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非虚构的我
12620600000011

第11章 谈人(4)

1984年,年仅20岁的他即斩获印有丁石孙先生私人刻章的毕业证书,这意味着他的同龄人还在为中考苦苦拼搏时,他已经是中国最高学府的学子。他学习文学,并由此激发了他梦一般的才华和热忱。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一部文学书(马拉美说),我想象他一定在20岁前就已被这句话击中。所以,他把20岁之后的时间决然交给了中国最权柄的文学杂志:《小说选刊》、《人民文学》——他与它们构成互相塑造、交相辉映的关系,现在回头看去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件幸事。25年后,荣幸还当了他,45岁的他成了《人民文学》史上最年轻的主编。我以过往的经验和成熟的理性综合相信,这个纪录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破掉的。

作为文学评论家,我认为他是某种文学评论的发明者。这种文学评论的特征是,有老虎的金黄的华丽,有豹子的速度和爆发力,有鹰眼的辽阔和精准,有萧伯纳戏剧的诙谐和机智,有阳光在河床里跳跃的迷人光芒,有博尔赫斯书写英雄诗章时的坚定和狡黠。多年来,他将自己想像为“一千零一夜”的见证者,注视着那些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倾听他们的讲述,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加倍地倾听他的讲述。我聆听着他的讲述追读原著,很多很多次,我期待一次意外,却没有一次期待成功。所以,当人们尊奉他为青年人的文学教父时,我丝毫不觉得唐突和可笑。换任何一个人,我都是要笑的,尽管我待人温和,但这不代表我心里没有江山。

我足可宣称,如果文学是梦,他是我们的梦的引导者、斟酌者;如果文学是门手艺,他教会了我们眼高手不能低的独门功夫。尤其我们不应忘记,他生活的年代适逢文学信仰在国内从极端热忱到大幅衰退的时期,诗人们越来越讲究面子,小说家不讲故事,而年轻一代无限趋向内心的靡靡申号,浮躁而危险。他以水手的气魄独立船头,深信当代的文学之舟需要“主观战斗精神”,面对复杂的生活和经验,作家既要向外追问,更要向自己追问,勇敢、热烈地把自己作为战斗的对象,和自己的浮躁战斗,和廉价的虚无主义战斗,真正为自己找到一个认识和认定上的出发之地。对此,我是最大的受益者。

他自己也是受益者,才华和坚持为他赢得了太多的文学荣誉,但在这方面他显然是博尔赫斯的追随者,深信那些荣耀、那些奖励只关乎于满足虚荣心。既然是满足虚荣心的,不提也罢。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词条显然属于2010年之前,因为其中并没有收录他在2010年的英勇。我不知道他的2010年还会发生什么大事,从已有的情况看,这是他神奇的一年:正面和背面都被加了冕。这两顶“冕”甚至把他的正面和背都混淆了,我不知该如何来详加描述,只有笼统地说:他当了更大的官,写出了更大的书。

更大的书其实是一本小册子,薄轻如小学生的作业本,素朴如内部油印小诗集。它素面朝天、低眉颔首的样子,似乎只想在大书面前低头认输,像小妾之于大房。但书籍总归不是形式主义者,装帧只是虚张声势的噱头,到头来还是要以文字的血肉来称斤论两。这时候,你将轻易发现它昂着一个骄傲的头颅,怀里揣着利器,目中含着不屑。上兵伐谋,先礼后兵:它走的是后伐之人的路线。它的名字叫《小春秋》。

《小春秋》是部怎样的书?不妨套用王尔德嘲笑卡莱尔的一句经典句式来说明:这是一本闭口不谈当今世相的当今世相实录记。所以,它不是简单的经典重读,也不是轻佻、喧哗的“百家讲坛”。它是李氏才华的大写意,是他反坚持的大坚持,是他反逃跑的大逃跑。他坐地翻身,翻了一个孙悟空的大跟头,始于老人言,终于今日事。字里行间,才子快意,如神龙首尾缥缈,七巧玲珑不定,千载历史酿作一壶浊酒,万里江山画作一尺丹青。漫漫时空,穿来梭去,徜徉其中的妙人儿,装满了满腹的表达和美酒,背影兴奋,肌肤愉快,一滴童年的泪水和一滴智慧的泪水交锋,镜子散发着香气,而古老的土地上,绽放的是玫瑰、金属和瓷器。

读《小春秋》,轻快戏谑,潇洒纵意,雕栏玉砌的光芒琳琅刺眼,一片梨花开满庭院深深,几缕幽香飘忽杨柳堆烟处,春光开道,亭台激动,款待着每一位眺望风景的人儿。思《小春秋》,乍一想,作者离开了现代,回归了传统。但我认为,他实际上最先摒弃的就是传统——是深入而出之后的摒弃,而非粗暴的阉割。在今天这个文学限于浮躁而危险的时代,失望的情绪如白雾飘舞,黏住了前进的脚步。症结不在于新锐得不够,而在于从根本上与过去烟水两相隔。无疑确凿,李敬泽对当代文坛有太多的失望,所以他选择抽离出来,从源头梳理出一条本相之路。这条路应是自由、鲜活、热情洋溢,而非教条、木讷、胶柱鼓瑟。于是他在才子快意之余,用严谨和真诚沉淀出“大自在中的大庄严”,每一字都有缓慢而深厚的积累在彼端,厚积薄发,流水不争先。我相信,这部作品对当代文坛的疗伤之效,要远大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妖娆和精美,从而在文人读书笔记的前端和侧翼,开拓高妙而恢弘的天地。

但总的说,2010的李敬泽让我感到孤独和忧伤。数年前,朱大可高调宣称与文学离婚,2010的李敬泽,通过《小春秋》,通过“李书记”,正面和背面都透出一种信息:他正在暗暗地与文学离婚。

2010年8月3日

《南方》作者朱文颖

朱文颖正在写一部长篇,题目也许叫《南方》,也许不是,内容可能跟南方有关,也可能无关,我不知道。迄今为止,这是一个谜。谜分两种,一种是只有谜面没有谜底的,比如人死了有没有魂灵,李白是不是真的能一席喝下三十斤香醇。凡此种种。一种是谜底确凿、坚固,只是被黑色的复杂的炫目的遥远的深奥的、有时又恰恰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机关阻隔着,你一时无从知道,但终归是要知道的。比如你的命数有多长,在遥远的星辰之外有没有外星人,等等。无疑,朱文颖关于“南方”的谜属于后一种。在一个无限的时间内,所有没有完成的事都将被完成。那个中午告诉我,《南方》已经怀胎十月,有关它的秘密不久即将揭晓。

那个中午,我知道了在一个月内连吃三次河豚带刺的皮可以根治经久不愈的胃病,评论家王尧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第一句话大意是:一个叫X的人坐在明亮的河边,他的屁股下面垫着一层阳光……这当然是耳朵听到的。那天中午,我的眼睛还看到一件奇特的事:一个长得还算伶俐的服务生捧着茶壶从林建法背后走过时,竟毫无征兆和原因地扑倒在坚硬的地砖上,脆弱的茶壶似乎知道落地会叫它粉身碎骨,所以死死地抓住服务生的手,只是壶里滚烫的茶水凭借着速度的力量,水箭四射,甚是放肆。总以为,茶壶都完好没事,人更不可能有事,她妙龄正当,腿脚想必是够灵活的。殊不知,她居然动弹不得了。剧烈的疼痛把她变成了废物,最后不得不几个人把她悬空地架走。我们都注意到,她被架走时,脸上重叠着悲伤的阴影,似乎以后她再也不能落地行走。这件偶发的事所蕴含的意味,似乎是很多小说的追求(主题):偶然改变一切。换言之,这件事具备浓厚的“小说性”。也许是触景生情吧,朱文颖向我们谈起她已经耕作多时的小说,就是《南方》。

谈也是泛泛之谈,比如书名、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估计什么时候写完。她认真地问我,《南方》这个书名怎么样。我无言以对。像人名一样,书名的重要性可以无限夸大,也可以无限缩小。在我看来,取《南方》这样的书名,有如给人冠名“国庆”、“长江”、“丽丽”一样,体现的是一种无视其重要性的劲头。这也没什么错,只是——既然无视,其实可以不征求意见。我这样想着,牙关就咬得更紧,但思绪却十分活泼……一本只有书名没有内容的书,有时比一本内容翔实的书还要吸引我。我开始猜度书的内容,是过去时,还是现代时?是言情的,还是说理的?是《高跟鞋》的后伐,还是《繁华》的挺进,还是纯然崭新的开辟?诸如此类。包括现在,我都一直在想。

这当然很无聊,而无聊正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无法简化的形式和内容。我知道,我的生活出现了问题,我还知道,问题首先出在我的内部,精神深处。我并不年老,却已经开始过老年人的生活,不爱出门,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我耽守在家,满足于空洞的玄想和抽象的占有。可以负责地说,我每天至少有一两个小时是在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中度过的。这是一种单人游戏,需要技术和一点病态心理。时间长了,我发现我有个奇特的才能就是:我可以与虚无进行交流,并从中找到源源不断的乐处。《南方》对我来说是虚无的,因为一切都不确定,我的乐处在于把不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这是一场有趣的战斗,我明显处于被动一方,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要舍得放弃,采取从局部“歼敌”的战术。于是,我放弃对《南方》诸多方面的猜度,只专注于对女主人公的“局部研究”。在经历了一定的可想而知的空白之后,我有点惊异地发现,一个小如瞳孔的黑点突然出现在白茫茫的远方。令我幸福的是,这个黑点在增长,在放大,仿佛从沙漠深处向我走来。这是个小小的胜利,预示着我最后的彻底的胜利。现在,这个黑点已经变成一个有音容笑貌的血肉之躯,性别为女——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南方》的女主人公嘛。

不要问我她的名字,毕竟是隔墙睹物,怎么能猜得这么具体、细致?这场“战争”注定我要放弃很多,比如名字啊,身高,发型,穿着,等等,我都是要放弃的。而我抓住的远比这些重要,比如年龄、性格、身份、嗜好、价值观、道德坐标,甚至命运……年龄在30~36岁之间,不会错的。这对女人来说不是个好年龄,如果性情阴郁一点,生活压力大一点,她几乎已经完蛋了,只剩下最后一个赌局,就是子女。赢了,晚晴,否则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但是,放心,朱文颖笔下的女人性情坏不了的……我猜《南方》的女主人公的血型为O,星座为摩羯。这是一个绝配,天生有一副好性情,天塌下来都不会心急火燎。加之,自小生长在南方,家境殷实,生活从不存在世俗的诸如行囊羞涩、位卑人微的烦恼,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性情就好到家了。性情好就是人缘好,人缘好的人身份肯定不会差的,差了自有人去提携她,抬举她。

其实人缘就是福缘,福气。

一个福气的女人,每天可能会睡到自然醒,即使只为了一个目的:养颜。但毕竟是“奔四”的人了,岁月饶不了她。于是我想到一个细节,一天梳妆时,她不经意发现脸上长了几粒雀斑。要是换一个女人一定会惊惊咋咋,但她不,她笑了,并且对镜子说:你真讨厌,怎么能这么一览无遗地反映我?不过我还是要感谢你提醒了我,应该施点粉了。说着,刷刷两下,没了,她很得意。下午遇到女友(脸上同样有雀斑),她会得意洋洋地告诉她怎么对付雀斑;遇到男士,她会说:嗨,你别凑我太近,否则你会看到我脸上的秘密的。这样,男人和女人都喜欢她:女人喜欢她的真诚,男人喜欢她的风趣。

经常在人堆里转,总是会有艳情。一天,一个不知趣的男人偷偷地对她表示了爱意。这蛮考人的,拒绝要得罪对方,接受要得罪自己,上下都是陷阱,怎么办?我听到她哈哈大笑的声音,是为了稳定情绪,保持智商。然后,只见她兰花指一翘,嗲声嗲气地说:老兄,你真是不了解我,我只追求别人,从来不接受别人的追求,如果早二十年见到你,我会追求你的……玲珑剔透,全身而退。没办法,男人在她面前总显得弱智。这是女摩羯的特征之一。女摩羯如果从政必定所向披靡,30岁之前当上中层,40岁雄踞一方。问题是朱文颖让她读了太多的文艺书,她迷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意撞钟。所以,她放逐了组织,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闲散之徒。好了,要想在文艺上有所建树,把自己弄报废这是首要条件。

所谓报废,就是对世俗产生了距离,甚至敌意,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不甘于过正常人的正常生活。除了对自己认定的东西和仅剩的亲情,她对什么都感到漠然,易于厌倦。而故事正是从厌倦开始,在南方,一个被和风细雨养大的女人,因为对周遭的厌倦,对远方的念想,渐渐地陷入了一种复杂的生活,渐行渐远,爱恨情仇以一种加倍的方式向她袭来……

有人说,这不是《南方》的女主人公,而就是朱文颖本人。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回复。不,也许应该说一点:朱文颖作为一个探究女性内心秘密的作家,爱恨情仇一定在加倍地愉悦着她,也折磨着她。

2008年5月11日

书法家王冬龄

王冬龄爱喝咖啡,前新竹交通大学校长吴重雨也爱。两人同为名仕,年龄相仿,爱好相近;不同的是,吴重雨54岁那年,在医生劝告下断然戒掉咖啡,并在校内发起倡议,号召所有与他一样年纪偏大或血压偏高者“告别咖啡”,淡饮养生,一时传为佳谈。王冬龄的血压是否偏高我不得而知,但我知晓他对咖啡“照爱不误”,且小有解释:“中国有句老话,爱吃三分补。咖啡我喜欢喝,每天喝上一两杯,不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