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傻世界 笨生意
12664100000008

第8章 德国的慢,是一种能看明白的慢

杨佩昌说,他研究的东西就是怎么让国家的经济像一部机器一样匀速发展,而不是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德国基本上就是这样,表面有时候慢点儿,但是这种慢是能够看明白的,能够理解它为什么。所以德国经济模式的特点是稳定与增长。”

杨佩昌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古典主义遇到瓶颈,在此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登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期,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这样,有一个例外就是德国。

说是例外,是因为德国并没有循着当时其他国家的发展轨迹,而是根据自身的国情和特色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一特色道路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弗赖堡学派。该学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归属于新自由主义阵营,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叫瓦尔特·欧根,其他还有伯姆、洛普克,后来还有阿尔玛克,包括经济部长艾哈德,也属于弗赖堡学派。弗赖堡学派区别于古典主义最重要的地方是什么呢?在坚持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它认为国家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弗赖堡学派认为国家的作用并不是要参与到经济之中去,而是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

对于弗赖堡学派来说,最主要的是稳定物价,第二件事是维护市场的自由竞争。为了维护自由竞争要颁布什么?一个是《反对限制竞争法》,要让经济稳定、物价稳定;还要颁布一个《联邦银行法》。这个《联邦银行法》授予联邦银行独立于政府的地位,也就是联邦银行行长不是由政府任命,而是由政府提名,最后由联邦总统任命,经过国会的批准。也就是说联邦银行的决策可以不听政府的,所以这就导致这样一个局面:联邦银行虽然有义务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义务支持、但不必听从政府——所以它就不会滥发货币。

在二战结束之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选择的就是以弗赖堡学派为理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从那个时候起,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就成为德国成功的一个体制。尽管前前后后有波折,但就像德国总理默克尔说的:“社会市场经济尽管经历了各种波折和误会,但市场经济在德国人心目当中,依然是个成功、可信赖的体制。”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贡献者,除了艾哈德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卡尔·席勒,他是德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民党人,他上台之后,就提出了“魔术四角”的概念:首先是稳定的货币,第二个是充分就业,第三个是外贸平衡,第四个是适度的经济增长。

德国制造的“内在优势”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德国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很快地走出低谷?原因有很多,除了外部环境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更深层次的“内深原因”,即内在深层的原因,或者叫“内在优势”。

如果跟德国人长时间交往就会发现,德国人有很强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是第一竞争力。对于这个忧患意识,举一个例子能更好地说明问题,就是学界的忧患意识。二战结束之后,从1951年开始,德国经济就恢复增长了,并连续增长15年,这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而在1955年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了问题,说现在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国内外巨大的需求,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企业某种内在的东西。但是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人就把他的建议写给了经济部,经济部立即出资并组织了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一个“哈尔茨堡模式”。发起人赫恩教授在哈尔茨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德国领导力学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德国就有人看到隐忧并想办法去解决。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再来谈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我还是举一个例子解释会更生动一些,这就是德国非常著名的鲁尔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煤和铁资源的日渐枯竭,有人意识到鲁尔区可能要维持不下去了,甚至在70年代就有人预言鲁尔区已经“死”了。但事实上,鲁尔区没有死,相反它重生了。鲁尔区之所以重生,关键靠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提高大型企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保障是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是格外开恩的。举例说,我们都知道德国的企业宪法也叫企业基本法,其中有一条“另外规定”:小于20人的企业,不用组织职工委员会。在德国,职工委员会代表着职工的利益,比如说要开除一个员工,得经过职工委员会同意;如果企业有什么重大的决策,职工委员会有投票权。在德国的大型企业里面,职工和雇主的票数是相等的,只有在遇到重大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才由雇主担任主席,而主席也仅有两票的权利而已。

另外一条路是发展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上。产品在同行当中无可替代,这是大型企业的目标。其实在德国,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靠的是什么?是先进的技术。这个技术已经做到了什么程度?我有个印象,至少有30多个产品,这种产品是完全不讲价的。什么叫不讲价?就是一口价,不要也得要,这个东西在别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所以德国的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理念:不求全、不求大、只求精。

实业优先与敬畏自然

德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实业观念。虽然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央行都在法兰克福,但我在德国这么多年注意到,金融业不是德国最发达的,最发达的是他们的实业。

1871年之前,德国已经把实业优先的产业政策定调了。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德意志帝国优先发展了工业。德国的农业相当薄弱,竟然不能养活德国人自己,甚至连水果都要从别的地方进口。但是德国的土地是全欧洲最肥沃的,漫山遍野种的不是粮食而是草,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种粮食不太经济;第二,他们认为农业是在破坏环境。德国人在向土地索取的时候,内心有种畏惧,他畏惧大自然会不会对他进行报复,大地母亲会不会疼。这是很有意思的。

保守严谨的投资观

“做实业的话,可能每天都要进工厂、都要忙碌,但是利益远远不如投资金融来得快,德国人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怎么抵御这种诱惑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恰好跟德国人的思维有关。德国人做什么都非常严谨,缺乏冒险意识。全世界有很多天使投资,但是德国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德国人认为这是在冒险。看不见的东西他们是不会投的,除非这个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能看到一个雏形,他认为钱投进去能看到企业的壮大。所以说要说服德国人投资,简直太难了。

关于德国人的严谨,我总结出了一道程序——E、T、H、O、S,就像是电脑程序。E是经济。德国人在投资之前会想这个投资在经济上是否划算,是否能成功;接下来要考虑的程序是T,就是技术上的问题,技术是否可行、是否成熟;然后是H,与人打交道,他们会考察这个人,不说八百遍,考察十遍、八遍是肯定有的。

我遇到过一个真实的事。我有个朋友,他想跟德国人合作,对来中国考察的德国人盛情款待。但最后德国人决定不投资、不合作。为什么呢?我的那个朋友百思不得其解,我也是。后来德国人说,你这个朋友是个很好的人,但他只是一个关系的管理者,也就是说他只展现了他强大的关系网络,却没有展现出他的管理才能,那么他要怎么来管理?并且,他们没看出他有战略。没有管理、没有战略,德国人是不会投资的。反过来如果你对他压根不招待,但你跟他谈判,把你的思路谈得非常清晰,让他看到某些真实的东西,他才能做出决定。

O是组织,比如一个秘书要给领导放一个牌子,怎么放呢?或者哪个领导从哪个地方走进来,谁先发言?就这么非常细小的组织工作也十分注意,这就是德国人的细微之处。

S是社会。社会因素往往是中国的企业家最不关注的,为什么这么说?中国企业家,只要事业上可行、经济上可行就基本上可以干了。而德国企业家为什么能抵御住诱惑?就是S。德国人会去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投资的法律环境怎么样,文化怎么样等等。比如企业工会,中国人一般都不会重视,德国就会把这个问题先考虑好。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时就因此失败过,例如上海汽车投资韩国的双龙,损失了近20亿,其原因就在于韩国的工会力量。中国没有想到韩国的工会这么厉害,一波又一波地抗议涨价,要这个补贴、那个补贴。中国企业哪承受得住这些,最后中方只能退出了管理层。

双轨教育与尊重技工

德国企业中工人的高素质和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德国的教育制度分两种:一是基础教育,二是双轨制的职业教育。

先说说基本教育。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德国孩子基本上在玩,没什么考试。如果你到德国,我一定推荐你去看德国的小孩子,看什么呢?看孩子的脸,因为孩子的脸上绽放出来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德国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还算学习了一些知识,但他们学的东西比中国学生少得多。而且他们的学校没有统一教材、没有国家强制性,可以随便用。德国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学习,教学生怎么思考,思考当中还有更多是批评。德国人说一个不会批判的人一定是个奴仆。

另一个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的教育实行双轨制,一般人到15岁左右就要决定是继续上大学深造还是选择一门职业进入职业学校培训。这种培训是和企业签约的,同时进入企业当学徒。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方式要从历史讲起。由于一开始德国的定位是做实业,所以那个时候国家就需要大量的技工。要做技工就需要人,人要经过培训才可上岗,所以要有人来带领,手把手来教。

德国人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优越感强,他们天生对自己的国民、对自己的同胞有一种平等、爱的意识。所以他们并不认为一个学徒工有多么低下,一旦做了技工,就会一辈子做这个,他们内心有种骄傲感。

一个学徒工会觉得他是这个工厂里的宝贝。如果他没有把他这个活儿传下去,这个工厂就危险了。我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30年前我在北京的一家德国公司做翻译,他们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工厂,刚开始只有十几个工人。公司派了一个德国技工,不到30岁。他展现出来的技术就别说了,尤其是那种条理性。他说:“你知道你们的工作为什么慢吗?是因为你们没有把你们工作的程序条理化。”

于是,他就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他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把各种机器重新排列,排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顺序。由于我们的很多器械是放在地上的,工人经常要蹲着干活,一天下来非常累。于是他弄了个铁架子,把那些机器摆在上面,这样工人就能直起腰,正好把手放在特别舒服的位置,生产效率一下子就大大提升了。

我们工人的焊接是很难看的,可是德国人的焊接一遍过去就不需要第二遍修复。中国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还会有毛糙的地方,德国人的则一点儿都没有。焊工、钳工,一个小伙子什么东西都会,这叫质量、素质。他会那么多的东西,又那么厉害,你说他会自卑吗?在薪酬上,一个技师的工资非常高,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技能。德国跟美国是不一样的国家,或者说跟法国、英国等很多欧洲国家都不一样。在美国,高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薪酬非常高,技工肯定要低得多,但德国一个高级技工可能会跟中层管理者的收入差不多。

在德国,一个普通技工一个月也有两三千欧元的收入,可以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德国最大的一个支出是租房。如果租一个两室一厅,一百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大概在400欧元。德国的吃可以忽略不计,我在德国期间,从来没觉得吃对我是一个问题。一般德国人吃饭,就是到饭店点一个菜,一般是10欧元左右。这一盘菜有土豆、米饭,还有牛排、鸡肉,也可能有面条,什么样的东西都有,肯定够吃。饭前还有沙拉,或者可以来点啤酒,饭后再上咖啡、甜点之类的。一个人的消费绝对不会超过20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