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e分别是“前瞻”(envision)“实施”(execute)“激励”(energize)和“果断”(edge)的英文首字,E是“道德”(Ethics)的英文首字。这一标准要求员工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要有远见和创新精神;激励自己和领导团队达成目标;迅速行动,以结果为导向;在复杂情境中勇于决策,敢于冒险;在商业活动中坚守道德,包括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和操守完美、诚信。
摩托罗拉人力资源部门为员工提供“领导人才标准评估服务”,具体包括180度或360度的评估、评估报告分析、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后续辅导等部分。这样可以使员工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在组织中的位置,系统地制订自己长期职业规划,开发个人发展计划,与此同时也为组织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有利于组织有效地选拔人才,进行更为有效和有重点的人员接替规划,从而建立领导人储备机制。
摩托罗拉的领导人才课程包括业务开发学院项目(BDI)、公司强化管理培训项目高级班(CAMP-A)、基础班(CAMP-E)和领导效力强化培训项目(LEAD),这些项目以提升绩效为核心提供多种培训课程、领导人才评估的工具和咨询服务。这些领导型人才为摩托罗拉的全球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司该怎样培养自己未来的领导者?
首先,发掘那些具备成为领导者潜质的人,通过发展机会和培训给予他们关注。
其次,提升培养对象的发展定位,使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再次,对那些可以领导组织走向未来的高级领导者的特征做一个界定,即建立领导力模型。
最后,弥补培养对象的薄弱环节,最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最大化地发挥优势。
培养领导型人才的核心点就是把每个员工都培养成具备领导素质的准领导者。这样才能保证在凶猛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有人站出来,领导企业继续前进。
154. 构建有层次的人才团队
企业不注重人才梯队建设,这将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如果企业在用人时,没有长远观点,压根不考虑人才建设,那就会陷入“临事”用人的境地。临事用人,对企业来说,有很多隐患,如因为急招而不注重人才质量;人才资源储备不足,因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致使延误发展良机;空降兵的忠诚度不高等。临事用人不慎,将使企业陷入陷阱。
某公司核心业务部门经理辞职,使得公司领导层一下子陷入了慌乱状态——因为公司平时就疏于对人才的培养,所以公司内部根本没有合适的人选。更为要命的是,当时正好有一大堆任务急需这个部门经理来谈判、处理。
所以在紧急情况下,只好匆忙外聘。他们面试了一个表面上看上去很不错的人,并决定录用。但是,此人的性格和工作阅历根本不适合这个职位。上任后不久,不仅搞砸了一笔大生意,还让公司的士气大大下降,给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
总经理不能短视,在工作过程中,要长期地坚持培养人才,要不断挖掘人才、重视人才,只有加强人才的梯队建设,才能保持企业人才的活力,避免企业陷入“临事”用人的尴尬境地。
明基BenQ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榜样。
明基BenQ是一个拥有卓越研发能力的国际品牌,在计算机、消费电子及通信等3C产品领域均居领导地位。在管理学界,明基BenQ的企业文化一直被高度赞扬。作为集团内从事软件行业的子公司,明基逐鹿在集团母文化的框架上,也形成了具有专业精神的子文化。
明基BenQ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关键。为了保持持续领先的竞争优势,明基逐鹿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储备工作,专门在内部设立了取意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青山计划”。“青山计划”意在为公司储备骨干人才、管理人才,构建有层次的人才团队,使公司更有序、高效和健康地发展。
为确保“青山计划”的实施,公司制定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机制。这里的“多”指的是人与事的最佳结合;而这里的“快”指的是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快。为能给人才发展提供广阔天地,明基BenQ开辟了管理职和专业职“双元晋升”的发展路径,为企业“多出人才”打造坚实基础。“双元晋升”的执行以组织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功能经理—高级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是管理职的晋升路径。这一过程塑造了一种从“职业经理人”到“专业经理人”再到“事业经理人”的管理风格。专业职的晋升过程就是实现员工从“老实聪明人”到“双元人才”再到“快乐管理大师”的转变,明基人才的标准是“老实的聪明人”。因为对企业而言,忠诚度高、素质高的人才是千金难求的千里马,但如果要两者只能选一个,明基更青睐于前者,因为专业技能是可以后天加以培养的。
正是因为持续地推进这种计划,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才的活力和连续性,所以,明基BenQ软件在国内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人才梯队建设不需要考虑到每个职位,但一定要考虑到那些重要职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是作为公司战略思考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公司都需要针对一些重要职位采取有计划的继任方案,这一计划至少每年都需要重新审视,如果有特殊情况,还应更频繁。
另外,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培养接班人,足够时间可以使这一计划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不要期望他们瞬间就成为“职业达人”。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就要在重要职位需要填补之前,就开始进行培训或轮岗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不要等有了空缺后才临时抱佛脚,慌慌张张地找人接替。
第三十四、适合比优秀更重要
155. 最合适的才是最优秀的
一个组织要想成功,只靠一个领导者是远远不够的。领导者需要别人来帮助他。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能力或资本协助领导,这时,作为领导的你就要在人群中选出你需要的人。
有些人专业素质非常高,也就是很“有才”,但思想品质却十分差劲,也就是说“无德”,这种人即使本领再高,恐怕也不能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对德才关系做了较为全面、较为精辟论证的,是宋朝的司马光。司马光明确指出德与才是不能分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在用人时,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有才而缺德的人是最危险的人物,比无才无德还要坏。司马光还认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人的才,而忽视了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司马光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家,自然有他的思想局限性,但是就德才关系本身的分析来看,论述还是比较深刻,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用人以德为先,次之才学,也就是要防止重才而轻德的现象出现。有才而缺德,这样的人只能是奸才、歪才、邪才。当然,只有德而没有才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缺才有德的人,是忠厚人、老实人、辛苦人、正派人,但才气没有了。这样的人不是做事所需的人才。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但本人是大德大才的旷古奇才,用人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精心选拔为他理政、治军的接班人。
蒋琬入蜀初期任丰都县长,刘备下去巡视,适见蒋琬饮醉,不理事,大怒,要杀他。诸葛亮深知其人的能力和德行,便为之说情。刘备敬重亮,听其言,才不加罪。后亮提拔琬为丞相府长史,亮每次出征,琬都足食足兵相似供给。亮常赞琬为人“忠雅”,可与他辅佐蜀汉王业。亮死前,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死,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明知时势,做到国治民安。蒋琬病,荐费祎代之,费祎为人明断事,善理事,知军事,他在任时边境无虞,魏人不敢正窥西蜀。姜维继诸葛亮复兴汉室之志,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马昭派大军伐蜀,刘禅昏庸不听姜维派兵扼守阴平之议,邓艾得以偷渡而直捣成都。刘禅出降,并令姜维降,姜维想假降待机杀钟会以复兴蜀汉,其夙愿虽未实现,足见其人忠烈。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费祎、姜维等辅佐,刘禅这昏庸之王才得安坐帝位达41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魏立国虽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已名存实亡,魏政权存在实际只有28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遂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27年。与三国相比,蜀汉政权较稳固,无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之事,这是因有德才兼备的贤臣辅佐之故。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人民、发饷送粮保障军队,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位,都是人中豪杰,因为我能任用他们,所以我能得到天下。”从这里完全看得出用人的重要性。选用人才也是有原则可循的。有的人认为,只要自己能够网罗到最优秀的人,就一定能够成就大事,实际不然。在团队中,选用最适合的人而非最优秀的,才是制胜的法宝。
我们选用的最合适的人,就应该是德才兼备,而且是善于团结合作的人。有了这样的人辅佐,成大事就时日不远矣。
156. 根据员工的最佳状态来安排工作
《哈佛经济》杂志曾经报道,通过对全球36万人在20年中的职业生涯跟踪调查表明,留住员工很重要的一点是确保他们的能力、兴趣及性格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也就是说,当员工的能力、兴趣与他所从事的职位相符,个人秉性也与公司的文化相符时,不仅员工流失率会大大下降,而且工作效率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线上。
这个报道揭示了任务与员工能力要匹配的重要性。任务与员工能力不匹配,就会出现用人失误。历史上最著名的用人失误事件莫过于长平之战中赵国起用赵括。
公元前260年4月,秦派兵攻赵。赵国派廉颇为将抵抗。廉颇根据敌强己弱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的战略。赵王以为秦国不可惧,应该主动出击,为此屡次责备廉颇。
这时,秦国散布流言:“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赵奢之子赵括。”赵王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赵括自大骄狂,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进攻行动。结果中了秦军埋伏,大败,45万赵军被秦国活埋。
在这个著名战役中,赵王不能知人善任,将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交给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险些丧国。
全球华人企业顾问中心执行长、美国PDP大中华区策略合伙人、领导风格的研究专家陈生民先生曾分析说:“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组‘能力密码’,这组密码是开启一个人潜能的钥匙,每个人都不一样。能够解读能力密码的人就等于拥有了知人知心的能力。”
如果任务与员工的能力不能实现完美匹配,那么一定会出现的现象是: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假如出现小材大用,其造成的结果是员工不能胜任工作,而其他员工则不会服气;同样,假如出现大材小用,就会使员工会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前途无望,他甚至会考虑离开。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多数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大材小用。企业为了谨慎起见,他们迟迟不敢起用员工,总是要“考察、考察、再考察”。
将任务与员工的能力相匹配,管理者应该弄清楚员工的最佳状态。很多人都喜欢看篮球,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最美的动作就是一路冲破障碍,高高跳起,一投命中。投篮这个拼搏的姿势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又显示着成功者的风采。但是假如不用跳起,而且像顺手把垃圾扔到纸篓里一样简单的话,运动员就丧失激情;假如篮筐遥不可及,无论如何都投不进,也会让人气馁,放弃努力。
与人的能力不断增长相比,企业内部的岗位要求是相对固定的。员工的工作能力是随着实践摸索、适应岗位、培训学习等手段不断增强的,所以,每个员工在某个岗位上都会经历磨合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饱和期。然而,水饱和了就再也放不进糖,人饱和了就很难吸取新知识。一般来说,在某个岗位处于饱和期的员工,就一定出现了“能力高于岗位要求”的“不和谐”现象。
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又可以胜任的工作,最能激发人的潜能。事实上,没有人喜欢平庸,尤其对于那些风华正茂、干劲十足的员工来说,成功的满足感需要由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满足,这种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有更强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总经理应根据员工最佳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来安排工作,既能保证工作与能力的匹配,又能保证员工对于完成工作的激情。
身为总经理,应该经常研究员工发展到哪个阶段了。对那些已经处在成熟期的员工,要适时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给他们分配一个能力要求更高的岗位,或难度更大的工作,以避免他们滑入饱和期,造成人才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