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12650800000048

第48章 新拓展 新突破——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陈荣富教授撰著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一书,2008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力作。作者历经四年的潜心研究,独立思考,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见解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对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该书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文本研究。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浩瀚且艰深难懂,因此,有的人往往依据“语录”、“文选摘编”进行研究,鲜有潜心做艰辛的文本研究,故而直接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水准。作者认识到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基础,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宗教的论著做了全面系统和比较深入的研究。

二是注重研究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重要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是同他们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区别于某些宗教学者、学派的宗教思想的重要特征。作者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且十分重视研究的整体性,而不是孤立地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

三是注重研究的历史性。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它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是同步的。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史来研究,作者把视觉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由信仰宗教到批判宗教,由唯心主义无神论到唯物主义无神论,进而创立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这一复杂过程。以往有些研究成果往往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缺乏系统和动态的研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视为他们关于宗教论述的简单相加,把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前的、不成熟的、带有旧哲学痕迹的某些鲜明的形容、形象的比喻和尖锐的批判当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而没有把它们放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去系统思考和评判,造成了理论上的缺失或混乱。

四是注重研究的全面性。以往有些学者比较重视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研究,而忽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贡献重视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宗教思想的研究,忽视对他们后期著作中的宗教思想的研究。本书作者则予以全面关注,且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后期著作,尤其是对《资本论》和《文化人类学笔记》中的宗教思想予以特别的关注和阐扬。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一书在理论观点上有诸多创新,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作者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两个飞跃”的观点。四个阶段指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批判——文化批判。第一次飞跃发生在进入经济批判阶段之后,马克思把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以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第二次飞跃发生在进入文化批判阶段之后,以马克思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为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纠正了对原始社会和原始宗教认识上的偏差,使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趋于完善,对原始宗教的产生、宗教的本质、发展和社会文化功能的认识都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作者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有的宗教学者把马克思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视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指出《导言》属于马克思宗教研究的第二阶段,即政治阶段,当时马克思对经济学所知尚少,还处于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处于费尔巴哈的深刻影响之中。作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并做出了详尽的论述。这个新见解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第三,全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功能观。作者指出,当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处于第一、二阶段时,他们对宗教的社会功能几乎没有做过肯定性的评价,但当他们完成第一次飞跃,即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以后,特别是在完成第二次飞跃,即《文化人类学笔记》问世以后,他们在从价值观上继续批判宗教的负面社会功能的同时,对宗教的正面价值也做了许多论述。例如:

作者对马克思《文化人类学笔记》中的宗教思想做了迄今最为详尽的研究,认为马克思的《文化人类学笔记》端正了对原始社会性质的认识,因而对原始宗教的性质、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对原始宗教社会文化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新的飞跃,并论述了原始宗教的认识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包括提供社会组织结构模型、维系社会集团统一性的精神纽带、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等),全面阐述了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复杂的丰富的文化现象。

第四,对宗教消亡论做了全面的论述。该书全面考察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再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消亡理论的发展过程。有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和历史哲学关注不够,只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消亡的理论视为一种未经严密论证的预测和理论假说。作者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和历史哲学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经济学的结合上对人必将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的思想。同时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对宗教消亡并没有做绝对化的理解,认为它表现为一种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无限趋近的历史过程。

第五,为了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者指出了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三种错误论调,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化”理解,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身就是宗教,作者从各个角度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观点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单一经济决定论”理解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纯政治化”理解。作者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和政府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一书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不少方面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的空白,完善或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于在实践中完整、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