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12714500000002

第2章 技巧2 情商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败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大家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情商的高低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

社交能力强;

外向而愉快;

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

对事业较投入;

为人正直;

富于同情心;

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

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都能怡然自得。

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培养孩子情商应从小开始。

家庭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场所,父母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老师,而孩子人生之初的阶段又是培养情商的最好时期,因此,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机,在这一情商关键期,让孩子有所成长,让孩子的内心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可以把握和决定的,因此,父母要利用好孩子童年的这段最佳发展期,让孩子成长的根基更稳固。

一个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或许,很多人会回答:受教育程度、智商、家庭背景,等等。而这些只能说明一个人获得成功,跟心理素质、思维习惯、智力因素都有关系。在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与其说情商的高低已经成了事业和生活成败的关键,倒不如说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处的核心,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

而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学习成绩远没有生存能力、长远的发展能力来的重要。所以情商就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孩子情商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情商既决定着人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又决定着自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家庭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父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发展的高度。

很多父母都知道情商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却不知从何着手。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情商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情商即情绪智力。儿童期是情商形成的关键期,也就是说,情商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幼儿园和小学时期,这主要有赖于家长的培养。

3~12岁是形成高情商的关键期

教育专家指出,80%~90%的人在智力方面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孩子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商的高低。而情商的高低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培养的。在孩子的发展中,3~12岁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情商培养的最佳时段,在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的教育,千万不要错过。

教育专家分析,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3~6岁的“自信心”期和7~12岁的“目标与竞争力”期。在“自信心”期,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探索求知的兴趣、乐观的心态,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目标与竞争力”期,父母一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意志力、专注力、竞争力、应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情商教育其实也是为孩子的成功打基础。在当今职场,成功除了属于努力的人之外,更属于那些人际能力出色、乐观、自信的人,“以往人们忽视了情商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情商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情商从孩子抓起的概念也已经被认可,很多国家甚至将情商教育作为主要课程之一,这对我们来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意识;二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三是自我激励;四是同理心;五是沟通交往能力。它们的意义及特点如下所述,父母可以在培养子女方面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力,所以才要让孩子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孩子形成完整的个性。

而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客观、恰当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水儿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因为她爱动,又喜欢跳舞,于是妈妈就让她参加了一个舞蹈班,从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学了好几年了,虽然还是个小学生,但她的舞跳得已经很好了,学校的文艺演出,好多都是她自编自演的舞蹈;每次比赛她也都能拿到不错的名次。沉浸于其中,她得到最多的就是快乐,因为这是她的兴趣与优势。

女儿爱动,又喜欢跳舞,妈妈很支持她,女儿得到了不少快乐。可见,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渐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

但就在前不久,她的好朋友嘉嘉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毛笔字之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水儿知道了嘉嘉会写毛笔字,而且写得很好,羡慕得不得了,所以就和妈妈说,让她也去参加毛笔字学习班,她也想写好看的毛笔字。于是妈妈禁不住水儿的央求,就想让她去吧,估计也学不了多长时间。可水儿去了两次就再也不想去了。

这时妈妈就对水儿说:“你为什么不想去了?”而水儿只是说:“一点儿都不好玩。”妈妈说:“你爱动,学学跳舞,不错,比较适合你。对你来说,学跳舞像在玩一样,转来转去,蹦蹦跳跳的。而嘉嘉很文静,可以安安静静地仔细想这个字要怎样写,怎样才好。跳舞是你的优势,而练毛笔字则是嘉嘉的优势。知道了吗?”

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渐认识自己,让孩子渐渐地发现、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地做到最好的自己。这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从让孩子认识自我开始培养孩子的情商。

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从上学的那天起一切就都要父母督促。如果父母不督促,孩子就不知道收拾书包、准备第二天的书本,只要父母没提醒就总会出一些状况。而这些小细节在孩子的成长中却有着不小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孩子日后的发展。这也就是孩子在上初中、高中时的坏毛病难以改正的原因,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这种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而当一切都已成习惯,该培养的就再难找到合适的时机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让孩子知道不能随心所欲地恣意妄为,要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的法律与道德的范围内。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住自己行为的孩子,才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孩子,在学业与人生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著名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所做的那个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地证明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孩子的发展有多重要。

196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软糖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里,他和幼儿园老师召集了一群四岁的小孩。

在一个大教室里,老师在每个小孩的面前都放了一块软糖。然后,亲切地对他们说:“小朋友们,老师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千万不要吃你们面前放着的软糖。如果谁吃了糖,老师就不再发给他了。如果你控制住自己不吃这块软糖,老师回来会再奖励你一块软糖的。”说完,老师就离开了教室,和很多人一起在外面观察这群四岁的小孩。

孩子们的表现又如何呢?孩子们看着软糖,真是诱惑啊。有的小孩过一段时间手伸出去,缩回来,又伸出去,又缩回来,一会儿过后,有的小孩开始吃了。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小孩坚持下来了。老师回来后,就给坚持住的小孩每人又奖励一块软糖。接下来,米歇尔教授开始分析了,坚持下来的小孩们是凭什么坚持下来的呢?

分析表明,有的小孩数自己的手指头,而不去看软糖;有的把脑

袋放在手臂上;有的睡觉,努力使自己睡着;有的数数,一二三四,不去看软糖……而实验并没有就这样结束,他们继续跟踪观察这些孩子。等到这些小孩上小学、上初中,米歇尔教授及研究人员就发现,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吃软糖的小孩,上了初中以后,大多数表现比较好,成绩比较突出,合作精神也比较好,而且有毅力;而没能控制住自己的小孩,则表现得不够好,不光是上学时的成绩不好,就是走上社会后的各种表现,也大都不尽如人意。

由此可见,相比之下,在软糖实验中成功的控制住自己不吃软糖的小孩要远比那些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小孩优秀得多。因为能控制住自己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种很好的自制能力,他们知道何时何地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与心态,能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一切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因此,在每一次的诱惑面前,他们都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虽然这样已经很好了,但在孩子最初的发展期,做父母的还是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一番指导。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帮孩子在心里放置秩序与标准。这样,孩子就拥有了做事和行动的指南。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踏上起跑线之前,或是在踏上起跑线之初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成为孩子终身的习惯。

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暗示与肯定,它能让人在确定目标之后积极地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求实现这一目标。自我激励对推动孩子主动地实现某个目标、开发自身潜力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心理学家研究后所发现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的发挥会达到80%~90%。

什么是自我激励呢?一般来说,自我激励有两层含义:第一,通过自我鞭策要让孩子定下自己希望达成的近期目标,这个计划写得越具体越清晰越好。之后要过一段时间进行考核。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会大大增强孩子的信心与热情。

来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第二,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呢?

首先,要让孩子在心里确定下自己希望达成的近期目标,如每月读一本名著,每天背多少单词,然后马上写到纸上,以求起到时刻提醒的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其次,有了目标,就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写得越具体越清晰越好,最好写上每天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最后就是一段时间后的考核结果。近期目标都是较易实现的,且有许多实际效用,一旦实现就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热情。所以,父母不但要帮助孩子确定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也要协助孩子更好地完成自己安排的任务。

有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打棒球,他头戴棒球帽,手拿球棒与棒球,全副武装地走到自家的后院去练习打球。

“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击球手。”他自信地说完后,便把球往空中一扔,然后用力挥棒,却没打中。但他毫不气馁,他将球捡起来,大喊一声“:我是最厉害的击球手”,然后又把球扔向了空中,他再次挥棒,可惜仍没打中。他愣了半晌,然后仔细地将球棒检查了一番后,又试了一次,这次他仍告诉自己:“我是最杰出的击球手。”

然而他第三次的尝试还是挥棒落空,此时,他对自己说,“虽然没打中,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做第一流的投手。”

一有时间,男孩就会在后院练球,在不断地练习,不断地鼓励自己之后,男孩终于可以准确无误地击中球了。

这就是自我激励后的结果,只有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不断地激励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的未来。

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情商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成功将有很大的帮助。

有个女孩注意到,阳台上她种的一盆迎春花那长长的枝条日渐向楼下伸展,就决定把它们拉上来固定好。但就在动手前,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她觉得这样做太小气。所以迎春花很快就将一帘春色挂在了楼下阳台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转眼间就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女孩惊奇地发现一枝葡萄蔓攀上了她家的阳台,俯身去看,只见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仰起头冲她笑。原来,楼下人家感激女孩的馈赠,作为回报,就种了棵葡萄让它攀上来……一来二去,楼上楼下就熟了。就在葡萄第二次成熟的时候,女孩和小男孩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这样,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时,别人也会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你考虑。而让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人及群体的重要性。

沟通交往能力

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群体,因为孩子不是只属于父母,只处于家庭环境中,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和其他的孩子、其他的人接触。所以,在生活中,孩子在与人相处、沟通、交流中就要具备一些沟通交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由知识、学习成绩支撑的,其中的处理细节都是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这也就是沟通交往能力也是情商的一部分的原因。就连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对于这一方面也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学习。

卡耐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参加了一个宴会。在宴会上,有一位坐在卡耐基旁边的先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然后在结尾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先生还特意指出这是《圣经》上说的。

卡耐基一听就知道他说错了。他看过这句话,但是不是在《圣经》上,而是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他前几天还翻阅过,所以敢肯定这位先生一定搞错了。于是他纠正那位先生说,“这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书”。

“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书?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先生,你一定弄错了,我前几天才特意翻了《圣经》的那一段,我敢打赌,我说的是正确的,一定是出自《圣经》!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把那一段背出来让你听听,怎么样?”那位先生听了卡耐基的反驳,马上说了一大堆话。

卡耐基正想继续反驳,忽然想到自己的朋友里诺就坐在自己的身边,里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他一定会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

于是卡耐基便对里诺说:“里诺,你说说,这句话是不是莎士比亚说的?”

里诺盯着卡耐基说:“戴尔,是你搞错了,这位先生是正确的,《圣经》上确实有这句话。”随即卡耐基感到里诺在桌下踢了自己一脚。他大惑不解,出于礼貌,他向那位先生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满腹疑问的卡耐基埋怨里诺:“你明明知道那本来就是莎士比亚说的,你还帮着他说话,真不够朋友。还非得让我向他道歉,你真是颠倒黑白。”里诺一听,笑了:“《李尔王》第二幕第一场上,有这句话。但是,我可爱的戴尔,我们只是参加宴会的客人,而你知道吗?那个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为什么要让我去证明他是错的呢,你以为证明了你是对的,那些人和那位先生会喜欢你,认为你学识渊博吗?不,绝不会。为什么不保留一下他的颜面呢?为什么要让他下不了台呢?他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和他抬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沟通交往中的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和”。家和万事兴,在与人交往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大家协同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这一交往中,不必太认真地去计较输赢对错。

父母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简单、最善良的,他们往往容不了半点儿的不真实,凡事一定要十分精确、丝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