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12714500000003

第3章 技巧3 不让孩子玩,等于不让孩子学习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在孩提时代,孩子都具有主动学习的行为。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迥异于成人。他们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玩”,他们就是以“玩”的方式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与世界的,通过“玩”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们需要的所有信息。玩,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孩子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玩”。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孩子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脑想来学习的。

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

而家长如果不放手让孩子去玩,就会在无意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动探索的机会。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不赞同,还强烈反对,认为孩子的玩和学习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玩仅仅是浪费时间,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家长的这种认识和态度,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的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孩子认识世界与智力发展的水平。

很多父母,在对待处于孩提时的孩子时,极不耐心,只是从大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陷入过这样的误区。

其实,小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学习非常主动。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学习了呢?

当孩子一岁半左右时,特别想自己拿勺吃饭,其实这是他在学习独立生存。然而,母亲怕弄脏了衣服和饭桌,怕麻烦,就不允许孩子自己吃。

当妈妈洗衣服时,孩子乐呵呵地跑过来,把小手伸进盆里时,马上就遭到了妈妈的斥责,因为妈妈怕孩子弄湿了衣裳。

当孩子玩沙子时,妈妈怕沙子脏,于是马上制止。

当孩子第一次写字,写得歪歪扭扭时,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嘲笑和批评。

当孩子把算术题做错时,得到的同样是呵斥。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放学回到家里,多么想放松一会儿,刚刚拿起想玩的东西,才休息了一会儿,马上就听到妈妈的催促声:“快写作业吧……”于是孩子委屈地、极不情愿地学习去了。

从此,孩子不再爱学习了,因为学习给他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与不理解的体验。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与自由,父母首先要认可孩子的这种“玩”的学习方式,用孩子的方式让他们从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才是正确的教子之道。

因为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并不知道,也不明白“学习”是什么意思,他们就是用自己的不自觉的“玩”来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的,所以他们进行学习的方式的“玩”,在大人看来就是很简单的、不务正业的“玩”,而这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接收到的外在世界大都是通过“玩”来获取的,剥夺了这一权力,孩子就没有心思去感受快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了。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许多种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单纯地从书本中、课堂中获得,而是生活中到处都蕴藏着宝藏,孩子的眼睛和心最善于发现新的世界,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要认为孩子是贪玩,是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而恰恰是这种方式,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更加扎实地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常识和见解,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心灵。

比如说,一般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里干净、雪白的墙上用各种颜色的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对此很多家长都很头疼。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创作,是想象力的发挥,是孩子潜意识中的梦想、潜质的体现,而其中很可能就隐藏着孩子的未来。所以,父母不要怕干净的墙变脏,不要自己亲手将孩子的梦想与潜能在人生起步的第一时间给扼杀了。可以在墙上贴上纸,反正孩子的个子小,画满了换下来,再贴上新的纸,还可以经常换纸的颜色和质地,让孩子有种新鲜的感觉,再把换下来的画满图画的纸保存起来,等孩子大一点时,拿给他们看,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之初的一个记忆、一种经历。

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玩”的天性正在退化,失去了在“玩”中自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玩,放学后的大多数时间要参加辅导班的补习,有的孩子在课余时间还参加了很多特长班。家长的初衷是让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能,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让孩子全面发展。可这一切的好处都应该是建立在孩子内心愉快的基础上的,否则根本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失去了玩的机会,丧失了本该具有的玩的天性,这样的孩子不会快乐,这样的家庭也不会幸福。而父母对于孩子“玩”的限制,对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孩子的探索与发展的好奇心。

所以,就算父母没有时间常陪孩子玩,也不要阻止孩子以他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孩子玩过家家,孩子玩的过程中就是在模仿成人的家务活动;孩子给娃娃洗手、喂饭、脱衣服等,其实是孩子在主动地自己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玩积木、拼图中学习认识各种颜色和形状,把积木搭成喜欢的形状,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玩弹玻璃球、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等游戏,都能使孩子学到很多知识,发展探索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与语言能力。这些形式的“玩”,其实都是孩子以他的方式在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出于孩子的兴趣,不是父母强加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符合身心发育规律。上中学的孩子与同龄伙伴在一起,他们玩得层次会更高、更有条理。他们因为游戏而感到充实,他们也通过游戏摆脱孤独。从游戏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一遇到孩子贪玩,便严字当先。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间有些发明创造就是天真的儿童“玩”出来的。

16世纪末,荷兰的一位眼镜商,他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很顽皮。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镜片的工人一起玩镜片游戏,他把近视镜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放在一起,想看看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怎样的变化。他一会儿拉开一点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奇地大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拉在近前了。眼镜商从儿子的游戏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望远镜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因此,如果不让孩子玩,就等于是在泯灭孩子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原始动力,一切创造发明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点往往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其实,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作出特殊的贡献。

现在的独生子女得到了许多他们父辈的童年所得不到的物质上的享受,但也失去了过去许多孩子所享有的童年乐趣。如今,孩子们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和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提高班占据了。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对孩子的“玩”百般限制;电视的普及,游戏机、计算机、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改变了孩子玩的方式,由过去的动态改为了静态,由过去主动的玩改为了被动的玩;单元式住房的局限以及家中没有同龄伙伴,参与孩子游戏的对象免不了是些成年人,这又难以发挥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孩子不能再继续从玩中收获快乐与成长。所以,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玩,而是要把握、指导孩子“玩”的方向与内容,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孩子的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向上的锻炼和陶冶。

辛苦了好几天,终于熬到周末了。美美地睡足懒觉,王先生便打开了电脑,想好好地放松一下。没想到一个网页还没看完,6岁的小儿子便来缠着他要出去放风筝。王先生灵机一动,随手从桌上拿起一本旧杂志,把那页彩色的中国地图撕了下来,然后把它撕成不规则的几片,对儿子说:“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重新拼好,并且不出差错,爸爸就带你出去玩。”

儿子一听,乖乖地捧着那一捧碎片跑了出去。王先生心想,这下够儿子忙一天的了,自己终于可以安心地休息了。没想到还不到20分钟,便听见儿子在他的小房间里大声地喊了起来:“爸爸,我拼好了,你快来看啊。”

王先生跑到儿子房间一看,地板上果然是一幅完完整整的中国地图。

“你是怎么拼的?”王先生难以置信地问道。

儿子非常骄傲地回答:“这张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脸,我想把那张人脸拼对了,地图就会是对的了。所以我就先拼了那个人,然后又把纸片翻了过来。”

王先生欣喜地抱起了儿子:“没错,我的好儿子,你在玩中能开动脑筋,真是不简单啊!走,爸爸陪你去放风筝!”

这个小男孩想和爸爸玩,却得到了爸爸这样的敷衍。还好,他简简单单、毫无怨言地应对爸爸的不理睬,根本没把它当成是难题,而后问题很快就顺利解决了,孩子终于信心十足地以自己的方式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而爸爸却认为用此方法可以难住孩子,所以这才出乎这位父亲的意料之外。

相对于大人来说,孩子总是以简单的、毫无心计的玩的态度认真、朴实地对待生活。大人认为很难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一定更难,孩子一定解决不了。殊不知,孩子用玩的方法与态度,就把问题给解决了。而在孩子看来,他并没把这大人的难题当成负担。就是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的思维与想法不受常规、定式的限制,一切问题都可以用其天性来解决。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学习”这个词。他们对于一切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作为家长不要限制孩子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家长总是强调谁家的孩子更爱学习,自己家的孩子不爱学习。而这学习又总是片面的、功利的。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是指要提高学习成绩,爱上学,喜欢上课,认真听讲。但却忽略了孩子心里的真实的想法。

孩子从来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是说出“我爱学习”这句话,而是时刻在用行动表示,那就是孩子总是在缠着大人在问“为什么”。而家长的反应又是什么呢?有的不耐烦,有的先解释,解释不了的就敷衍孩子……其实父母应该从孩子的问题中去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培养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