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古文观止下(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12845900000067

第67章 五代史宦者传论①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②,其为心也专而忍③。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④,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⑤,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⑥。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⑦,至抉其种类⑧,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而去之可也⑨。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⑩。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释〕①宦者:古代以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也称寺人、阉人,中官,内官、内监等。《宦者传》也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叙后唐庄宗时宦官张承业、张居翰两人的事迹。本文是传后议论中的一节。封建历史学家常把历史上妇女和宦官乱政并称为“妇寺之祸”。欧阳修进而认为,宦者之祸深于女祸。本文从分析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后果入手,详细说明了这一道理,旨在告诫封建帝王加以足够注意和特别警惕。值得指出的是,宦官这一阶层,由于他们大多长期过着宫廷的奢靡生活,又缺乏政治远见,一旦掌握国家政权,往往胡作非为,造成严重的祸患,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确堪称一祸。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其中的当权者,也有些好的或比较好的,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即如《宦者传》中提到的张承业、张居翰,就曾做过一些好事。至于女祸,更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一般来说,其祸源当在统治者本身,一概归罪于妇女,是不正确的。②习:亲幸。③忍:残酷。④硕(s惑朔)士: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⑤帷闼(wéi-tà围榻);指宫廷之内。帷,门帘;闼,门。⑥质:押物以取信曰质,这里指人质。⑦资:这里作口实、理由讲。⑧抉(jué决):挖出,剔除。⑨拌(zuó昨):揪,指揪着头发。⑩唐昭宗之事;唐昭宗李晔(yè叶),受宦官的牵制,感到不满,便和宰相崔胤(yìn印)商量诛除宦官,事情不但没有成功,宦官刘季述等反而把昭宗关禁起来,列举他几十条罪状,改立太子李裕为皇帝。事情发生在光化三年(900)。

〔译文〕自古以来宦官乱国,祸害比女人更深。女人,只是因为美色使人迷惑罢了,宦官的危害,却不止某一方面。这是因为他们专权用事时接近皇帝且容易得到皇帝的亲幸,心既专横又很残酷。

他们能用小小的恩惠来收买人心,又能用小小的信用来笼络人心,使皇帝必定信任他们,亲近他们。等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然后就用灾祸来恐吓皇帝,企图控制他。这时,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为官,但皇帝却认为他们与自己很疏远,不如吃饭睡觉都在自己前后左右的人可靠。因此,那些总在皇帝身边的宦官日渐亲近,忠臣贤士日渐疏远,皇帝的势力日渐孤单。皇帝的势力孤单了,害怕大祸降临的心情便日渐急迫,控制皇帝的宦官的权力和地位却一天比一天牢固。国家的安危,取决于宦官的喜和怒,祸患就潜伏在宫廷里,那些以前认为可靠的人,却是造成祸患的根源。

祸患已经很深了,皇帝才觉悟,想与从前被疏远的大臣计议,除掉身边原先受亲近的宦官,可是已经很难了。如果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养成的祸患就会更深,如果是行动过急,宦官便会胁制住皇帝,作为保证他们安全的护身符。到这时,纵然有非常聪明的人,也不能给皇帝想出对付宦官的好法子来。有了办法也不能实行,即使实行了,也不会成功,闹得厉害了,斗争的双方都会受到损伤。所以宦官的危害,最严重的是使国家灭亡,其次是使皇帝自己送掉性命,而且让一些有野心的奸雄得以借诛除宦官为口实造起反来,直到剔除所有的宦官,斩尽杀绝,让天下入欢心,事情才算了结。这就是从前史书上所记载的宦官的危害常常如此的情形,并不是哪一个朝代才是这样。做皇帝的人,并不是有心想在宫廷里养成祸患,疏远忠臣贤土,而是因为事先认识不到这种危害,慢慢地养成宦官的势力,才使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的。美貌的女子使皇帝陷入迷惑,可惜的是皇帝不觉悟,灾祸就降临头上,假使他一旦觉悟,头脑清醒过来,抓住她的发髻把她推开,就行了嘛。宦官造成祸患,虽然后来醒悟过来,想除掉他,可是情势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除掉的地步。唐昭宗时候的事情就是这样。所以说宦官的祸害比女色的祸害更深,道理就在这里,能不警惕戒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