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奇观
12677700000030

第30章 洞穴与岛屿(3)

台湾岛的地理环境

台湾岛海岸较平直,岸线长1139千米,东部从三貂角大批旭海是断层的海岸,雪山山脉的北端、中央山脉的北端以及南端和台东山脉都在岸边屹立,非常峻峭;海底倾斜,离海岸约数公里,水深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除北有较大的宜兰平原外之,在花莲、台东等地也有小块冲积平原。北部从三貂角到淡水河口是峡湾海岸,西部从淡水河口到枋寮是沙质海岸,南部从枋寮到旭海属于珊瑚礁海岸。

整个台湾岛共有河流151条,中央山脉是分水岭,分别往东和两个方向流入海洋,多数流程较短、落差很大,多险滩瀑布。中部的浊水溪最长,它动合欢山发源,向西流进大海,长186千米,流域面积可达3155平方千米。河长大于100千米的还有曾文溪、淡水河、高屏溪、大肚溪等,也都像西流入大海。天然的湖泊较少,日月潭是最有名的。

由于地跨北回归线南北,因此台湾岛终年都受黑潮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湿润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且多风,年均气温21~25℃之间,7月平均气温约28℃,1月14~20℃;山地气温随海拔递减,3000米以上的山地,冬季多积雪。东、中部年平均降水量都超过2000毫米,东北部火烧寮超过6300毫米;西部沿海一带的降水量较少,约1500毫米。

台湾岛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因此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以花莲及附近海底最多。东岸是不正规半日潮,大潮差为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的是正规的半日潮,中部潮差最大达4.2米,两端是2.6米;北港溪口南部多是不正规半日潮,潮差是1~2米。冈山至枋寮段是不正规全日潮,潮差约0.6米,较小。

台湾岛附近岛屿较多,西南有澎湖列岛,东北有钓鱼列岛,周围还有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岛、和平岛、彭佳屿、兰屿、七星岩、琉球屿等,本岛在内一共86座。

著名的自然资源

在台湾岛,丘陵、台地以及山麓地带多分布有红壤,800米以上的地区依次分布着黄壤、黄棕壤、灰棕壤和灰壤,3000米以上多是石质土。因为降水多,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强烈,土质粘重,盐基基本淋失了,所以肥力不高。

台湾岛上天然植物,从海岸地带的红树林到高山寒温带性的森林,样样都有。南部海拔低于500米的地区,热带雨林与季风雨林都有,北部主要的是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种属很多,现存的高等植物有180多科、超过4000种,其中,有重要森林植物800多种,尤以铁杉、冷杉、台湾云杉、峦大杉、台湾杉、红桧、台湾扁柏和肖楠等是最著名的。

台湾岛的动物,原本水鹿分布是最广的,其次是梅花鹿麂等,在3500米以下山林地区栖息,但因为近三四百年,捕猎过度,低山原野几乎没有了,只在1500~2500米山间有少量分布。此外,蝶类、蛇类本来分布也很广,因为今年的大量捕捉也大量减少了。1971年,台湾野生动物禁猎,还设了很多野生动物保护区,像出云山(帝雉、蓝腹雕)、八通关(水鹿、山羊)、拉拉山(台湾熊)、大甲(鹭鸶)等,但是,成效不是很显著。

台湾岛四面临海,所以水产资源很丰富,海洋渔业也较发达,水库的淡水鱼繁殖也发展很快。

矿产较重要的有煤、原油、天然气、金、铜、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和海盐等,其他能源和金属矿物都不算富集。煤多产于基隆至新竹一带;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苗栗丘陵区,产量也很少;天然气已知储量仅约275亿立方米;地热已探勘的有大屯火山区和宜兰等地区还有待开发;金属矿物中,以瑞芳矿区的金瓜石金铜银矿是最著名的,虽然储量不大;大屯火山区的铝矾土也正在勘探中,而且那里的天然硫产量也较多,金瓜石矿区也有较重要的硫化铁矿,但是,储量都不算大;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多在东部山地蕴藏丰富;新竹、嘉义和高雄等地的石灰岩也很是很重要的。

延伸阅读——台湾妈祖庙

妈祖,不仅在大陆有很高的神威,在台湾也很受人们的崇敬。台胞百分之七十五的人都信仰妈祖,达1500多万。台胞膜拜的众多神中,妈祖的信徒是第一位的,天后宫有800多座,居世界之首。这些天后宫遍布台湾的各地,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

台湾最早妈祖庙在澎湖马公镇提标馆,它还是台湾最古老的,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创建。澎湖天后宫原名就是妈祖宫,传说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荷兰提督韦麻郎带兵入侵马公,以与澎湖通商为借口占领了澎湖岛。当时,福建金门守将沈有容向妈祖祈求,带兵率舰斥退了荷兰提督。后来,人们就在妈祖宫立了纪念碑,名是“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此碑保存到现在,是前人打退荷兰侵略者的物证。

台湾岛最早的妈祖宫在彰化县的鹿港天后宫,也叫做“兴化妈祖宫”,是由兴化籍的移民在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捐资建成的。妈祖也叫开基妈”。正殿供奉的妈祖神像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从湄洲祖庙请的。农历的3月23日,大甲等80多座妈祖庙的信徒都会到这里进香,抬妈祖神像回“娘家”。因此,该庙的香火很鼎盛,“北有关渡妈,南有鹿港妈”就是说的它。

全台湾规模最宏伟的妈祖庙硬是云林县北港的朝天宫,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创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因为该宫的妈祖神像是从湄洲祖庙朝天阁请去的,故命名为“朝天宫”。宫中香火之盛,冠于全台。

台北最有名的妈祖庙是台北关渡宫,它是清代建的。《台湾通志稿》记载明末台湾汉人散居地与沿海一带已经建了很多妈祖庙,台湾的妈祖庙都是大陆福建人(移民、商人、船户、官员)等建立的,他们也将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带到了台湾各地。

马来群岛

马来群岛被叫做东南亚岛屿区或南洋群岛,是世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在亚洲东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域上,是由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菲律宾群岛等两万多个岛屿组成的,沿赤道延伸了6100千米,南北的最大宽度是3500千米,总面积约为243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五分之一。

这些岛屿属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印度尼西亚13600多个岛屿,菲律宾约7100个岛屿是主要的。

马来群岛的主要构造

按照板块学说,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之间的会合处不稳定。马来群岛就在许多板块的会合之处,西北部是华南—东南亚板块(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西南部是印度洋板块;东南部是澳大利亚板块;东部是太平洋板块;东北部是菲律宾海洋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往西运动,菲律宾海洋的地壳就会沿着琉球海沟。菲律宾海沟消亡;印度洋板块往北运动,华南—东南亚板块会相对菲律宾板块、印度洋板块往南运动。

从构造单元上看,马来群岛可分两部分,一是稳定性区域,是指加里曼丹岛西南部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这儿和中南半岛只是隔着巽他大陆架,地壳比较稳定,无火山,地震也很少;另一部分属于不稳定区域,有高峻的山岭,有深陷的海沟,地壳非常不稳定,火山地震很多。马来群岛就与太平洋与喜马拉雅造山带、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处相邻。

马来群岛的地形结构很有特征,岛弧和海沟共生。整个群岛面向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部分都是岛弧,例如印班达弧度、尼西亚弧和菲律宾弧,外临着深海沟,例如爪哇海沟、班达海沟以及菲律宾海沟。在地形上若说中南半岛是古老且久经侵蚀的地貌,那么,马来群岛就是由新期地壳变动形成的、破碎的高峻的地貌。

从海洋地形来看,马来群岛将东南亚海域分成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海,有属于太平洋的爪哇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马鲁古海和佛罗勒斯海等;属于印度洋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等。我国南海南部、暹罗湾、马六甲海峡和爪哇海的海域深度通常都不足100米,称作巽他大陆架。海底有古河道、砾石、砂子以及砂质壤土等沉积物,说明这里曾经是属于大陆的。巽他大陆架之外,其他地方多是深海盆地或海沟,一般都超过4000米。

马来群岛的气候类型

马来群岛的气候类型有两种,其中印度尼西亚群岛主要是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是典型的赤道气候。但是,由于受到位置(分居南北半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气候却有些差异;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气候介于亚、澳两大陆气候之间,也兼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色,这也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气候与非洲和南美大陆赤道多雨气候的差异之处。

菲律宾群岛属于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都炎热湿润,一年分两季,随季风方向的改变,雨量季节分配以及空间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强大台风频繁出现,也是菲律宾群岛气候的特征。

由于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马来群岛的水系都短小急湍,河流的地面蚀低率很大,自然植被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土壤是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相适应的热带土壤类型。除菲律宾北部外,各岛都在赤道10?之内,平均气温达21℃,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都越过2000毫米。

马来群岛的著名景点

京那巴鲁山:又称神山、中国寡妇山,在马来西亚沙巴的京那巴鲁国家公园(也叫神山公园),它是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婆罗洲以及沙巴州的最高峰,海拔达4095米,还正以0.5厘米/年的速度长高。相传,古时候两位在广州外海打渔的兄弟,遇到台风,漂流到沙巴,就在那里落户生根,娶了土著女子为妻,还生了孩子。但兄弟俩都很怀念故乡,就决定由哥哥先回故乡探亲,然后再带一家回到中国。可是,哥哥此后却一去不回,大嫂就每天都站在山上,翘首盼望着南中国海,她多年都风雨不改,一直到老死。后来,人们为纪念这段伟大的爱情,就把此山叫做了“中国寡妇山”。

热浪岛:热浪岛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海岸外45千米处,离西马不远。马来西亚政府将它列为了海洋公园保护区,禁止人们在23海里水域内捕鱼,也禁止热门取走海底的珊瑚贝类等生物,但是,却鼓励潜水以及海底摄影,还可以游泳、追风逐浪或在热带雨林中探秘。热浪岛拥有蔚蓝恬静的海水,在每年的4月~10月期间,海水甚至可用绿色翡翠来形容。这里的海底生长着500多种色彩缤纷绮丽的珊瑚礁,超过1000种双壳类生物,以及3000多种鱼类品种,吸引着无数潜水爱好者前来参观。

延伸阅读——马来人

马来人是居住在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国家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多是新马来人后裔,经济、文化、社会都较发达。随历史发展,马来人之间也出现了差异。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自称为马来由人)多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以及沙捞越地区,还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以及阿拉伯人血统。他们都用马来语,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方言有多种。原是信仰印度教、佛教和万物有灵的,15世纪末,大多改信了伊斯兰教,还有部分人信基督教、天主教。家庭组织方面,除了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占优势之外,一般都是双系制。以农业为主,以种植水稻、椰子、咖啡、橡胶、金鸡纳树和油棕等为主,此外渔业、航海业也都很发达。

广义上,马来人是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国的所有民族,属于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语言是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语言。一般,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是5000年前,从亚洲南下迁到中南半岛,并经过马来半岛,向东扩散至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菲律宾群岛,向西扩散至马达加斯加岛的人。迁徙持续了几千年,按迁徙时间先后,可分为两种:原始马来人(有古马来人)与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的迁徙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1000年之间,新马来人的迁徙时间在公元前2年到公元16世纪之间。各地的马来人在分布地区,都留下了众多的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混合,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众多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像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和马达加斯加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