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12650800000044

第44章 宗教美学的新开拓——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

前年,我在主持评审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规划“宗教学”学科研究课题时,看到一个申报课题,题目是“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当时就觉得这个选题新颖,很有意义,仔细看了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后,认为申请者构思比较成熟,对于道教和中国美学研究都有所开拓。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道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之一,发掘、研究比较充分,但在学界,对道家美学思想的宗教化形态,即近两千年的道教美学思想,至今还无人做过系统的整理研究。在道教学里,道教美学部分,特别是美学思想部分基本上是空白。从这个方面说,这个课题本身的学术价值已可确定,故被批准为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最近,收到潘显一寄来的新作《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看到作者提前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感到十分高兴。展读一遍,确信这是一部学术上的创新之作,开拓了道教与中国美学的新领域,填补了宗教美学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当能在学坛占一席之地。

《大美不言》着重从道教美学思想范畴的清理入手,经过精心梳理,从本质论、辩证论、趣味论、文艺美论四个方面,组建了道教美学思想范畴体系。这是对道教美学理论研究的有益尝试,富有启迪意义与理论意义。该书作者既从道教浩繁的典籍入手,又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这些历史资料的记载进行分析研究,辨别其中的真假是非、糟粕精华,概括绎出以“道—美”为中心的本质论,并构架整个范畴体系。道教美学思想源于老、庄道家美学思想而有新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的重要流派。正如该书所总结的,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特点十分鲜明,在世界宗教美学史上,应该享有独特的地位。应当指出的是,研究道教美学,难度很大,作者不怕困难,潜心于做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又敢于开拓创新,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从其书可见作者具有较坚实的理论素养、独到的专门知识和优秀的科研能力。

《大美不言》十分重视和运用了多方面的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对于道教美学的基本观点,作者着眼于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将之同儒家和佛教的美学思想,乃至世界主要宗教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凸显出道教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和世界美学史上的特点及地位。作者孤明独发,提出道教美学思想具有三大民族特色,即神性美的“此岸”化特点,多源性与民族“伦理化”特点,以及人性的“内省”要求的民族特色。这是在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比较研究之后,深思熟虑而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较重要的理论贡献。又如,其第一章第三节讨论道教以“至善”为“至美”的伦理美学观点,对道教美学的伦理色彩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并着重分析儒家的“善”、“忠”、“孝”、“仁”、“慈”、“爱”等伦理观点所显示的人际和谐之美是如何影响、制约道教宗教美学思想的,从而填补了道教美学思想渊源上的某些空白。这实际上也证明,道教“宗教的”伦理—美学观,与儒家“世俗的”伦理—美学观,同源而异流,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这样的见解和结论,不但视角新颖,且持论有据,分析细密,令人信服。

该书不仅选题难度甚大,构思、立意、取材、布局、表述方面都需潜心思索、精心结构、科学组织,方能成功。从该书的实际看,其资料翔实,立论有据,逻辑严谨,文字流畅,诸方面均相当优异,堪称佳构。虽然也还有一点引证格式及校对上的小遗憾,有的学术问题也还要继续探索,但作为一部宗教学与美学的开拓性成果,无疑是值得向同行及广大读者推荐的。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