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
12837900000019

第19章

所以说“了心悟性,俗即是僧”。由此看来,人是可以决定自己的苦乐悲善的,这一切完全依凭心念的清净与否,俗世与净土的距离只在心间。

修行绝尘悟道涉俗

【原文】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内心的修养还不够坚定的时候,就应该远离尘嚣,使心不会受到物欲的引诱,就不迷乱,这样才能领悟清明的本性;如果操守已经坚定,就应当回到熙攘的尘世,使心在物欲的引诱下仍能不迷乱,好来修养圆通的灵机。

【人生智慧】

虽然说只要心静,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但这是针对操守已经坚定的人来说。对于内心的修养还不够坚定的人而言,先应该远离尘嚣,以助其领悟清明的本性。两者的目的不同,所以采用的修身方法也不同。对操守已坚的人,要考验其除了了悟清明本性外,是否也有定力,所以要让他在尘嚣中接触物欲的引诱,通过进一步的磨砺才能培养出圆融质朴的灵性。

至于修养还不够的人,例如思想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由于心浮气躁,如果不将其与物欲横流的环境隔开,他们就很容易迷失在灯红酒绿的声色场所中。

福祸苦乐一念之差

【原文】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幸福的境遇和灾祸的局面,都是由自己的欲念所造成。所以释迦牟尼说:“对名利的欲望太过炽热就会掉入火坑,贪婪之心太过强烈就会陷入苦海;只要有一丝清净的念头便可使火坑变成水池,有一点觉醒的念头便能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可见念头略有不同,人生的境界就大不一样,不能够不谨慎啊!

【人生智慧】

一个人表现在外的言行举止和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人生观等,全都起于一念之间。换言之,人生的祸福苦乐全是自招,所以人要随时保持平和常喜的心境,这就必须从平时的养心功夫做起。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一般人常有的欲念,例如追求名利、物质享受等,都是妨害养心的最大障碍,而欲求不能得到满足是陷自己于苦海的罪魁祸首。要想摆脱这种煎熬,重新找回心的自主力量是唯一法门,只要心中的欲望减少一分,心的自主力量便增强一分。

所以,要想拥有幸福的境遇,就先从寡欲做起吧!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原文】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译文】

把生活的私欲减少到最低限度,栽花种竹的风雅事都不需做了,将一切都交还给物我皆空的乌有先生;把烦恼忘到不能再忘,每日烧香煮茶,连送酒的白衣童子是谁都不去过问。

【人生智慧】

能够淡忘一切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人生在世所遇所求本来都是虚无的,该离开时总会离开,该放下的终要放下,又何必想不开呢?私欲凡心都是拖累世人的包袱,人们却把这些当作财宝紧握在手一时不放,并且不断添加一刻不闲,生怕失去了它们就会失去人生的快乐。直到行将就木、再也不堪重荷之时才不得不含恨作别。殊不知,这些才是人类烦恼的祸根。明智之人,不会为其所累。他们会把物欲降到最低,把该忘的统统忘记,既拿得起又放得下。他们身处凡世却远离尘嚣,使自己变得潇洒通脱,自然能够怡然自得。

佳趣妙境非在物华

【原文】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流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译文】

种植花草竹子,玩赏鹤鸟禽鱼,也应该有自得其乐的感受。如果只是贪恋眼前的景色,玩赏它们表面的浮华,也就不过是儒家所说的口耳学问,佛家所说的冥顽不灵罢了,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人生智慧】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能够使心灵获得放松和快乐,然而它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已。真正的乐趣是一种超逸怡然的领悟,它与形式无关。心性自在、潇洒自得,不需要在表面上去刻意追求,真正的修为智慧都是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只有忘却对形的执迷,才能体会出道的真意。

像“栽花种竹,玩鹤观鱼”这样的事,雅则雅矣,但也要有一颗雅的心去对待。若只是流连光景、玩物丧志,忘记了应负的社会责任,再高雅的事也变成了浪费生命、虚度光阴,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

了身外事参心中禅

【原文】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登上了木筏便想上岸后舍弃这木筏,才是个不为外物束缚的得道高人;如果骑着驴又再去找驴,终究也是个不能了却凡心难以参透禅机的和尚。

【人生智慧】

外界事物只是我们达到目的的工具,太过在意就会成为人生的负担。一个人来到河边本来是想过河的,可是当他留恋起小船的可爱,不舍得放弃,那么即使过了河,也会为自己增加一个包袱。世人肩上相同的包袱难道还少吗?如果都像无事道人那样,过而不留,心无滞碍,人生便多了几分自在与洒脱。“求心内佛,却心外法”,佛家参禅也是一样,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领会精神。酒肉穿肠过不要紧,只要佛祖心中留就可以。

人生与参禅悟道一样,工具与方法是给人用的,不是用来束缚人的。只有不拘泥于外物与形式,才能达到无我无相的至高境界。

若为驵侩生不如死

【原文】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译文】

山林之中的隐士,生活虽然清苦却充盈着雅逸的情趣;乡野之中的农夫,为人虽然粗鄙却不乏天真纯朴的本性。如果在市井中一不小心沦为市侩污染自己的清名,还不如死在沟壑荒谷以保持精神肉体的清白。

【人生智慧】

品德高贵的人不会去在意生活的清苦,那些外在的物质的贫乏不仅不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反而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出一种修身养性的乐趣。对他们而言,如果名利纷扰,却来不及仰望星空流云,此时富有也是贫乏;衣冠楚楚,风流倜傥,只是为了迎合世俗人的眼光,即使表面再伟岸也是卑贱。如果占有了一所房子,却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如果占有了金钱,却出卖了自己;如果拥有了舒适,却丧失了本心;如果拥有了名誉,却变卖了灵魂,那便是对人生最大的亵渎与侮辱。

动失真心静得真机

【原文】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

人心往往是从浮躁中失去纯真的本性。如果一点杂念都不生,清静泰然地独坐,白云升起意念就随之一起悠然消逝在天边,雨滴飘落心灵就随之变得清明透彻,听到鸟鸣便从中欣然领悟自然的奥妙,看见花落依然能够洒脱自得。那么什么地方不是人间仙境?什么东西不蕴含着人生真谛呢?

【人生智慧】

心中浮躁就会失去自然的本真,因为浮躁的念头在心中作祟,人们常常会轻举妄动,而结果却往往得不偿失。静下心后,方能体会雨落鸟鸣花香,心智才能清凉无碍,灵感妙悟才能随时出现。

其实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人的本真,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智者圣贤都是相同的,凡夫俗子只因一念之差而丧失本真,当一念不动、心无杂念之时,善恶正邪的尘埃都扬不起来,宛如池水一样宁静澄清。此时,本真便会不期然回到你的心中,真境和真机自会呈现于你的眼底。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原文】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译文】

能够摆脱世俗的人就是奇人,但为了求奇而故意标新立异的,就不是奇人而是怪人了。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就是清高的,但为了显示自己清高而故意离经叛道的人,就不是清高而是偏激了。

【人生智慧】

超凡脱俗之人令人羡慕,清高磊落之人受人景仰。令人羡慕与受人景仰是世俗之人渴望获得的一种荣誉。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和清高磊落自然是好的,可是如果只是贪图这样的虚名而故意标新立异、离经叛道,那就不是脱俗而是怪异,不是清高而是偏激了。这无异于东施效颦,只能徒增笑谈。何况中国人讲究神似,行虽近神相远,终究会被人撕掉那层面具而原形毕露。

脱俗清高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学是学不来的。它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丰富自身的内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冷静的头脑、开阔的眼界、宽广的心胸。如果你做不到,还不如顺其自然,至少还能保存几分真实!

去混心清去苦乐存

【原文】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文】

水如果不扬起波浪就会自然平静,镜子如果不被灰尘遮蔽就会自然明亮。因此人的心灵根本没有必要去刻意清洁,只要去除心中的杂念和私欲,清澈明净就会自然呈现;快乐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只要排除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快乐就会自然长存。

【人生智慧】

水不波则自定,心无波则自静;鉴不翳则自明,心无尘则自清。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如果能清心寡欲,心中的是非少了,自然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达到出神入化的精神境界。也只有驱除了那些杂念才能减少痛苦和烦恼,快乐自然能回到你的生活中。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上有很多烦恼本来都是自找的。找来的越多、储存的时间越久,就如同水壶中尘垢一样越难清理,彻底的清洗难免会伤及壶身。如果你还不是积怨太深,那就尽快把它们驱逐出境,免得后患无穷。

持身不可轻用意不可重

【原文】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译文】

君子为人处世不能轻率浮躁,因为轻率浮躁就会受到外物的干扰,从而失去了悠闲镇定的情趣。思虑用心不能太过执着,因为太过执着就会受到外物的束缚,从而失去了潇洒活泼的生机。

【人生智慧】

总之,轻率浮躁和过分执着都是不可取的。做事情要讲求方法和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个度。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客观冷静,不为外物所囿。

急躁冒进往往会适得其反,一步跨出三步的距离,不可能加快行进速度,而只能使你跌倒。如果你是个急性子,那你遇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即使已经板上钉钉了,也要慢一点决定,多给大家一点空间思考。

当然,为人亦不可太执着,太执着就会变成固执、偏见,钻牛角尖,难以沟通。试问一个古板偏激的人又有谁喜欢与你共事呢?因此,用意重者就要遇事果断,为人通透,才能不失活泼。

不减求增桎梏此生

【原文】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译文】

人生在世如果能减少一分琐事,便能多超脱一分凡俗,例如:交际应酬减少了就能免除一些争执纠纷;交谈言语减少就能避免一些过失怨恨;思索忧虑减少了就不会造成精神的虚耗,自作聪明减少了就可以使本性得以保存。那些不追求事情日渐减少却希望其日渐增多的人,真是在束缚自己的人生啊。

【人生智慧】

生活中经常会有人喊累。怎么会不累呢?房子、车子、孩子,金钱、名誉、地位,有哪一样是舍得不要的?生活总是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像负重爬山的人,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哪一样也舍不得丢,所以只有越走越累的份儿。其实,回想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反而是童年心无杂念、一无所有的时候。想要来去自由,就要甘于一无所有。无得亦无失,便可无所牵挂。即使不能真的做到割舍一切,那么放下一些私心杂念、杞人忧天、无谓争执总是可以的吧。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点,日子就会轻松一点,快乐自然就会多一点。

超越欲望悟得真趣

【原文】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喝茶不讲究最好,茶壶中常有就可以;喝酒不追求清冽,酒杯中不空就可以。古琴缺少琴弦而能在时常弹起时身心舒畅,短笛不成腔调而能在吹起时自得其乐。这种生活纵然不能超越伏羲,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相匹敌。

【人生智慧】

事物的形式是次要的,根本的是它的内涵。饮酒品茶,味不在于浓,在细细回味中,清香悠远便得真趣。茶非壶中之茶,而是心中之茶,酒非杯中之酒,而是心中之酒。心中有了茶的清淡,何物不可以品味;心中有了酒的醇香,何物不可以迷醉。无弦琴、无腔笛,音出无声同样能领会自如。弹有弦琴,常人都可以听见,无弦琴却只有心存琴韵的人才可以倾听。身处大自然的清静中,便可以体验大自然的真趣。

故对茶酒琴笛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样,只求其中趣味。若能味淡情真、自得其乐便可超脱潇洒,与世外高人匹美了!

动中真静苦中真乐

【原文】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