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奇观
12677700000029

第29章 洞穴与岛屿(2)

爱斯基摩人是从从亚洲,经2次大迁徙,最后到达北极地区的,目前,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气候非常恶劣,环境异常严酷,他们多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生活,能生存繁衍到现在,也是一大奇迹了。在生活中,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它们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奔忙,冬天,在漂移不定的浮冰上,只靠一叶轻舟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搏斗,甚至能用一根梭标去跟陆地上最为凶猛的动物——北极熊较量。万一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庄,乃至一个部落都将被饿死。在世界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和勇敢的民族。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爱斯基摩人虽生活得较自在,无外人打扰,但是,发展也是极其缓慢的,无货币,无商品,无文字,甚至连金属都有没见过,是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种真正的自然经济,和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相似。到16世纪,是西方持枪狩猎者才发现了他们。之后,毛皮商人、捕鲸者以及传教士们纷纷而至,本冷清的北极变得热闹了,“爱斯基摩”这个名字也在世界各地的报刊开始频频地出现。

新几内亚岛

新几内亚岛是仅次于格陵兰岛的太平洋第一大岛屿,还是世界的第二大岛。它又叫伊里安岛,在西太平洋的赤道南边,在西侧,它和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相毗邻,在南面,,与珊瑚海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隔阿拉弗拉海相望。

新几内亚岛概况

全岛略为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2400千米 ,中部最宽的地方可达640千米,面积约是78.5万平方千米,包括沿海属岛在内一共81.8万平方千米。新几内亚岛中部群山盘结,从西北伸往东南,成了连绵的中央山脉,多数山地和高原海拔都超过4000米,在世界的岛屿中,它是海拔最高的岛。西部高耸的山脉总称雪山山脉,最高峰是查亚峰,海拔达5030米,它是大洋洲的最高点。东段是马勒山脉,山势自西向东渐渐降低,之后又向东南延伸,巴布亚半岛的欧文·斯坦利岭就形成了。这些东西走向的高山峻岭上,处处是悬崖峭壁,道路非常崎岖,所以它成了全岛南北交通的大障碍。

中部山区还有许多较大的河流,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有北部的曼伯拉莫河、拉穆河、塞皮克河和马克姆河,南部的迪古尔河、弗莱河。河流的上游坡势很陡,水流湍急,携带着大量的泥沙,中、下游两岸因此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

岛上的自然气候

由于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和12°S之间,属于赤道多雨气候,因此低地全年气温都很高,温差很小,例如东北部莱城2月均温是27.5℃,7月均温则24.8℃,差不到3℃。气温却会随着海拔的增高,不断降低,例如海拔30米的莫尔兹比港,1月均温是28.4℃,8月均温是25.4℃,年均温是27.1℃。高地就比较凉快,海拔2000米处月均温在20℃以下,4000米高处一年中有几个月的均温会在0℃以下,4400米的地方就是雪线了。

新几内亚岛大部分地区降水都很丰沛,年均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11月到翌年的4盛行西北季风,基本各地都降雨,北部尤其较多,年降水量超过4000毫米,例如莱城的年降水量是4538毫米,向风山坡的年降水量则超过6000毫米。5月~10月盛行东南季风,南部普遍降雨,但是,情况较复杂,因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雨量与雨季有着很多局部的变化,例如莫尔兹比港的年降水量是950毫米,6约~10月东南季风盛行之时,是干燥季节,各月的降水量都不到40毫米;12月到翌年3月,是明显的雨季。在这两种季风都不占优势的季节更替之时,有几周是天气无风静,空气中饱含有水汽,天气又闷又热,阵雨非常多。而且,新几内亚岛还在飓风带内,1月到4月见常受到飓风的袭击。

岛上的著名山脉

在新几内亚岛上,连绵的山脉从西北到东南贯穿,山峰高度均在4000千米以上,巴布亚的查亚峰的海拔可达到5030千米,山顶有冰雪覆盖。岛上的山脉几乎都有很多死火山及狭长而肥沃的盆地,海拔多超过1490千米。

山脉的北部是一条深沟,曼伯拉莫、塞皮克、拉穆以及马克姆等河的河谷都在这里。

新几内亚中北沿海平原的边缘有一系列断层山岗,海拔在3505千米之下。最西北的地方是孟贝莱半岛(多为低地)和多贝莱半岛(多为山地的)。

中部山脉南部的弗莱-迪古尔陆棚是广袤的沼泽平原,上面河网密布,有毕安、迪古尔、普劳、马皮、洛伦兹等河流。

东南部是欧文·史坦利岭,绵延达320千米,可以看做一个宽广半岛,将北方的索罗门海和南方的珊瑚海分隔开了。

新几内亚的珍稀动植物

新几内亚岛的动植物较丰富,亚、澳两大陆的动物种类都有,还有种类繁多的植物。而且以鸟类众多而闻名于世,是鸟类的乐园。

鸟类:科学家在新几内亚岛发现了一种新的鸟类——红脸肉垂密雀,此外还了发现两种几乎具有神话般地位的鸟类——金额园丁鸟和贝尔普施六丝极乐鸟。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单一种类,早已经消失了,在新几内亚岛却发现了它们。不仅这两种,巨冠鸽和巨型食火鸡(不会飞的大鸟)这里也有。新几内亚还生活有200多种鸟类,其中有13种极乐鸟。

哺乳动物:新几内亚目前记录的哺乳动物有40种,其中包括6种在新几内亚其它地方也十分罕见的树袋鼠。此外,科学家们在这里还发现了披凤树袋鼠,它对印度尼西亚来说全新的物种。还有一种人们几乎不知道的长吻针鼹,也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它是一种单孔目动物(远古蛋生哺乳动物)的家庭成员。和在这里发现的所有哺乳动物相同,长吻针鼹见了人也不害怕,还允许人将它们捧到手中,这说它们此前是很少跟人接触的。

植物:新几内亚岛总面积达100万公顷的原始热带森林中,至少包含有550个植物种类,其中有许多种类是此前一直不为人所知的,还包括5个新的棕榈树种。截至目前,最令人兴奋的发现之一是一种种类未得到确认的杜鹃花,它的白色花朵散发着芳香,花朵的直径达到6英寸,能和当前记录的最大的杜鹃花相比美。

蝴蝶:昆虫学家目前已在新几内亚岛发现了150多中蝴蝶,包括4个全新物种以及数个新亚种,新亚种的一些蝴蝶和英国常见的菜粉蝶有某种关系。其它蝴蝶种类中还有珍贵的鸟翼蝶,地球上的蝴蝶中它是最大的,翅膀完全展开后,能有7英寸。

蛙类:在新几内亚岛已确认的青蛙种类已达60多种,包括20种此前科学家从没有记录过的种类,一个种类仅有14毫米大小。

延伸阅读——新几内亚岛的怪鸟之迷

据说,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不久,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新几内亚岛的热带雨林,并与土著人接触。有个在新几内亚岛北部莫罗贝住的传教土曾经调查过当地人作传说的怪鸟之谜。

据说,那只“怪鸟”是个巨大而奇怪的生物。有人认为是大型猛禽类的狐蝠属,但有人反对,认为怪鸟是翼龙,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人卡尔·鲍博士和加拿大威廉·吉本斯博士等访问新几内亚岛,综合众多目击者的话,他们绘出怪鸟可能的模样:翼像蝙蝠,全身皮肤似皮革一般,嘴又细又长,牙齿像鳄鱼的一样,手足上有如剃头刀那样快的钩爪,头后面有像鸡冠一样的突起物,尾吧比身体长,尾端是菱型的,体色为绿、灰、褐、暗红;飞行速度比普通鸟要快,但比飞机慢;爱吃死尸;白天伏,夜晚出来活动。

一些研究者在调查原住民族目击者的时侯,发现他们陈列着各种的翼龙的图画,里面有“长尾巴”的,因此可以推测怪鸟就是翼龙。据化石资料显示,翼龙的翼展长是1~2米,而怪鸟的翼展长大约是0.9~1.2米的范围,在大小上大体是一致的。不过,也有翼展开达3米这样大型的怪鸟目击事例。据说,这里多次目击到的怪鸟比一般的怪鸟要大数倍的。1995年,库马隆村原住居民就曾经看到了从山上,沿着密林峡谷往大海飞的怪鸟,翼展长度约为6米。地人传说怪鸟经常会在原住民的葬礼仪式之后现身,然后,把墓中的尸体挖出来,或吃掉或带走。

迄今为止,怪鸟究竟为何物,一直还没有定论,不过相信通过科学家的观察发现,很快就会找到答案的。

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属于大陆岛屿,位于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东濒太平洋,在东北,和日本琉球群岛相邻,在南面,和菲律宾隔巴士海峡相望。岛很狭长,从最北的富贵角到最南的鹅銮鼻,长一共约394公里;最宽的地方在北回归线的附近,约144千米。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占了全省面积的99%,是台湾省的主岛,列世界大岛的第38位。

台湾岛上多山,山地、丘陵占了全岛的2/3。山脉从东向西分别是台东、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条平行山脉,是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中央山脉是主分水岭。最高峰是玉山,海拔达3997米,是我国东南部最高峰。周围丘陵多围绕这5大山脉的山麓:北边的基隆和竹南丘陵,中间的丰原、嘉义丘陵,南边的恒春丘陵,海拔约600米。北部还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低于1000米,是重要屏障。

台湾岛的成因

关于台湾岛的形成,目前在地质学界还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台湾是东亚岛弧中的一环,其形成恶化东亚岛弧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东亚岛弧是指东亚大陆架和太平洋西部海沟间的岛弧,有干岛群岛、琉球群岛、日本群岛、台湾和附近的一些小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等等。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是其形成的标志。东亚褶皱山系之所以会出现因为地壳运动中,东亚大陆架受大陆的强大挤压力,还受到的巨大、坚硬的太平洋版块的阻抗,这样,它前沿就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东亚褶皱山系。当它露出水面时就形成了东亚岛弧。

就台湾岛来说,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褶皱和隆降,奠定了台湾的地质基础。这大约发生在地质年代的中生代的三迭纪,距今约2亿年。此后的时间里,这里又被海水淹没,到新生代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距今约4000万年),喜马拉雅运动(地球上最近一次造山运动)使台湾和它附近小岛因为造山运动,多次地壳运动在这里发生,大部分地区因为受到挤压而上升。大约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中新世(距今1000~2000万年),这里又一次被海水淹没,唯有高耸的中央山脉露在外面,后来,山脉的两侧集起了大量的沉积物。

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上新世(距今200~300万年),造山运动又一次剧烈发生,中央山脉再次挤压上升,两侧褶皱成山,露出海面形成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台湾现代的地形就这样形成了。因越接近太平洋,受的阻抗就越大,褶皱的山势也就越高耸,所以,台湾地势比内陆福建等地高峻;而且台湾岛本身东边也比西边陡峭。

另一种说法是,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前,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在新生代的第四纪以前,台湾跟大陆是分开的,第四纪之后曾经有过合在一起的时候。因第四纪更新世的前期,地壳上升、地球气候变冷,沿海陆地面积扩大,台湾海峡的海水几乎退干为陆地,于是,台湾跟大陆连成一片的局面就形成了。到了更新世后期,气候转暖,海水又上升,台湾海峡又再次出现了,与大陆分开。这之后又再次相连、相隔,多次反复。相隔和相连的时间都不很短。那里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是在两地相连之时,从大陆进入台湾的;甚至连人类的史前文化,也是在那时由一部分人由大陆带到台湾的。

这三种说法也是各有道理,但是究竟哪种说法更科学,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