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草、菖蒲、榕枝,悬钟馗像,系百索,饮雄黄酒,戴香包,采杂药,沐兰汤,斗草等。
源起:一般认为,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以及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有相关记载。又有端午节源于“迎涛神”一说,东汉邯郸淳的《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再有五月乃毒月,五日乃恶日,是日五毒尽出,端午一节即因驱邪避灾而生。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节、重午节、夏节等。
浣春纱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唐]万楚《五日观妓》
旧时节日,总是隆重。端午亦是如此。这年端午,有乐姬表演歌舞以示节日庆祝。而他,便是那最深情的看客。关于万楚其人,史料当中难觅其痕迹,猜想也是个风流旷达的男子。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初两句即告之世人,眼下女子之美。是美艳不可方物。是美色倾城无人可及。就连第一美人浣纱的西施亦不能比。虽是身份卑微的歌姬,与丽华美人相较,也是容姿不输分毫。
最动人的即接下来的两句。“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真是倾倒人心的模样。说那美人的眉似青黛,是夺了萱草的碧色而成,又说那红裙之艳,连石榴花也自愧不如。写得活色生香,有一种不可抵抗的魅惑所在。
再写美人的歌舞。也是令他心襟摇荡的蛊惑。一曲新歌婉转袅娜,唱得他内心澎湃,热血激昂。一时醉舞,一时回眸,一时又拢发含羞。真真美得让他看痴了。
所以,他便最终豁开了心思,说了一句“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是谁说,端午腕系五色丝便可续命长寿,但今日我怕是要醉死在这“牡丹花下”。
万楚的这一首诗读下来,初便觉得香艳有余,清静不足。字字皆裹挟着一种轻佻如痴的浓情,令人瞠然。但也有一种好,即是旷放自然的心意流露。不假装,不做作,他就是甘愿沉迷于歌姬的美色。这也是一种洒脱。
诗的最后潦草一笔带过“五丝”一词,对我而言,却又实在是一个不得不注目的词语。端午节之于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童年、少年时每逢端午,母亲让我系于手腕,戴于项颈的那五色丝线。
因端午是五月初五。五月自古即被称为毒月,五日亦是恶日。所以,端午这日,古人即认为是五毒尽出的日子。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得求平安,禳解灾异。系五色丝便是其中一个法子。
所谓系五色丝,即把五色丝线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古书当中对此风俗亦多有记载。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清人顾禄,《清嘉录·五月·长寿线》记:“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等等。
幼年时光,已去甚远。回忆如同海上烟花,转瞬流走。但多年下来,却依然有一些生活细节会沉淀之后烙印于心。或者,所谓铭刻,即这一种不经意间见于微处的记忆。
空愁暮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想和之音,咸呼“何在”,招屈之义也。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唐]刘禹锡《竞渡曲》
端午节因意寓禳灾,于是便无端多了一份辟邪的“火气”。这“火气”是由人心所发,因此端午这日人们所行之事也便都似有一种盛烈的气息。比起元日、中秋、除夕的热闹欢腾来得更为隆重缤纷。
刘禹锡这一首《竞渡曲》,即为端午节最盛大的龙舟竞渡一事而写。酣畅淋漓。整首诗的意境,犹似某年酷夏,见他与市井之地,甩开衣袖,昂首饮下一杯烈酒。
沅江是刘禹锡当年被贬朗州司马所在之地。也可据此推测此诗作于被贬之时。但他却是心意透净,豁然自得,诗中只现欢嚣之气,全无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意。
五月沅江水势高涨,正是龙舟竞渡的好时节。那些壮年男子为一展雄姿,也个个都是如生猛之虎,蓄势待发。想在这一场骨子里尚蕴涵有一种和合之意的竞技当中,以自己的方式来驱邪、庆贺。
竞渡之事起源甚早。或有人以为起源于越王勾践当年暗中操练水军而采取的竞赛。或有人以为即如节日来由一样,为纪念屈原而有。自然,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坚持后者观点,认为端午龙舟竞渡,只为屈原,不为别事。
《荆楚岁时记》曰:“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焉,因以成俗”。宋词人黄裳便有词作《减字木兰花·竞渡》,撰写竞渡夺标一事,很是生动。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刘禹锡则在诗里开篇即写“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一语道出竞渡之风的由来。虽当年桨声欢歌已不在,但哀谣振楫之事却得以保存下来,绵延至今。也是一桩好事。如此,他方才有机会得见沅江水上的这一场壮气豪天的盛事。
此诗从“杨桴”一句至最后皆是写赛龙舟一事的欢腾热闹,十分出彩。最喜末了二句“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事事皆有终。热闹过后,人便散尽,一切欢喜繁华皆有头。都将归于寂静,归于寻常。唯有那招屈亭前的流水,经年不改,一如既往地东流而去。
招屈亭,位于湖南溆浦县城南。相传,当年屈原被流放经过溆浦时住在茅坪坳,于是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此刻了一座“屈原故庐”的石碑,并建了招屈亭。也是当年楚汉相争之时,义帝被杀,人们缟素痛哭义帝的地方。
义帝,即楚义帝,名熊心,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秦二世二年,熊心被楚地反秦义军首领,也就是项羽的叔父项梁等人拥立为王,号“楚怀王”。项羽灭秦之后,尊楚怀王为义帝。但也是在这一年四月,项羽野心膨胀,即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并在三年之后派人暗杀了义帝。
楚人闻听义帝被杀的消息之后,集体为义帝缟素痛苦。当时聚集祭奠义帝之处正是在“招屈亭”。唐诗人汪遵即有一首针对此事赞美屈原批判项羽的七言怀古诗,亦题为《招屈亭》: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未曾去过湖南溆浦,也不知招屈亭今日模样。但总想,即便落满时光印痕,只要尚未尘埃积满,偶尔有人路过之时能够知道,它是与屈原有关,也算是有一份卑微之圆满。
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欧阳修《渔家傲》
这首词竟似是一篇小说。
不过二三场景。却有无限情意。
不知是谁家有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端午这日,早早起来打点家事。是有条不紊,清清楚楚地做。窗外是五月妖艳了半边天的石榴花。红艳艳,分外惹眼。又有绿杨丝绦垂在院里。蓊蓊郁郁一排青葱。
她不时地会放缓手里的动作,然后抬眼看上一看。是这样一个清爽明媚的天。这样的光阴似是被她捻在了手里,一寸一寸抚摸过去,变得充满新意。
然后见他写“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便窃以为是她将那粽子用五色丝扎好,盛于镀金的盘内,分送邻里。去时手里还不忘握一把扇。那扇,是绢制的,扇面又有双凤盘旋。女子配绢扇,手托又有角粽金盘,宛若谁家壁上悬着的水墨画里漾出的美人。
正是浴兰时节动。用兰汤洗浴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大戴礼》记:“午日以兰汤沐浴。”这里的兰非兰花,而是指属菊科的佩兰。佩兰香浓,又名鸡骨香、水香。以全草入药,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可煎水沐浴。
到明代的《五色俎》出现这样的记载:“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因佩兰难寻,所以此风俗发展至今,渐渐演变成用菖蒲、艾草煎水沐浴。
所以,这诗里女子这一日得了闲,便也将自己梳扮一番,亦示节日庄重。然后又将蒲酒一一盛好,待之后与家人共饮。是这样端淑贤惠的女子。真真要娶回来好好疼惜的矜贵人儿。
午后有黄鹂鸟叽叽喳喳在树梢欢闹。却是不小心,将她惊扰。之间她睡眼惺忪,翻身而起,缓缓腾挪至窗边。帘开刹那,日光涌入,她竟恍然记不起自己是何时饮至微醺,又是如何伏在他身昏昏睡去。但终归是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将这个端午过了。
也不知这一回,他去了之后,几时才能再回。但也罢了,贪得他一日便是一日。她心里已经是满满当当的欢喜了。回首见他睡梦正酣,她竟忍不住窃窃地倚窗,笑了。
也不知是欧阳修词做得妙,还是我心中勾勒得那人太好。写着写着,心里竟不时涌出少年一般的温柔情意。似是自己便成了那塌上睡去的男人。
如若,我真真爱了她一回。
真是奇妙。
小窗午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他的日子,过得清寂,孤凉。于是,他笔下的端午,与任何人都不一样。多了一份自在和清淡,少了一份情意绵长。但到底,他有一份在生命里穿越生死的孤独。比别人的,更隐约,却是最蚀骨。
五月。黄梅雨落。他在异乡再过端午,依然是茕茕孑立的一个人。“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殊方”即是异乡。虽在异地,但这一处端午日的风物依旧似荆楚之地的习俗。用菖蒲叶来包白米粽。戴艾虎,佩钗符,系五色丝。都是作辟邪去灾之用。
所谓“艾虎”,是一种辟邪之物。古人会在端午这一天用艾草扎成虎的形状,佩戴在身亦辟邪。古人视虎为神兽。《风俗通》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噬食鬼魅……亦辟恶”。“钗凫朱符”也是如此。一些手写手绘的符箓。女子们将钗符插于鬓发间,也是作去灾之用。
古人在端午这一日,除了赛龙舟、吃粽子之外,在门前悬挂艾叶、菖蒲也是必做的事。还有饮酒,亦是有讲究。端午节所饮的酒通常都是菖蒲泡制的菖蒲酒或是雄黄泡制的雄黄酒。
此两种酒也常入诗入文。古代文人多好酒,所以这两种酒也是他们的钟情之物。明代文人瞿祐有诗《菖蒲酒》:
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
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
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
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菖蒲酒是用菖蒲直接泡制而成,性温味辛,亦果真是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菖蒲酒,主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壮阳滋阴;饮百日颜色丰足,气力倍增,耳聪目明,行及奔马,发白变黑,齿落再生,尽夜有光,延年益寿,久饮得与神通。”
雄黄酒亦然。不过雄黄酒的泡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而成。《清嘉录》记:“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二是单独用雄黄泡酒,皆可制成“雄黄酒”。
雄黄是中药药材,可杀虫解毒。又称为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但它本身亦是有毒,所以只有谨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饮用。端午饮雄黄酒也真真是有道理在的。杭州便有一句谚语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古人通常都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毒物。有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之说。也因此,才有了白素贞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的故事。
杨无咎在诗里又说,虽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庆祝,但斯人已逝,且人去已远。如此,万千追慕其实并无意义。倒不如真真就着目下风景用心饮一杯酒。听歌姬吟唱也会好过诵读《离骚》。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这日风光真好。他什么也不再去思虑,淡淡然栖在荷香里眠去。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读他的词,犹似赏他的画。只觉,填词作画的那一日,他只是在远山淡日之下,一壶清酒,但听风吟,心无别事。就是这样的一种净。杨无咎骨子里就是恬淡如水,能让人觉得甚为舒悦的一个人。他写的诗词,作的画,也都是如此。
有的,便只是清静无扰的一种闲趣。
知此意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宋]陈与义《临江仙》
此词是为凭吊屈原而作。
写端午,怎样也是避不开屈原的。他犹似一座图腾。湮灭在汨罗江底,却巍然矗立在历史书页当中。亘古长存。他已然是某一种文人精神的象征。对后世人暗暗作出指引。所以,端午日里,也是理应怀念他。
时光匆匆。岁序无涯。转眼榴花红似火。是,五月来了,端午到了。就是这样的不经意地来,也注定要无可挽回地去。就似当年屈原的那纵身一跃。“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词人吟诵楚辞是假,思忆前人才是真。
只是,一曲唱罢,不过只有满帘清风作伴。也已是历经世事的人,这一年他又流寓异乡。于是,也因时因势回想其年轻时的自己。那时候,也只有一颗壮志报国的赤子心。无奈命运不济,活在乱世。理想,志向,竟似野草,无处萌蘖,只能听天由命。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才可写出这般似是清淡如水却又有深痛隐匿其中的句子来。世事沧桑都已过,他就老在这荒凉时辰里。只剩蜀葵灿烂,笑在墙东。
再看手握的杯中酒,虽深浅似是去年同,但其味,已是不大一样。“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他倒下一杯酒,权当是敬了屈原一杯。只是希望,这杯酒,可以顺水真真流入湘江里,以告慰先贤的在天之灵。
他不知,当年的屈原立在江边纵情跃下的那一刹,心中的孤绝是否与自己当下的心意有几分相同。这首诗作于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也是乱世的夹缝里生存的人。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他正自陈留避难南奔,流寓经襄阳湖南一带。
陈与义的诗总有一种好。用“语意超绝,笔力横空”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诗意疏朗,字句明快,自然浑成。这一首《临江仙》更是如此。
陈与义有一个迷人的别号,曰“简斋”。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人而论诗体时,更是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自成一派。
“简斋”二字的确极是迷人。简斋,简斋,清简之斋。念上几遍,会有一种淡凉之气。仿佛透过这两个字便可见青灯照壁的那年端午,他一身粗布衣衫立在江边,吟诵《楚辞》的模样。有一种苍凉,却是与世无染、心意自知的清绝。
日光遍地,无处告别。
聊一笑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纟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深得我心的一阕词。
潇潇洒洒荡荡然然。
端午节这一天,锣鼓喧嚣,甚是热闹。他却只是懒懒地立在一旁,看窗外欢情一角。也不去嬉闹,也不故作清高。就只是随意地抬眼瞧了一瞧。然后便落笔写了这一遭。
院子里亦是榴花盛放,一片耀眼鲜红。他将帘拉开,随意套了一身粗布衣衫,拿起一把团扇便走去了人群中央。少年少女果真还是年轻气盛。三五成群,讨论节日的崭新衣裳,发间的钗符艾虎。好不热闹。
“钗符”是指端午这日女子插于发间去灾的护符。西晋葛洪所撰《抱朴子》记:“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鬂为钗头符”。“艾虎”如之前所写,即用艾草扎成虎形悬于门上的辟邪之物。
往后几句“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写得尤是轻妙。他说自己已是老人,已不好打扰年轻人的热闹。有年轻人正竭力竞渡,争赛龙舟。亦有人在田间岸边摇旗击鼓,呐喊壮势。而他,只是立在一旁应景似的凑个热闹。
到下阕,词人笔锋一转,思忆屈原。有人说屈原死后贪食角黍(粽子),还道有蛟龙偷食。此刻在刘克庄看来,实在儿戏。传言初见于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文中记载如下: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
粽,故时称为“角黍”、“筒粽”。食粽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饮食风俗。已是历史悠久。一如《续齐谐记》所载,粽起先是由竹筒盛煮而成,因此会被称为“筒粽”。后渐用箸叶裹米烹煮。
西晋时《岳阳风土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开始出现杂粽。即在粽米当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做馅儿。唐时,粽的包裹形状开始出现锥形、菱形。宋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叶已从菰叶更为笋叶、箸叶。“粽文化”也实在是一件说来话长的事。
回到刘克庄的词。他写屈原与粽,也是有着自己仕途失意的前因,所以,提及关于屈原与粽的那荒唐传言,词意当中尚且还隐藏着一点怨怒。但他生性潇洒,那怒,即便是有,也是蜻蜓点水,淡淡浅浅,玩笑一般的过去了。万般喜怒,不过“聊一笑,吊千古”。
整阕词的词境,慵懒之中有一种洒然旷达。
戏谑之余,又是丰神迥绝。
为当时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起先,很不喜欢这一首词。因它极是拗口,又极是蹉跎。且词中意象破碎,晦涩堆垛。全无纳兰词那一种清新流丽之美,亦无东坡词的洒然通达。处处都觉不适。
但后来,却因那一句妙丽的“往事少年依约”和“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便将它反复吟诵再三。终决定将它拿来一写。
吴文英是南宋人,一生作词颇多。数量上,唯有辛弃疾可与之相比。却因词意破碎,自古即备受争议,褒贬不一。南宋词人张炎便更是如此形容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初初读到此词时,正有此感触。只是,若果真用力揣摩。又不无妙处。
这阕词是怀人之作。因所恋慕女子不在身边,于是异地过端午,心中便不禁生发情思。思念家中女子。往年的这个时候,她大约已经推帐揽衣而起,且亦已打扮停当。“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美妙动人。
他还隐约记得那些年与她花下对酌,看她执扇起舞。彼时,二人心里都是温柔似水。除了风花雪月,也就再无他事了。是这样的与世无争的两相伴。
还有那一回。他在她的石榴裙上书写作画,当时榴花正艳,一切都有无与伦比之美。只是时光蹉跎,今时不比往日,他孤自在异乡。所能做的,也就只是想念、回望。“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烟云尚会渐老,又奈何光阴沧桑。
此处,词人引用了王献之的典故。《宋书·羊欣传》记:“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
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俱佳。广泛阅读经籍,书法方面尤其擅长隶书。初任乌程县令时,羊欣只有十二岁。实在是少年天才之人。所以,当时任昱兴太守的王献之对他很是赏识。
某年夏日,王献之来到乌程县官署看望羊欣。彼时,少年羊欣着一身新绢裙午睡,献之在他的裙子上题了几幅字就离去了。羊欣原本善于书法,自那以后,他的书法便迅速长进。此事不禁被人知晓,传为美谈。
有人在唱江南古曲,沉郁之调。惹得他愈发哀伤。于是感叹,“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端午本就是纪念屈原因循而生,“楚江沉魄”指的即是投楚江而死的屈原。他说,不要唱了,这些歌声也是不能招回屈原之魂魄的。
再转笔至眼下风物。这五月时令,熏风燕乳,暗雨梅黄。他想,这个时间,她大概也已经兰汤沐浴完毕了。或许,她一如他,已在对影自斟,挂念远人。“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说到底,他诉诸笔端的所有的情意。
也真真就不过是那三个字:
为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