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月锦绣,锁清秋
12705600000010

第10章 七夕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风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为牛庆生,吃巧果等。

源起: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星宿的崇拜。后衍生出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被立为节日,大约起源于汉代。

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

看碧霄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林杰《乞巧》

牛郎织女的故事已流传久远。是应了纳兰容若那一句“天上人间情一诺”的不消不毁、不死不灭的爱。

牛郎质朴,面憨心善,是凡尘里尘埃一般寻常的男子。却正是这一般沉实清朴之人,受到了下凡仙女的眷顾,得一段万世良缘。南朝时任昉在《述异记》里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如下记载: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只是,历经千万世的流传之后,牛郎与织女的相遇相知相爱,欲相守却相离的情事,已远远不止如此简单。在后世文人的编排杜撰之下,日渐有了更丰盛的含蕴。也愈是跌宕,愈是荡气回肠。

话说牛郎命苦,父母早逝,受尽兄嫂的欺凌。生活举步维艰,只能日夜与兄嫂弃之不理的老牛相伴。却不料老牛通灵,这日竟开口说了人话。无人知老牛前世是金牛星君。

也是听了老牛的点化,牛郎方才去往碧波池边,偷了织女沐浴的衣物,方才有了与织女的邂逅。一切方才有了开始。酿造了一段后人皆知的仙凡良缘。织女与凡人牛郎相爱生子男耕女织的事最终触怒王母。王母金钗一划,二人便分隔在银河两端。生生别离。唯有每年七夕才能,经年一聚。

后人怜惜,也因人人心中有爱念,于是时年一久,也就成了男女欢聚的由头。本是寻常日子,却也慢慢有了深意,成了情人之节。

林杰这首《乞巧》写的似小家碧玉。有一种清朴又玲珑的气质。读来朗朗上口,可亲可触,浅显易懂。首二句写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后两句写女子七夕穿针乞巧。最是诚挚。南朝梁诗人刘遵便有题为《七夕穿针》的诗作,将女子七夕对月穿针一事写得细致入微。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此诗来回读上几遍,犹似真见当年美人举袖弄双针的画面。欢意无限。成语“情不自禁”亦是来源于此诗。与刘遵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柳恽也有同名诗作《七夕穿针》: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白乐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柳恽这一首诗虽题为《七夕穿针》,却写的是闺怨,意蕴较之刘遵的诗要丰富,要幽柔,要深婉,要雅丽。女子因丈夫在外从军而独守空闺,内心是难以言尽的忧思。面对衣装的不整,也是心猿意马,无意料理。心思早已随夫流离在千里之外。

眼下却又到了七夕。小女子们欢喜地聚在一起对月穿针,她竟只能寥落一人,裁衣寄远,人月两忘。夜色弥深之时,她心中更是深海横绝。站在此端,渡不去彼岸。也不知远去的丈夫是否安康。本是眼波媚丽的妙人,如今却是青黛不梳,紧蹙凝愁。只顾沧桑,不管流年。

关于“乞巧”一事。它大约开始于汉宫,南朝梁时流入民间。织女织云锦,作天衣,其穿针织布的功夫可谓登峰造极,于是亦是旧时人们心中的女子典范。所以,七夕这夜,女子会在庭院里陈瓜果、焚椒香,手捻丝线,对月穿针,争先向织女求取巧艺。谁先穿过针便是“得巧”。

另外,七夕还有“丢针卜巧”的习俗。即,中午时候在太阳下放一盆水暴晒,待空气里的尘埃在水面结成一层薄膜,再将针轻放入水的薄膜上,此时观水下针影,若能成云团、花朵、鸟兽之形,即为“得巧”。

除此之外,还有七夕窃听哭声之说和七夕夜里若见供品之上有蜘蛛结网便是“得巧”的说法。

女子“乞巧”,男人则要在七夕夜里“乞智”。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辰,魁星爷就是魁斗星。二十八宿中的奎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有“魁首”之说。魁星主文事,掌控考运。因此,七夕这日,男子便会供拜魁星“乞智”以求取功名。

如此看来,七夕这日民俗甚丰,但无论是乞巧、乞智,还是乞子、乞富、乞寿,抑或是别的什么,都不过只是映照出了人们心头那一点温暖美好的愿望。

笑牵牛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唐]李商隐《马嵬》

他忽化身唐玄宗。

七夕夜里挑弄诗中乾坤。

杨玉环与唐玄宗那一段缱绻难休的情事是深深切切地跌宕,是至为竭力地荡气回肠。白居易为之所作的《长恨歌》更是惊动了千万世人。如此一来,这一段事便在文人心中愈发风流。

但李商隐作此《马嵬》诗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商隐此诗的主旨是讽刺,矛头直指唐玄宗。正是他与她的昔时之欢,才成就了今日他与她的生死隔绝。昔日废业专事欢情终成今时千古之恨。

首句“海外徒闻更九州”是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外有仙山”之意。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曾命方士寻觅她的芳魂归处。方士寻觅之后来报,九州之外更有大九州,杨贵妃的芳魂便是居住在海中仙山之上。

更有传闻说,唐玄宗果真于仙山之上找到了杨贵妃,且杨贵妃还赠以钿合金钗作为信物,以续来生之约。但此时,唐玄宗不安,“徒闻”二字则述尽内心惆怅。

是。此生缘业已尽,安史之乱又尚未平定,来生之约何其渺渺。实在是憾恨不可预知。他以事中人的角度来叙说唐玄宗心中零落之慨然。亦隐隐有一种自嘲与自怜。

彼时,唐玄宗正在离京入蜀的逃难途中,夜间时时听闻禁卫军击打刁斗。而京城的宫中却冷清寥落,也已无需鸡人报晓。颔、颈二联采用今昔比照的写法,面似将唐玄宗内心的离难之苦表达到位,实则暗藏讽喻之意。

颔联二句中“虎旅”对“鸡人”,“宵柝”对“晓筹”。“虎旅”指唐玄宗入蜀随行的禁军。“宵柝”指夜间报时所用的刁斗。“鸡人”则是指宫中专管更漏之人,即报时之人。因宫中不可蓄鸡,于是,设有专人报时。

颈联二句写,今时马嵬坡前六军驻马不前,禁军哗变,迫他赐死杨贵妃,他却再不能如力壮之时那般事事挡于前,为她遮风避雨力挽狂澜。此时,竟只能顺应了天下,牺牲掉她。想当年,他们还曾嘲笑七夕夜里牛郎织女的经年一会,不如他与她这般朝朝暮暮。

彼时,也真是单纯的一对真心人。眼中全无旁物。只觉得这天地之间,只有手牵心念的这人。不料今时,人已去,心已凉。

是在位有四纪的真命天子,又是如何。到底也不过只是沦落至此孤寥无爱的地步。连心爱的女子也保不住。真是不如那卢家男人,他尚有莫愁相伴朝夕。

李商隐这一首《马嵬》的最后一句最是有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是真真戳到唐玄宗软肋的话。失爱竟因爱深。爱到至死方休,也真是一语成谶。

诗里写“不及卢家有莫愁”一句,背后又是一则凄美情事。相传,六朝齐梁时期,有女名曰莫愁,歌艺舞技卓绝。莫愁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却在十五岁那年,父亲上山采药之时坠崖而逝。因家中贫苦,无力葬父,于是卖身葬父。

正此时她与当地卢姓男子相遇。卢对她恩重,她便自然地随他而去。却也幸运,嫁与卢员外后,他对她百般疼惜,夫妻二人感情甚笃。却不想,一日在湖边浣衣时被微服出巡的皇帝看中。为得到莫愁女,皇帝便将其夫卢征召戌边。

更不料,丈夫一别音讯杳无,有去无回。莫愁起初不知内情,依然在家候盼丈夫归来。直到皇帝派人召纳莫愁女入宫,她方才了悟真相。为守爱之贞洁,莫愁女抵死不从,最终投湖自尽。后人为纪念莫愁女,便将此湖命名为“莫愁湖”,并塑碑纪念。

有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曰: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