并全力以赴的人。

老实人要忙到点子上

人们往往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形容一个人办事效率的高低。

为什么老实人每天拼命学习,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加不完的班,却没什么进步?

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谁能够大幅度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谁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登上事业的顶峰,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因此,我们应当试着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让生命更有价值。

我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所做的事情不正像组织一次次进攻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目标就是完成进攻,实现得分。如果把有效性扔在脑后,那么效益何来?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要把工作做到点上,让每一次辛苦努力都不白费。

另外,在做工作时,一定要了解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让结果取得最大化。时间专家尤金·葛里斯曼的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尤金·葛里斯曼当上一所大型大学院校的系主任之后,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机构邀请尤金·葛里斯曼在他们的年度会议上发表论文。他以为这是有关政治方面的事,于是就答应了这个要求,并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准备,但发表会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出席会议的就是参与这个计划的那些人,总共四个。经过这次教训,当天尤金·葛里斯曼便下定决心绝不再轻易答应任何事情。不久之后,同一个机构又请他将当时发表的内容写成一篇论文,刊登在他们没有人看的期刊上,他拒绝了。而学校中有许多老师年复一年地这样写论文、发表论文,也规规矩矩地将这些活动列在他们的履历表上。

有人认为,这些人至少做了点事情,总比什么都没做好。事实上,当他们以为自己在做一些事情时,其实什么也没有做,甚至比什么都没做更糟。

跟穷忙、瞎忙说“拜拜”,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要注重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逐渐形成追求高效能工作的思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比原来轻松了很多,收获也比原来更多。

威廉·詹姆斯曾说:“明智的艺术就是清醒地知道该忽略什么的艺术。”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多打扰,因为“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目标不放”。

巴拉姆担任北欧航联下属一家旅游公司市场调研部主管和公关部经理时,针对旅游中机票太贵、游客较少,而航联公司的飞机又有大量空座浪费的情况,制订了分时机票价格,大大降低了机票平均价格,吸引了众多旅客,还保住了航联公司的资源。两年后,这家中等规模的旅游机构发展成瑞典一流的旅游公司。

在富兰克林报社前面的商店里,一位犹豫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男人终于开口问店员:“这本书多少钱?”

“1美元。”店员回答。

“1美元?”这人又问,“你能不能少要点?”

“它的价格就是1美元。”没有别的回答。这位顾客又看了一会儿,然后问:“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在,”店员回答,“他在印刷室忙着呢。”

“那好,我要见见他。”这个人坚持一定要见富兰克林。于是,富兰克林被找了出来。

这个人问:“富兰克林先生,这本书你能出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1.25美元。”富兰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

“1.25美元?你的店员刚才还说1美元呢!”

“这没错,”富兰克林说,“但是,我情愿倒给你L美元也不愿意离开我的工作室。”

这位顾客很惊异。他心想,算了,结束这场自己引起的麻烦吧,便说:“好,这样,你说这本书最少要多少钱吧。”

“1.5美元。”

“又变成1.5美元?你刚才不是还说1.25美元吗?”

“对,”富兰克林冷冷地说,“我现在能出的最好价钱就是1.5美元。”这人默默地把钱放到柜台上,拿起书出去了。

养成利于工作的好习惯。老实人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一进公司门就开始忙个不停,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而同事看起来总是从容不迫。更让他心理不平衡的是,到月底工作量统计出来,自己的还不如同事的高。

工作中一定要懂得将工作分类。从事事务型的工作,不用太动脑子,只要按照熟悉的流程或程序做下去就可以,而且不怕被干扰和中断。如收发E—mail、写信、填写工作报表、备忘录等,这些例行公事、性质相近的事情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处理,即使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也能完成。

而对于那些需要集中精力、一气呵成的思考型工作,则谨慎对待,在做之前进行充分的思考,苦思之后,灵感闪现,这时安排在精力旺盛、思路敏捷,而且不易被干扰的时间段集中去做。通常晚上九点以后,夜深人静的时候,为自己泡上一杯咖啡,整理一天的工作报告。

人每天要处理的工作无非有两种:事务型和思考型。如果将所要做的工作这样划分,区别对待,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做法不仅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使自己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享受工作之外的精彩生活。

情绪好坏往往会影响到工作状态,成大事者要求自己尽量不要把一些不好的情绪带进工作里,当然谁也不可避免遭遇气愤、低落的时刻。这时,他们会闭上眼睛几分钟,告诉自己:“只要不发作,就又战胜自己了。”或者到洗手间重新化个妆,洗把脸。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就意味着走向成熟。

好习惯的养成,常常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当然,保证工作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专注。

老实人要对时间进行管理

做事不要针对每一件事立刻埋头苦干,而要先想想达成目标最有效率的方法,然后一鼓作气,走最短距离达到目标。

杨女士有位同事,为人比较随和,别人有事情都找他。打份文件、做个表格……甚至电话响了,也要他接,结果自己的工作被一拖再拖,上司一催再催,被骂了好多次,他现在已成了公司的“加班专业户”。

这位同事就是典型的老实人,其实他完全可以说“NO”的。在工作中维持“老好人”形象、令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先扫自己门前雪,再管他人瓦上霜”。聪明人会采取婉转、迂回的方式,譬如“下班后我来帮你好吗?”

当你正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时,突然同事找你帮忙处理一些文件,如果放下手头的工作,思绪就被打乱,有可能要重新再来,工作效率显然就不会高。这时你要学会巧妙地说“No”,否则整天纠缠于帮别人处理事情当中,非但自己的工作完成不了,还有可能出力不讨好。

小王是一个经常煲“电话粥”的高手。让人浑身起“小米”的亲昵的称呼声,以及老公孩子的婆婆妈妈的琐碎事,她就能唠唠叨叨地讲个没完。这个时间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她也很难干好自己的工作。最遭殃的是在一旁的同事,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工作时,身旁就传来打电话的呢喃声,弄得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更谈不上什么工作质量了。

失败的老实人要学会给自己立个规矩,比如工作中有私人电话打进来,应长话短说。这样的目的就是尽量不打断自己的工作进程,让自己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一个真诚的问候,一个聚会的邀请,都会成为繁忙工作中的小插曲,调节紧张的神经。但是如果频频接听私人电话,而且交流个没完,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他人。

有条理才能有效率。公司职员小黄随身携带的必不可少之物就是一个工作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自己的工作安排。每月之末,她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思考下个月的工作重点和计划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关键是分解目标,把制定的月目标分解到周,一周的目标再分解到每一天。也许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庞大的、完不成的工作目标,但经过这样层层分解后,结果发现,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是很难。这样工作起来才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在这里需要指出一种错误的理解,制定工作计划不是给自己施压,是为了让自己记住该做的事。每天面对大量工作,谁都不免产生“丢三落四”、忙而无序的状况。如果会工作,养成定时做计划的习惯,其效果是大大不一样的。

据统计,一般公司职员每年要把六周时间浪费在寻找乱堆乱放的东西上面。这意味着,每年因不整洁和无条理的习惯,就要浪费近13%的工作时间。

能够养成有条理的习惯,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善于寻找自己的“生理节奏”。

时间用得不适当很少只是涉及某一特定事件,它通常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改变行为模式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强迫自己遵行新的行为模式,直到这种模式生根为止;另一种是利用奖励办法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老实人要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能够正确评估出进度。

对大多数人来说,任何事后可以使我们感到愉快的行为,往往会鼓励我们努力去做,而且更可能再度去做。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鼓励,但是你也可以给自己某种奖赏鼓励自己。例如,拒绝一项不重要而且又耗费时间的要求等。这种奖赏可能微不足道,但只要能使你觉得愉快就行了。它可以是实物——一片口香糖、一杯水、一些点心;也可以是允许自己做某一件事情——休息一会儿、早一点下班,或买一双鞋子等等;也或者是你每次向正确方向走一小步的时候,在心中的自我抚慰。

在棒球比赛里,胜利不是取决于安打数目,而是取决于跑回本垒的次数。只跑到三垒,并不能因为跑了四分之三的路程而得分。

工作也是这样,能够开始当然很好,继续做下去也不错,但是不到完成,你就不算做了你开始做的事情。很多人有把一件工作“做了一会儿”又放在一边的习惯,还欺骗自己已经完成得很不错了,实际上却是典型的“烂尾楼”而已。

当然,如果工作范围太大而不能一次做完,这项建议就不适用。那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用“各个击破”法,把这件工作分为许多小而可以掌握的工作(最好用文字写出来),然后指定自己把一项小工作完成之后才停下来。那么,在你把这种工作放在一边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留下太多的紊乱头绪,而会觉得完成了这件工作的一个阶段,而且随时都可以再做下一步小工作。

例如,你有一份很长的报告要写,就要避免“一次只做一个小时左右”的安排,而要指定你自己先写好大纲,或做好调查研究,或写下引言。做好了这一步,你把它放在一边就可以有完成某一件特定事情的感觉,并且清楚地知道你下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次再做的时候,你不需要再重新理出头绪,也就不会有心智阻碍。

把工作分成许多小工作,你就会养成所谓的“强制完成”的良好习惯,这会为你每天省下很多时间。

如果拖延是你的问题,那你就不能再拖延着不去做了。

另外,一件大工作,“片段”的数目可能会很多,就需要列出一份工作分段表。要诀是使每一件小工作简化便捷到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做好。然后在交谈与交谈之间,或在等电话的几分钟,解决一两项“立即可以做好”的小工作。没有这张工作分段表,你可能永远不会着手做这件大工作。

请记住:这件大工作的第一片段——第一件可以立刻做好的小工作——就是用“文字”列出这件大工作所涉及的许多小步骤。

只要动点脑筋,任何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还有一种是基于认识到我们不能立刻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这件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困难,而是我们已经养成了拖延的习惯。拖延很少有特定原因,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思考习惯,这种问题往往也能迎刃而解。

对很多人来说,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已经努力过好多次,完全利用意志力量改变习惯,但是都失败了。其实这并没有那么困难,只要你用对方法。

要用精力最好的时间做最重大的事,而用精力不好的时间做较不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体现真正高效,并且能让你保持能量,节省体力,节约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节奏,符合它便事半功倍,否则必然事倍功半。

牢记重点是什么。在工作中,老实人应注意一些做事的基本原则,这些方法,能使你的行动更富有效率。

做事有一种“截止日期心理”,就是知道“紧急的事情交给最忙的人做”往往会更有效率。因为忙碌的人往往有“什么时候之前要完成什么事情”的概念。提高工作效率,不但更有成就感,同时可以生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截止日期的工作,不要期待有成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定下期限,就会有“有空就做”这样暧昧不明的想法。人的惰性就是“反正不记得有事情,现在就不做”。

前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总裁刘易斯·沃克,在一次接受一位记者有关稳健投资方面的采访。他们聊了一会儿后,记者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沃克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的表述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

“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间小屋,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算出小屋的价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五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但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配合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则只是妄想而已。”

如果你制定了远期或近期的目标,一定要把它们具体化,例如:

目标一:参加聚会活动扩展人脉

数据化:每月参加一次聚会活动,交换五十张名片,其后从中选出十位有交流诚意的人联络,从中选出五人深交。

目标二:有重点的企划书

数据化:以四十字乘三十行的两张A4纸完成企划书。

目标三:言之有物

数据化:自我训练在发言之前以三百字归纳结论。

目标四:与不苟言笑的上司加强沟通

数据化:一天逗上司笑一次,所以这星期要准备三个笑点。同时一星期与上司共进一次午餐。

目标五:提高部署的动机

数据化:准备三个激励方案,每个方案不超过一万元。

在时间管理上,成功者有“给我重点其余免谈”,或“现在最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是什么”的习惯。这种思考的整理,就是集中思考力的方法。人脑其实是很奇妙的,我们不去限制它,它会无限制展开漫无目的的思考,所以要随时有“重点是什么”的思考训练。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自动思考”。意思是说,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脑子里常会出现“这下完了”等负面思考,使人陷入“想太多”的思考方式中无法逃脱。相反,时时养成“重点是什么”的自动思考方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杞人忧天。

例如,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让脑中状态时时出现:“我和此人会面的重点是什么?”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当工作犯错时,将脑中的状态从“这下要被炒鱿鱼了”的负面思考换成“犯错误是事实,承认错误”的重点是思考,接着思考“如何善后”。

人可以分成两种,老实人将事实当做命运,聪明人把眼前的事实当做是自己的选择与责任。这两种人对待问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前者会想:“这是宿命,我没办法解决。”后者会想:“只有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问题才会找上你。”

古人言:“欲速则不达。”在做一件事情时,用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连贯而没有间断”地去做。

老实人总是被动做事

主动是一种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极珍贵的品质,能使人变得更加积极,更加敏捷。

老实人只做被安排的“分内”工作,认为自己并没有义务做职责范围以外的事,因此很难突破自己。

主动工作的人,会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向上发展的基石,即使日后换了工作单位,从事不同的行业,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工作方法也会给他帮助。

工作需要积极主动的精神,需要热情和行动,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才可能获得工作给予你的奖赏。

张超生活在一个工薪家庭中,家中兄弟姐妹较多,他高中毕业便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到一家百货公司打工。但是,他不甘心就这样下去,每天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想办法充实自己,努力改变自己的工作境况。

经过几个星期的仔细观察,他注意到主管每次总要认真检查进口的商品账单。那些账单都是法文和德文,他便在每天上班时仔细研究那些账单,努力钻研学习与商务有关的法文和德文。

有一天,主管十分疲惫和厌倦。看到这种情况,张超主动要求帮助主管检查。

由于干得实在太出色,以后的账单自然就由他接手了。

过了两个月,他接受一个部门经理的面试。经理说:“我在这个行业干了40年,根据我的观察,你是唯一一个每天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在工作中改变自己以适应工作要求的人。从公司成立开始,我一直从事外贸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个像你这样的助手。因为这项工作涉及的面太广,工作比较繁杂,需要的知识很庞杂,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要求也特别高。我们选择了你,认为你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我们相信公司的选择没有错。”

尽管张超对这项业务一窍不通,但是,他凭着对工作不断钻研的精神,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半年后,他已经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一年后,他接替了那位经理的工作,成了这个部门的经理。

李彬在一家商店负责记录顾客的购物款,他一直认为自己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于是向老板提出了升职要求,没想到老板拒绝了他,理由是他做得还不够好。李彬非常生气。

一天,李彬像往常一样,做完了工作和同事站在一边闲聊。

正在这时,老板走了过来,示意李彬跟着他,开始整理那些订出去的商品,又走到食品区,清理柜台,将购物车清空。

李彬惊讶地看着老板的举动,过了很久才明白老板的用意:如果你想获得加薪和升迁的机会,就得永远保持主动做事的精神,哪怕你面对的是多么无聊或毫无挑战性的工作。

主动永远是成功者的信条。主动,就是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热情,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常规的判断力,不让自己成为工作的旁观者。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自觉自愿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驱使一个人在没有人吩咐应该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做应该做的事。”

失败的老实人不但不会主动做老板没有交代的工作,甚至连老板交代的工作也要一再督促才能勉强做好。这种人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地工作,却得不到提拔和晋升。反之,聪明的老实人在工作中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鞭策自己不断前进,使自己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报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永远保持主动超前的精神,即使面对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当养成了这种主动工作的习惯之后,你就可以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信赖的人。

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打工妹,由于没有特殊技能,选择了餐馆服务员这个职业。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技能的职业,只要招待好客人就可以了,看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需要投入的。

这个小姑娘恰恰相反,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彻底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一段时间以后,她不但熟悉了常来的客人,而且掌握了他们的口味,只要客人光顾,她总是千方百计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不但赢得了顾客的交口称赞,也为饭店增加了收益——她总是能够使顾客多点一两道菜,并且在别的服务员只能照顾一桌客人的时候,她却能够独自招待几桌客人。

就在老板逐渐认识到其才能,准备提拔她做店内主管的时候,她却婉言谢绝了这个任命。原来,一位投资餐饮业的顾客看中了她的才干,准备与她合作,资金完全由对方投入,她负责管理和员工培训,并且郑重承诺:她将获得新店25%的股份。

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家大型餐饮企业的老板。

相对那些只知道招呼客人的服务员而言,这位小姑娘的积极和主动无疑是获得发展机遇的最大原因。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变数,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主动做事的员工,而那些事事等待老板吩咐的员工,犹如站在危险的流沙上,早晚会被淘汰。

率先主动,做一个自动自发的人。对一个老板而言,他需要的绝不是那种循规蹈矩却不能够积极主动工作的员工。真正优秀的员工还会比老板更积极、主动地工作。

对于员工而言,能准确掌握老板的指令,并主动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干,把指令内容做得比老板预想的还要好,升迁晋级自然指日可待。

而老实人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一味墨守成规,惧怕改变,不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老实人往往认为:公司是老板的,我只是替别人工作。工作得再多、再出色,得好处的还是老板,于我何益。于是成为“按钮”式员工,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缺乏活力,这无异于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且自毁前程,这类员工自然不会得到老板的青睐,也不会晋升加薪。

其实,成就大业的人和凡事得过且过的老实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实人只知道讨好别人和机械地完成任务,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愿承担任何责任。

《致加西亚的信》一文的作者写道:“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加薪而罢工。如果只有老板在身边时或别人注意时才有好的表现,卖力工作,这样的员工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

原微软中国区总裁唐骏,在进入微软的时候是从程序员做起的。在看到了微软Windows中文版本发布时间比英文版滞后很长时间时,他并没有像其他程序员那样只是向上级反映,而是带着解决方案找到了上级。于是,在三个月内,便由普通程序员升为开发经理。1997年,他主动请缨回到中国筹建大中国区技术支持中心。3个月后,技术中心开始运转;6个月后,技术中心各项运营指标已位居微软全球五大技术支持中心之首,唐骏荣获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这是微软公司内部的最高荣誉。1999年7月,中国区技术支持中心正式被提升为亚洲技术中心,2001年10月,亚洲技术中心升级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2002年3月,唐骏出任微软中国区总裁,年薪上千万元人民币。

如果不主动,就意味着你丧失了主动权,而被动地完成工作的状态会让人变得懒惰,当人形成一种凡事都要靠别人说才去做的习惯后,就会完全丧失本来可以握在手中的机会,或许就是因为丧失了这样的机会,你和成功就失之交臂。

在工作中,比别人多做一点有时候也只是举手之劳。老实人总是想自己凭什么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自己为什么就要主动思考问题。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主动多做一点不会让人感觉到多大的不便,只是心理不平衡,认为自己不需要那么做。反过来呢,当别人因为比自己多做了一点受到嘉奖时,心理的不平衡又跳出来了,这个时候又会想,那么简单的事情自己也会做,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老板认为他就比自己优秀。这样的人该怎样说才好呢?既然知道了主动多做一点也不会给自己造成不便,自己也有能力多做一点,为什么就不能率先主动呢?

一个小小的习惯就能体现一个人最珍贵的素质,在被动驱使和主动去做这两者之间,如果选择主动,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就可以高枕无忧,只有采取率先主动这一战术才能成就优秀。既然事实这么显而易见,赶快行动起来吧!

成长是一种累积。想登上成功的巅峰,就得永远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在快速成长中耐心等待更高的人生回报。

老实人蛮干,聪明人巧干

许多貌似勤奋的老实人,整天忙东忙西,脚不沾地,以为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工作就可以比别人干得更好,获得更多的回报。他们告诉自己,因为自己勤奋,做得多,所以自己应该成功。而现实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老实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太忙碌了?这种忙碌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是不是在身心俱疲的同时忽略了效率?当你感到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感到自己像个陀螺永远转个不停、都快把自己转晕了时,果断停下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用宁静的心态、从容的脚步做事,你可能反而获得比过去更高的成就。

李和刘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公司,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李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而刘却像是被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

终于有一天,刘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反而重用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点什么。

总经理说:“刘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刘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刘又跑去,回来说有40袋。“价格多少?”刘再次跑到集市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李是怎么做的。”

说完总经理叫来李,对他说:“李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李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还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一会儿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价格也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想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概会要,所以带回来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刘,说:“请他进来。”

小王是某公司的一名销售员,每天早上闹铃一响,便从床上挣扎着爬起来,脑子里第一个感觉就是: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她早饭也顾不上吃,便匆匆忙忙地挤上公交车向公司赶去。跨入公司大门,连洗手间都没来得及去,就被经理叫去会议室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小王上午拜访客户,一连遭到拒绝和冷遇,心情坏到了极点,仿佛世界末日到了。下午四处转了转,等到下班后回到公司胡乱在工作报表上划了几笔,便草草交差了事。回家后一看日历,总算又过了一天!想出去吃饭,钱包里的钱已所剩不多,想到离上个月发工资只过了半个月,止不住地唉声叹气。

她只将工作当作生存的需求,从来不花时间学习,思想消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从来不好好去研究自己推销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从来不反省自己和公司那些优秀员工间的差距,不知道自己一天都在做什么,不去想为什么会遭到客户的拒绝和冷遇,不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每当朋友问起,只会说,“单位不行”、“现在做销售哪有那么容易,混一天是一天呗!”

到了月底一发工资,看着一起进公司的员工越拿越多,自己却越来越少,脸上挂不住,在经理明为鼓励实是指责的话语下,她很生气地炒了老板的鱿鱼。如此,几年下来换了五六个公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流逝了。结果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缺少从零开始的资本,使自己最终一事无成,生活得一穷二白。

林枫大学读的是彩色树种植,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毕业后同农民差不了多少。但林枫的选择出人意料,他从北京毕业后回到浙江老家,承包了一个苗圃,扦插、嫁接,甚至用上了组织工程,大规模种植,专门进行日本红枫、美国红枫、黑橡胶树等进口彩色树的引种,效益惊人。彩色树在园林绿化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城市公园、大片绿地需要,住宅小区的绿化也缺不了它,甚至私家庭院对彩色树也很青睐,彩色树需求量扶摇直上。林枫创业两年,资产已有数百万元。而这时,他的很多同学都还在“兢兢业业”地为别人打工。

小方性格内向,从不张扬,默默地做了不少事。她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奖赏。

然而令她苦恼的是,虽然自己工作很尽心,很努力,但总得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得不到老板的青睐。更令她伤心的是,老板多次把本该属于她的功劳算到了别人头上,尤其是有一次老板竟然叫不上她的名字!

有时付出未必有回报。“努力就能成功”、“努力就能得到名利与财富”,很多老实人都把这两句话当做真理,把“努力”、“勤奋”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因而整天忙忙碌碌。无论是一个打工者,还是一个老板;无论是蓝领阶层,还是白领阶层,都被一个美德束缚着,那就是努力工作。但这样就一定能够成功吗?就一定会获得富裕生活吗?

无数人证明了这一点,努力工作并不能如预期的那样给自己带来快乐,勤劳并不一定能为自己带来想要的生活。

有一个既可以多一些时间享受生活,又可以获得最佳业绩的好方法,那就是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工作。聪明地工作意味着动脑,如果一味地忙碌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少花时间和精力的方法,过于为生计奔忙,那是什么钱也赚不到的。

做个聪明的“懒汉”

自古房子出售,都是先盖好房,再出售,对此,霍英东反复问自己:“先出售,后建筑不行吗?”正是由于霍英东这一顿悟,使他摆脱了束缚,迈出了由一介平民变为亿万富豪的传奇般的创业之路。霍英东是中国香港立倍建筑置业公司的创办人,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个“奇特的发迹者”,“白手起家、短期发迹”、“无端发达”、“轻而易举”、“一举成功”等等,这些议论将霍英东的发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霍英东的发迹难道真的神秘吗?不,他主要是运用了“先出售、后建筑”的高招,而这一高招来自于他的思考。

为了赚大钱和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不得不辛苦工作并不是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与之相反,比大部分人更短的工作时间、更轻松悠闲的生活节奏,却能帮助你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收获,无论金钱还是精神。

“勤奋”会成为老实人逃避责任的借口。老实人最常用的借口是“我已经尽力了”。这是因为他怕别人指责他做得太少。虽然他们一直很勤奋,做得已经够多,但实际效果不一定好,老实人认识不到光是勤奋并不一定能在工作中得到赞赏和嘉奖,重要的是工作的结果怎样,这才是老板真正关心的问题。所以不要用勤奋作借口,重要的是给人一个满意的结果。老实人要知道,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没有把工作做好,仍然要负责任。

通过各种“免罪”行为,老实人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自鸣得意。但这种心理又强化了他们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的逃避倾向。

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懒汉”。辛苦工作与轻松创造是不相匹配的。和那些鼓吹辛苦工作的老实人不同,聪明人知道与长时间的辛苦工作相比,重要的、具有想象力的付出能产生令人印象深刻得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满足感。你不必为了赚取丰厚的收入而工作,但你要聪明地工作。

长期以来,古今中外都有一种普遍观念,那就是鄙视懒惰。人们一说起懒惰就深恶痛绝。其实,“懒”从某种角度来说,既能成为一种创造动力,也能提高生产效率。人类的一切进步难道不是由想偷懒的“懒汉”推动的吗?

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不过,如果他们连水桶也懒得提了,下一步就会想到发明管道了,水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消费者的屋子里。为了不必翻山挑水,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了,这无疑也都是“懒汉”们发明的。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才发明了船。

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敲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于是想办法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使得阀门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这么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懒洋洋地发现了经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最杰出的工程师、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B·吉尔布雷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以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懒汉往往才是最优秀的工人,人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会许多东西,这种人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而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自去做。

人正是懒得推磨,才发明了风车;懒得走路,才发明汽车;懒得洗衣服,才发明了洗衣机……懒惰的人,身上常常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还是做一个聪明的“懒汉”吧。

勤奋的人未必成功。按照老实人的观点,成功人士应该是世界上最忙的人,然而实际上他们常常打高尔夫球,而且定期度假。显然,人的付出和所得并不总是成正比的。那么,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工作做得好不好,是要看它的结果,而不是看你有多忙。任何一个赚钱高手,都知道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效。他们也许并不勤奋,但非常有创造性。他们意识到勤奋并不意味着成效,而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工作。他们会把智慧用在怎样提高效率上,而不是盲目的勤奋上。出色地完成了那些错误的事情是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成功的,根本不值得去做的事情是最浪费我们时间的事情。

犹太人汉弗特是一个推崇不必勤奋工作,也能获得成功的人。他在加拿大渥太华开设了一家豪华宾馆,年终时,他让宾馆分别评选出10名最勤快和最“懒惰”的员工。

汉弗特叫人把10名“懒惰”的员工叫到他的办公室。这些员工心里七上八下,心想老板肯定会批评他们。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进门,汉弗特就说道:“恭喜各位被评为本宾馆最优秀的员工。”他们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着一个个目瞪口呆的表情,汉弗特招呼他们坐下,笑着慢慢解释道:“据我观察,你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于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间收拾干净,一次就把工作干完,讨厌多走半步路,讨厌做第二次。因而在别人眼里你们整天闲着,在偷懒。但依我看,最优秀的员工全无例外的都是‘懒汉’,因为你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懒得去做。而勤快员工的‘勤’,大多表现在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做一件事不在乎往来多少趟,花多少时间,这样能有效率吗?”

如果你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做比别人更有效率的事情;做比别人更好的事情;做比别人更多的事情,你一定会得到老板的奖赏,或是得到令人钦羡的回报,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亨利·福特曾经聘请一个效率专家检测福特汽车公司的业绩表现。这个专家的报告里充满了赞美之词,只是对其中一个员工存在很大疑虑。他告诉亨利·福特:“那间办公室里的那个懒人白拿钱不干事。每次我经过那间办公室时,总看见他把脚搁在办公桌上悠闲地坐在那里。”

亨利·福特回答道:“那个人曾经想出了一个让我们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好主意。每当他正在想一些好主意的时候,他的脚就会那样放着。他不是个勤奋的人,但却是我最好的员工。”

过度的勤奋工作可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后果。健康专家指出,过度工作最终会导致很多疾病,例如失眠、抑郁症、心脏病、溃疡和背痛。这些疾病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使你立刻失去战斗力,甚至给你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忙碌的人,而是在方法上超众的聪明者。

记住,成功的秘诀不是勤奋,勤奋的人未必成功。

手脚勤不如头脑勤。成功从根本上讲,是“想”出来的。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才会是成功者的候选人。应该善于思考,把别人难以办成的事办成,把自己本来办不成的事办成。当别人失败时,从他人的失败中得出正确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就可能成功。当自己失败了,能够转换到一个正确的想法上,再付诸行动,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如果想要少做一些工作但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比普通人思考的更多。当然,如果你的思考本来就是错误的,那再多的思考也无益。你所想的一定要具备高质量、积极向上并具有创造性。

老实人往往不是懒得动手脚,而是不爱动脑筋,这种习惯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相反,那些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具有善于思考的特点,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难题。可以讲,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出自思考。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会遇到许多举棋不定的情况;相反,正确的思考者却能运筹帷幄,做出正确的决定。

比尔·盖茨有一次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他作为微软公司的总裁,再也没有编写软件的时间了。但是无论多么忙,他每周总会抽两天时间,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待一待。为什么呢?他说,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竞争激烈的IT市场,他作为管理者,不能把精力浪费在烦琐的小事上,他必须在专门的时间去思考,以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成大事者不善于思考是不行的,只有专注的思考才能集聚自身的力量、勇气、智慧等攻克某一方面的难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有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运用你的思想,但无论如何运用它,它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力量。没有正确的思考,你不可能克服坏习惯,也防止不了挫败。

做事先做人,不耍小聪明

有记者在采访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在哪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对方回答说:“在幼儿园里。在那里,我学到要诚实守信,不能讲假话,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这就是良心,是做事的底线。”

2000多年前,孟子讲过这样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今天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尤其是诚信这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否则,就算你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多优秀的、能够成功的素质,你也未必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更不会得到成功企业的重视。

在一个先进的企业里,员工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不是优越的智力,而是诚信。诚信比才干更重要。

有一个华侨,在国外事业做得很大,但思乡情重,想出资在家乡办厂。消息传开后,很多人纷纷与他联系,愿意与他合作,因为大家都看到此事有利可图。这让老华侨在挑选合作者方面犯了难。

最后,他在众人中挑了两个比较合适的人选,想在他们二人中挑出一个来与自己合作,并把他在国内投资的所有项目都交给他管理。有一天,他叫来那两个人说:“我本人没有什么爱好,唯独酷爱下棋,今天,你们谁下赢了我,那么我就会与谁合作。”

那两个人也都是下棋高手,棋下得都很好。

第一个人与老华侨下了起来,最后老华侨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他。

第二个人很精明,在下棋当中,老华侨置身去倒了一杯水,第二个人以为他不在意,偷偷换了一个棋子,其实这一切全被老华侨从房间的监视器里看到了。

最后,第二个人获得了胜利。但是,后来老华侨却选择了第一个人下输了棋的那个人来管理自己在国内的企业。

老华侨感慨地说:“第一个人虽然没有赢我,但是他却是凭着自己的实力,没有想着去耍小聪明,诚心诚意地与我对弈。这也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可信的。而第二个人却偷换了一个棋子。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却可以看出他的品质低下,弄虚作假,做人不真诚。与这样的人合作我不能放心。”

不要让“一时的聪明”成为你“终生的悔恨”。?真诚从来都是对等的,人心从来都是相互的。你对人真诚,人对你必定真诚;你对人欺诈,人对你也会欺诈。如果不养成诚信的习惯,就很容易堕落下去。

当一个企业第一次撞破诚信底线,从欺骗一个顾客中尝到甜头时,在利益驱动下它会为了更大的利益去骗更多的顾客;当一个员工第一次报了假账后,他就会习惯性地继续报假账,而且,数额会越来越大;当一个学生第一次考试作弊成功后,他就会习惯性地作弊,甚至找“枪手”代考。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长远来看,由“小恶”发展到“大恶”就像走下坡路一样,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快就会滑入深渊;反之,从“大恶”回归“诚信”就像是在爬陡峭的山坡,一定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

真诚不仅取决于你自身的素质与品德,而且还要靠自己去主动表现。人们对中国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成功很感兴趣,当被问及什么是他创造了亿万财富的秘诀时,王永庆答道:“我啊,其实长得也不英俊,最要紧的是诚信待人。如果你失去诚信,你周围的人迟早会离开你。一个企业不只是靠一个人,是靠大家的。单单你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没有用。历史上项羽力能扛鼎,非常能打仗,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就告诉你,一个人再有魅力,也成不了事。你要以诚待人,有好的管理,有好的人员,有好的制度,每个人都帮你的话,你一定能成功。”

诚恳是一切人性的优点的基础。它本身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要通过说话展现出来。它意味着值得信赖,能让人确信它是可信的。当人们认为一个人可信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坦诚的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说他知道某件事时,他确实知道这件事;当他说他将去做某件事时,他的确能做而且做了这件事。因此,值得信赖是赢得尊重和信任的通行证。

做事就是做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前期判断、实施过程和最终结果都要注入你个人的态度、经验和能力,通过对各种局面、各种关系的分析、预测,谨慎处理好其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并对次要部分进行关怀,让事件的结果在符合预期目标的同时,更焕发出强烈的你个人的风格和魅力。事情的结果很重要,而能否通过事件宣传你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更加重要。即使是事情的结果可能不是很完美,但依然可以给你自己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