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
12837900000020

第20章

在宁静的环境中保持的平静,并非是真正的平静,若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才算是人的天性中真正的宁静;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的快乐,并非是真正的快乐,若在艰难的困境中仍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才算是人的本性中快乐的真正境界。

【人生智慧】

心如止水的心态,不是在清静平和的环境中获得,而是灯红酒绿的诱惑下练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泰然自若、坐怀不乱,才是达到了静的真境界。乐亦如此,经历过痛苦,才能懂得欢乐。得来容易的幸福是短暂的,也只有能够在苦中作乐者,才算懂得了快乐的真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时还能找到快乐的人,才是真正洒脱智慧的人。在静中耐得住寂寞,在动中经得起诱惑;在乐中不得意忘形,在苦中能找到快乐。那么你便步入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伸张正气消杀妄心

【原文】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译文】

心高气傲盛气凌人,不过是一种虚夸不实之气,只有把这种不实之气压下去,然后浩然正气才能得以伸张;七情六欲私心杂念,都属于虚妄之心,只有把这种虚妄之心彻底消除了,然后纯良本性才能显现出来。

【人生智慧】

浩然正气是人类得以立于天地之间的主心骨,然而人们的生活中却常被矜高倨傲的虚妄之气笼罩着。这股虚妄之气遮蔽了世人的双眼,使人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物欲、名位的追逐是许多现代人生活的主题,因为它离得很近,人们随时可以享受到它带来的快感。然而它离生活的本质却很远,人们在永无止境的欲望中忘却了生活的真谛。

其实那些虚妄荒诞的念头都是由于我们内心的软弱和动摇造成的,外界的诱惑只是客观的,要消除戾气与妄心只有靠我们自己。“一日三省吾身”,随时自觉反省检讨自己、循序渐进,方能超越自我、再现真心。

机息风月到心达远凡尘

【原文】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达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

当内心复杂的念头停止时,就能感受明月清风的到来,不会再觉得人间是个苦海;当心胸豁达时,自然就不会看到车马的喧嚣,哪里还需要找一个僻静的山林呢?

【人生智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世外桃源是存在于人心深处的。人生的真正境界就像一幅开阔的山水画,宁静、安详,丝毫不见峥嵘气象,云遮雾障,那毕竟都是表象的东西,而精神蕴含在每个人的感受当中。只要放下机心,放开心胸,自然能够拨云见日,眼前即是世外桃源。一个心中自有清风明月的人,车马喧嚣自然充耳不闻。

所以,处世为人不必枉费心机,凡事只要本心无邪,顺其自然,便能脱离人世苦海;同样只要心地纯净,又何必求诸一种隐居山林的形式,人境即是桃源。

拔除名根驱散客气

【原文】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译文】

名利之心没有彻底拔除的人,纵然能够轻视富贵荣华甘于贫寒清苦,最终也还是会陷于世俗名利之中。虚浮之气没有消散的人,其功德即使能够恩泽四海造福万世,最终也只不过是一些小伎俩。

【人生智慧】

世人都道神仙好,只有名利忘不了。争名夺利累人累心人所共知,而名利诱惑之大却是令人难以抗拒。名利之心是一条开满鲜花的长藤,它可以把你从天国拉下地狱。为了它,你就会变得虚伪,做一些夸张的事表现自己,有了错处也不再坦白,而是急于隐藏。名利之心不除,即使生活于贫寒之中,而自称甘于此道,故作清高,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虚妄之气同样时刻侵蚀着人心。只有居功不傲、为人谦和,凛然正气才能长存人间,宏功伟业才能泽被万世,为人类造福。

因此,只有消得名根客气,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尚奇者乏识苦节者无恒

【原文】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译文】

一个喜欢猎奇爱好怪异的人,必然不会有高深的学问和远大的见识;一个苦守名节、特立独行的人,也必然没有长久不变的操守。

【人生智慧】

天地自然本来是最真纯平淡的东西,人孕育于自然之中要识得它的本来面目,要懂得心淡如水、顺其自然的道理。一切的光怪陆离都只不过是世间泛起的尘埃,而非清静自然中显露出的真面目,尘埃终会落定,世人何必惊奇!

同样,真正的修养不在于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在于平凡中的伟大,故意去标新立异、怪诞狂傲这些终是俗世之物,终会招来世人的嫌恶。见识远大之士和节操恒久之人都绝非见异思迁、怪诞狂傲之辈,因为他们深谙“平淡是真”的道理。

耳目皆桎梏嗜欲悉机械

【原文】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译文】

灯光微弱闪烁,大地寂静无声,这是人们将要入睡的时候;清晨从梦中苏醒,万物悄然未动,这是人们刚从迷梦中走出。如果能利用这一线灵光来使自己的心灵澄澈,反省自身的一切,便会明白耳目口鼻都是束缚我们心灵的枷锁,而情欲嗜好都是使我们人性堕落的工具。

【人生智慧】

人的本能欲望是桎梏我们心灵的枷锁,人并非不知道精神的飞升,只是多数人无法抗拒本能。欲望就像一条永无止境的锁链,一环扣着一环,一个接着一个,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人要生存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与世隔绝,更加摆脱不了耳目口鼻的实际需要。若没有些超脱之意,便会为物欲所奴役。人生深思在于朝夕,暮鼓晨钟能激奋精神,在静思默想中增长智慧、反思人生。既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以绝物欲,那么何不保持心灵的虚空宁静,常思己过亦能修身养性。

雨余山秀夜静钟清

【原文】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译文】

雨过天晴之后观赏山峦的秀色,就会觉得景致更加清新美丽;夜深人静之时聆听远处的钟声,就会觉得声音更加清晰悠扬。

【人生智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山色别具一翻风味,比风和日丽时,更显清新透彻,连空气都是新鲜的。那是因为雨水冲去了山间的微尘,使它显出了自己的本色,正如人在经历了人生风雨洗礼之后的那份淡定与通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深人静时的钟声是否更贴近你的耳膜?钟声因夜静而远播,夜因钟声而静谧。而人心被钟声涤荡出的一片寂静,也正可以使禅心如钟声一样清响远播。

雨洗自然而景清,自然洗心而意清;夜传钟声而清越,钟声入心而警醒。只有经过这种洗涤,人才可能接近至道,回归自然,找回本真。

人生无望必堕顽空

【原文】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译文】

微弱的孤灯失去了光焰,破旧的皮衣丧失了温暖,这些都是大自然在对世人故弄玄虚;衰弱的身体像枯槁的树木,空洞的心灵如燃尽的死灰,这样就难免使生命陷入萎靡不振的境地。

【人生智慧】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一片穷困孤寒的衰败景象,如果说这是自然的播弄,自然未免显得无情。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几多令人心寒的垂死画面,如果这是世人追寻的空境,世人便显得太过痴顽了。

空,不是无,不是一无所有,不是对生命要求的停止。它只是一种净化,是对与生命规律不和谐的杂音的删除。一个人要做到空,不必有意地点上一盏残灯,披上几件寒衣地故作姿态,也不必故意熄灭自己心中的热情,搞得一副身如槁木的活死人模样。真正的空是看透世事的洞明,是一种超脱的心态,是快乐而非苦寒的!

独立云生处高卧月华中

【原文】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在松间溪旁,拄着手杖独自散步,立足之处云气缭绕在破衣服周围;在竹窗底下,枕着书本酣然入梦,醒来之时月光似水已浸透了旧毛毡。

【人生智慧】

自然的山水能怡人性情,书本的知识能增人智慧。与自然为伴,忘却人世烦恼,体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开阔心境与潇洒气度;以诗书为枕,抛开荣辱得失,体验高枕无忧、月侵寒毡的怡然自得与从容不迫。

修道、养生,靠的不是坐禅、丹药、听法,而是对未被污染的大自然的吸吮,即使身披破衲依然不减道骨仙风;明智、进学,靠的不是背诵、科考,而是以读书为乐和无功名之心为前提;即使竹窗寒毡反而更添诗情画意。可见智慧与心境的日臻高妙与物质没有必然联系。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原文】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译文】

有能视富贵如浮云的高洁风骨,就没有必要刻意隐居到深山幽谷;没有对山川景色的迷恋热衷,如能经常饮酒吟诗,也自有一番乐趣。

【人生智慧】

大隐隐于市曹,真正清心寡欲的人并不苛求环境的清静,繁华的市井中依然能保持内心自然平静淡泊。而那些心中本无自然之趣,却偏偏要附庸风雅的人,虽然整日于山野之中对酒赋诗,又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呢?如果不隐居山林就无法保持高洁,只能证明此人并非真正的淡泊之人,他禁不起功名利禄的诱惑,只好逃得远远的,躲开它,没有机会也就不会受到污染。然而装出来的清高一旦遇到富贵荣华,立刻就会被击得粉碎,一点招架之力都谈不上。因此,若要修身须先净心。

和衷共济谦德防妒

【原文】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译文】

有节操重道义的人要用平和大度之心来加以调和,才不会和别人发生意气之争;功成名就的人要培养谦虚礼让的美德,才不会招来别人的嫉妒之心。

【人生智慧】

重节尚义的人往往给人以耿直严肃、不近人情之感,使人难以亲近,甚至还会时常与人大动干戈。如果给自己的“节义”之上加一个“和”字,就会显得平和大度许多,而自身的美德也会因此更显光彩。身处仕途的人若官运亨通、位尊权重,往往会使人有一种趾高气扬、俯视一切的压迫感,而且同时会招来别人的嫉妒,为自己的前途埋下危机。若能让自己的身上多一份谦和,就会使自己更具亲和力,避免人际间的许多无情纷争。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老祖宗能提出“和衷共济”、“以和为贵”、“满招损,谦受益”的观点,如今看来是多么的高明!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原文】

夸耀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译文】

夸耀自己建立的功业、炫耀自己所写的文章,这些都是靠身外之物来美化自身。却不懂得只要内心是纯洁的,保持不失本性,即使没立一点功勋、没写只字片言,也一样可以堂堂正正做人。

【人生智慧】

以貌取人与以貌做人都是不足取的。服饰艳丽,不及容貌俊美,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拥有一切而缺乏道德终会感到空虚。心地善良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况且要做事先做人,成功的人,不论是高官政要还是巨商大贾,又抑或是学术泰斗,其实他首先是一个人。就是说他们首先在做人上必须是成功的,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都需要建立在成功做人的基础上才能稳固。

只要先学会了做人,有道德做坚强的后盾,即使我们不能做一个成功的人,也能做一个问心无愧、顶天立地的人。

人生百态篇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原文】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译文】

能够忍受粗茶淡饭的人,他的节操通常像冰玉般纯洁无瑕,而讲求华服美食的人,多半甘于向人屈膝奉承。因为人的志气可以在淡泊名利中表现出来,而人的节操可以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

【人生智慧】

一个人如果贪图物质享受,他的心志必将为物欲所役使,精神生活也将空虚不堪。为了满足私欲,有人不择手段去钻营谋利,有人甘愿卑躬屈膝去奉承权贵,有人不惜去作奸犯科——不管是哪一种,其背后的动机都是为了追求享乐。金钱和地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似乎是不可比拟的。虽然衮衣玉食者,未必个个是奴颜婢膝,但人一阔,脸就变,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一个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就不会有高尚的节操,因为他的价值观已经被物化了。

富宜宽厚智宜敛藏

【原文】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译文】

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仁厚,如果猜忌刻薄,担心别人超过自己,那么虽是富贵之家,他的行径即和贫贱之人并无两样,这样如何能享受长久的富贵生活呢?聪明的人应该谦虚有礼,掩藏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到处张扬夸耀,那么他的言行就跟愚蠢无知的人一样,他的事业又如何能不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