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考的试题是“嫂溺不援”六句(《孟子·离娄上》:“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给谏的儿子则书“豺狼”为“才郎”,“权也”为“犬也”,内文就交了白卷。学政原来不知他是给谏的儿子,便理所当然的把他置于第六等。给谏知道结果,非常愤怒,把儿子狠狠责罚了一顿,媳妇则因惭愧而上了吊。
考完试,学政照例要去拜望乡中绅耆,后来拜谒给谏,提到有考生中竟有这样作题写文章的,给谏叹道:“这个正是我的不肖子啊!”学政听了,窘迫不安,一揖作别,回去把给谏的儿子改为一等。
第二天,有人在给谏的家门前题字:
权门生犬子,烈女嫁豺郎。
给谏的儿子随后得了一个绰号,叫“六一居士”。照说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便号“六一居士”,但人们给他这一雅号,指的却是这位公子从第六等被提到了第一等这件事。
江上只有两艘船
东汉名将马援,为了光复汉室,散尽千金家财,辞别亲友,投奔光武帝。这天他来到江边,遇见一个商人和一个和尚。马援问商人:“你看江上有几艘船:”
商人答:“两艘。一来一去,一是为名,一是为利。”
马援点头,又问和尚。
和尚答:“两艘,一来一去,一是为生,一是为死。”
马援又点头,沉默半晌,自语道:“确是两艘。一来一去,一是为成功,一是为失败!”
花名制联话七夕
过去广州人很重视七月初七“乞巧节”。除准备瓜果外,所列器皿,多是剪草粘米做成,款式甚多,争奇斗巧。有人用鲜花织成帘栊、床帐、亭榭、台阁。精工细扎,鲜艳瑰丽,巧夺天工。
清代时某年七夕,广州按察使许宾衢曾用鲜花装饰成一副楹联: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花迎辇,翠雀凌霄。
用八个花名,道七夕故事,浑成工切,确是妙联。
不许纤尘落华堂
金朝大文豪、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有一妹,娇美艳丽,且有文采。曾为女道士。当时宰相张平章见色起心,很想纳她为妾,便派人去元好问家说亲。元好问道:“这事我没意见,可否得由舍妹决定,她同意就行。”
张平章闻报大喜,以为自己身居要职,又长得一表人才,亲自前往提亲当十拿九稳,于是来到元家,只见女道士正在亲自修补天花板,见有贵客来访,便停下手中活,出来见礼。寒暄两句,张平章无话找话说,问她平时有何消遣,女道士应声答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华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
张平章一听,吓得悚然而退。
妓女妙骂旧相好
某富翁年近花甲,妻亡故,娶一十七八岁之妓女续弦,而子已三十余,仍以母称之。不久翁死,后其子亦病亡。妓女以夫逝子亡,哭之甚痛。其旧好一教书先生,一和尚,一道士与一裁缝同至其屋窗下偷听,看看真相如何,以后可还有希望一亲香泽否。四人刚刚伏于窗下,即为妓女发觉。遂借哭骂道:“未曾生我,先生我的儿啊!”
教书先生一听,知道是骂自己,乃羞而退。
妓女又哭骂道:“人家都说是我儿,何尝(谐音和尚)是我的儿啊!”
和尚一听,也觉得没有意思,走了。
妓女继续哭骂:“虽然不是我的儿,倒是(谐音道士)我的儿啊!”
道士听了,甚觉羞愧,抱头而遁。
现在只剩下裁缝匠了。心想妓女没骂自己,似乎还有希望,正自得意,只听妓女又哭骂道:“不能再见我的儿哟!黄泉路上才逢(谐音裁缝)我的儿啊!”
裁缝一听,亦恼而退。
名妓参禅
苏东坡守杭州时,杭州有妓名琴操,解佛学,有文采,苏东坡颇赏识她。
一天,苏东坡携琴操游西湖,开玩笑说:“我作长老,你试参禅,怎么样?”
“好的。”琴操点头,然后发问,“什么是湖中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什么是景中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换一段巫山云。”
“什么是人中景?”
“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然后又如何?”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一听,触动芳心,据说当日便削发为尼去了。
包公联句断案
据说有一位秀才,娶了一位才女为妻。洞房花烛夜,新娘要新郎对对子,对得上才让进洞房。其上联为:
移椅倚桐同赏月,
这个谐音句子确实不好对。秀才苦思冥想,对不上来,一气之下,提着灯笼便跑到花园的亭阁上跟三个刚才还想闹新房的同窗一起攻书,读了几句之乎者也,人也困了,便趴在桌上睡去。天蒙蒙亮时醒来,见其中一位同窗已走了,也没在意,心中只记挂着妻子,便去敲洞房门。新娘子开门,吓了一跳:“相公半夜不是对出对子了吗?你什么时候出去的?”
“没有呀!”秀才大惊,“我夜里在亭阁睡了,刚醒来。”
新娘子一听,脸色灰白,随后饮泣欲绝。当天趁秀才不在时,竟上吊死了。
秀才大恐,上告开封府尹包拯。
包公问明案情,查清还有那三个在亭阁读书的书生知道新娘要对对的事,沉思一会后,叮嘱秀才:“此事不可声张!对任何人都不要再提起,本官自有办法。”
过了十多天,便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包公在府内设宴,诚邀城中所有学子一同到府中赏月。大家开怀痛饮,非常热闹。包公看准时机已到,站起身向大家一拱手,高声道:“圣上隆恩,命本官每到一地,都要注意挑选良才名士,为国荐贤。今天本官邀各位来此相聚,一为赏月,二是要为国家举荐贤才,让皇上任用。现有一联上句,本官百思未得下联,今就教于各位,谁对得出,本官就向朝廷举荐,皇上自有重赏,自会重用。”顿了顿,“这上句就是:移椅倚桐同赏月。各位,这联并不易对,椅倚谐音,侗同谐音,全句又要文意畅达。各位谁能对出?”
一时间,这帮学子一个个抓耳搔腮,冥思苦想,突然,一个学子对道:
点灯登阁各攻书。
包公叫声:“对得好!”别过头低声问旁边的秀才:“当天早上你醒来,是否此人不在?”
“正是。”
“拿下来!”包公一声令下。
众随从上前,把学子绑了。众人大惊。
“小人所犯何罪?”那学子拼命挣扎。
包公当即升堂开审,一拍惊堂木:“十多天前,你是如何冒充新郎,骗奸了他人新婚之妻的,从实招来!”
秀才与别两个同窗出来作证:案发当晚半夜,此人独自溜了,而知要对对事者,仅他们四人。
那学子无法抵赖,只得招出实情。原来当晚新郎上了亭阁,随口把新娘要对对的事说了出来,这学子触景生情,思得下联,趁秀才和其他两个同窗睡了,便溜去洞房门外对答。当时盛行盲婚,新郎新娘仅见过一两面,甚或从未见过面,新娘见他对得出来,便以为是新郎,开门迎入,行夫妇之欢,哪料醒来后,才知被人骗了。那时女子失贞,就自觉无脸见人,思想往牛角尖里一钻,便自缢身死。这书生,一时风流,想不到竟闹出命案,却又贪恋禄位,想得包公推荐到朝里去做官,终于自我暴露,落入法网,可谓报应。而包公联句断案,成为千古美谈。
愚笨的先圣
伯夷、叔齐是商朝的遗老,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俩声言不食周粟,躲到首阳山上饿死了。后代统治者推崇其所谓气节,尊之为先圣。
一天,汉武帝在偏殿浏览前朝的名人画像,看到了这两位先圣,便问侍立旁边的东方朔,一个以滑稽诙谐著称的文士:“这两人的人格很高尚,是不是?”
“这两人愚笨透了!”东方朔的回答不加思索。
汉武帝一怔:“天下人都知道这两人是先圣,怎么会是愚笨的呢?”
“哲人处世,应与时代同步前进,而不应固执己见,以至加以阻挠。”东方朔拱拱手答道,“当年商王无道,民怨沸腾,武王伐纣,乃替天行道。伯夷、叔齐理应快快乐乐的悠游于天子的护佑之下,谋求丰衣足食,为周朝的建立而高兴。他俩却声言不食周粟,自我饿毙,于情理,于法纪,于人伦,于天道,全都不合,怎么不是愚笨呢?”
汉武帝想了想,道:“说得不错!来人!”
“臣等在!”四名侍卫躬身应道。
“赏东方朔一百斤肉!”
不教蛮牛
落水村的一个私塾老师去古弄村教书,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看不起这个穷先生。
一天,这帮学生故意捉弄老师,在课堂上大吃大喝,还把吃剩的骨头扔到老师面前,然后出了个上联要老师对,说对不好就要把老师赶走。这上联是:
抛骨过江,饿死“落水”老狗;
老师大怒,即时跑进农家背了张犁,掉头就走。那些学生以为他对不出对子,就一齐起哄。老师一转头,回敬了下联:
背犁归去,不教‘古弄’蛮牛!
容不得半点骄
倪鸿宝与吕晚村,都是明末时的名士,两人也是朋友。一天,倪去拜访吕,见吕的客厅上挂了一副对联: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虞廷十六字,指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一语。厥,其。允执其中,意即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后世理学家把这十六字视为存心养性的秘诀,是“圣人心传”。尼山,指孔子。整副对联以圣贤自许,口气狂妄,毫无“允执厥中”的味道。
倪鸿宝看后,心中大不以为然,当时没说什么。后来吕晚村去拜访他,他在厅上也挂一副对联:
孝若曾子参,只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行著称;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是有名的贤相。全联的意思是,孝行如曾参,也不过是做了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才干若周公,也容不得半点骄傲。倪鸿宝此联,分明是针对吕晚村那联做的。
谁怜眼饱腹中饥
某学士,在除夕夜拟作一副春联,已得上句:
座上无毡,且喜身安心内乐;
下句一时未得,恰有一京官来访,看了上句,道:“卑职来续下句。”念道:
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腹中饥?
学士早闻此京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家居粮仓对面,却常缺粮。于是在三天内送米过去周济。
萧颖士遇“狐”记
萧颖士是唐朝的文学家。天宝年间,他游历到灵昌,再从灵昌到胙县。胙县南面二十里,有一小镇,镇上人家皆姓胡。
萧颖士要离开胙县时,县府官员摆酒饯行,一再的挽留,直饮到山落西山,晚霞满天。萧颖士才得动身,离开县城,走了未足五里,天就黑了。
这时,一个身穿红衫绿裙的妇人,骑着一头黑驴自小路走过来,与他并肩而行,主动向萧道:“我家住在离城二十里远,现在回去,怕在晚间碰到坏人,所以想跟先生一起走。”
“贵姓?”萧颖士问。
“姓胡。”女郎展开一个媚笑。
萧颖士常听人说,也读过不少野狐变美女害人的故事,现在见四下荒野,星月无光,此女又主动搭讪,愈想愈不妥,心中不觉发毛,走了几步,终于鼓起最大勇气,对女子大声喝道:“大胆野狐,敢来媚我萧颖士!”边骂边鞭马疾驰,一口气狂奔了十多里,来到胡姓镇上,在某客舍投宿。喘过气,神魂甫定,正要解衣休息,只见门外走进来刚才在路上遇到的那位女子,客舍老头儿问她:“何事如此慌张?”
“爸,气死人!”女子恨着声道,“刚才在路上遇到个书生,竟然骂我是野狐仙!”
萧颖士一听,大感惭愧。
朱元璋写阉猪户联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没真正读过多少书,但天资聪慧,是制联的高手,又是大力提倡写对子的皇帝。话说有一年春节,他下旨要文武百官及平民百姓每户都要张贴春联。随后,他就在首都金陵(今南京)便服视察。他看到的自然多是“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之类的“歌德”春联,正在高兴,突然看到有一户人家还未贴联,便进去询问,原来这是户以阉猪为业的苗家,自己不会写,又未请得到人写,正在为此发愁。
朱元璋听了,一时兴之所至,令随从拿上文房四宝,就针对户主的职业写了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联写得确有气势,不愧是开国皇帝的御笔。
十载天涯剩此身
民国初年有位叫吴鸦的读书人,一连串的生了四个女儿,家中又贫困,愤而作打油诗四首,留传至今。诗曰:
正苦艰难汝降生,从今肩负更非轻。
年年弄瓦何来趣?恼煞他妈太不行。
千不该来万不该,算来怪尔投错胎。
须知公教人艰苦,十有九家筑债台。
生女犹堪不作兵,生男难免不长征。
有朝一日沙场去,枪炮由来不讲情。
嘱尔将来莫学文,穿针弄剪要殷勤。
我今都为诗书误,十载天涯剩此身!
可谓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金圣叹临刑联语
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恃才傲物。入清后,以哭庙案问斩。临刑前,其子来送别,悲痛难言。金圣叹道:“父子相怜,夫复何言!今有一联句,儿试对对。”出上联:
莲子心中苦;(“莲”与“怜”谐音。)
其子本聪慧,但值此悲伤之时,苦思不出。金圣叹道:“我儿,何必悲哀若此!这下联就是:
梨儿腹内酸!(“梨”与“离”谐音。)”
桃花颜色亦千秋
民初军事家、云南都督蔡锷,在北京被袁世凯阴加监视,无法脱身,据说后得名妓小凤仙相助,才得以逃出虎口,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功垂青史。后来因喉疾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仅三十六岁,小凤仙著有挽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馀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惭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此联对仗工切,音节铿锵,字里行间隐然有凛凛风云气、喁喁儿女情,确是上乘之作。留传至今一般认为是小凤仙的原作,但也有传为出自潇湘名士易君左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