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古文观止下(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12845900000099

第99章 赠黎安二生序①

曾巩

赵郡苏轼②,余之同年友也③。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④,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阂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⑤。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降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⑥,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余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⑦,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⑧?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①生:亲称。黎生、安生:生平不详。本文称道黎、安二生的文章,并由“迂阔”二字说开来,劝勉二生不要怕世俗之人的讥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立志于古道,反映了作者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革新精神。文笔委婉风趣。②赵郡:见《黄州快哉亭记》注③同年:《国史补》:“进士俱捷,谓之同年。”同年,即同年中进士的人。曾巩和苏轼同于仁宗嘉二年(公元1年)中进士,故称。④遗(wèi魏):赠给。⑤江陵府: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司法参军:州府的僚属,掌管刑法。⑥古、道: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首先提出“复古”和“文以载道”的口号,以推行其革新的主张。宋代欧阳修等人,也借以反对当时浮靡的文风和盛行的四六句式的骈体文,实行诗文革新。曾巩的主张是与欧阳修等人一致的,故自称“信乎古”、“志乎道”。⑦文不近俗:黎、安二生所作的,大概都是内容充实的古文,故前面称其“闳壮隽伟”、“穷尽事理”,此处称之为“文不近俗”。⑧庸讵(jù巨):难道。

〔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考中进士的朋友。他从蜀地捎信到京城给我,称道蜀地的士人黎生和安生。不久,黎生携带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携带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宇,有辱他们的身份来访问我。我读后,觉得他们的文章的确是雄壮俊伟,又善于纵横驰骋,透彻地阐明事理。他们的才力放纵恣肆,似乎不可限量。他们二人的确可以称为奇伟杰出的士人,而苏君也的确可以称为善于赏识人才的人。过不多久,黎生补官为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时,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言。我说:“我了解你,已经从内心相知了,还打算求助于语言来表达吗?”黎生说:“我与安生学写古文,故乡的人都讥笑我们,认为我们拘泥固执,不切实际。现在请求您的赠言,是为了用来消除故乡人的迷惑。”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笑了。世上拘泥固执、不切实际,有谁胜得过我呢?我只知道信古,却不知道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道,却不知道随同流俗,这就是我现在行不通而自己却长期不觉察的原因。世上拘泥固执、不切实际的,有谁胜得过我呢?如今你们的拘泥固执、不切实际,只是因为文章不合世俗,不过是小小的拘泥固执、不近事理罢了,就担心被故乡人讥笑,象我这样的拘泥固执、不切实际,可就不同一般了,假使你们拿着我的文章回去,就会招致更多的非议,难道仅止于讥笑吗?既然这样,那么,我对你们,将说什么好呢?说我的拘泥固执、不切实际是对的,可是你们的忧虑却这样深,说是不对的,那么,有能用来迎合当世的地方,就一定会违背古人的传统,有能用来随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会偏离道的原则。你们不要急于去消除故乡人的迷惑,那么,就一定能从中选取一种正确的态度。于是写下这些话来赠送给二位,并拿给苏君看,看他认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