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制联明志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著,其作者便是清文学家蒲松龄,这位早年即有文名的书生才智过人,却屡应省试皆落第,一气之下,转而著文。为表明心志,他在自己压纸用的铜条上刻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中引用了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历史故事,对仗工整,隐隐有凛然之气,为后人赞赏。
郑板桥制联断案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一天,有位老先生来告状,说自己应邀在某富豪家教书,议定一年酬金为八吊钱,可是到了年终,主人却赖帐,分文不给,请大老爷主持正义。郑板桥看了诉状,心想这可能是富豪真的为富不仁,欺负读书人;也可能是这老先生并无学问,误人子弟。默想一会,思得一计,用手一指大堂上挂的灯笼,对老先生道:“我出个对子,你试对对。”随口说出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略一思索,便对出下联: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老人家才思如此敏捷,可见不是混饭吃之辈,便判富豪付钱,并留老先生在自己身边做事。后来,郑板桥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事,得罪了当地豪绅,遭到罢官。那是后话了。
徐本题联破陋习
徐本是清代康、雍两朝的大臣,为官正派清廉,晚年时闲居杭州。
当年,乡间有一种陋习,那就是办“迎神赛会”。赛会之期,乡民们搭戏台,请戏班,日夜不休地互相竞赛,劳民伤财。徐本对此民俗极不赞成,但又不好明说。恰在这时,有人来请他为戏台写对联,徐本于是便借此机会来劝戒乡民,只见他先题横额“戏无益”三字,再题联曰:
防贼防奸防火烛;
费钱费力费工夫。
上联告诫乡民在赛戏时要警惕发生的事,下联与横额指出赛戏的坏处。据说此联贴出后,该地的迎神赛戏活动就逐渐停止了。
本院从天而降
李调元,清乾隆时进士,著名的文学家与戏曲理论家,著作多种,为人耿直,据说有一次他赴江南主考,雇船渡长江,船夫见他一表斯文,便要他对句,对出才渡他过江,所出上联是: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李调元听了大为赞赏,略一思索,即景对出下联: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从天而降。
船夫听了大为满意,便恭恭敬敬请他上船,渡他过江。
小孩妙联难学政
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有一次路过一座用块巨石砌成的桥“磊桥”,当时有几个小孩正在桥上用三块石头学磊桥。李调元的轿夫把小孩的石头踢了,小孩一哄而上,拦住官轿不让走。李调元探头出来询问何事,一个小孩要他对对子,对不通就要他赔桥。李调元心想自己学富五车,对对乃家常便饭,于是满口答应。
小孩即出上联:
踏倒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苦思一会,竟对不出,便借口说公务紧急,明天过来时再对。晚上回到家,仍想不出下联,他妻子是个才女,那时正拿剪刀裁衣服,问他何事,他便说了,李妻随口对出下联:
剪开出字两重山。
李调元叹服。
第二天,李调元来到磊桥桥头见到那小孩,便说出这下联。哪料孩子一听,叫道:“这不是你对的!”
“何以见得?”李调元暗吃一惊。
“你不用剪刀,是你夫人对的!”小孩振振有词。
李调元大为震惊,随后叫来孩子的父亲,赠与银两让小孩好好读书。
三人行必有我师
李调元性耿直,得罪了权臣和绅,被充军新疆伊犁,后以母老得释归。夫妻重逢,百感交集,李妻出一上句,以表情怀: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李调元长叹一声,随口对出下联: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夫妻含泪而笑。丫环侍立旁边,道:“夫人出得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羊毫写在红绫纸上?”李夫人一听,又出一上句:
羊毫笔写红绫纸;
李调元想了一会,竟没对成。直到第二天仍在思索对句,正在厅前踱步,忽然听到家中丫环与几个家仆在议论此事。
只听正在晾晒衣服的丫环道:“这下联可对:鹿角杈晾紫罗裙。”
厨子正在收拾柴禾,接口道:“也可对成:牛鼻索捆青柴。”
书童笑道:“老爷常取笑我是‘猪拱嘴’,这下联不妨对成:猪拱嘴吃青海椒。”
坐在门口补鞋的鞋匠道:“我这个更现成:马蹄刀切黄牛皮。”
这些对子,第一个字是动物类,第五个字是颜色类,与李夫人的上联均对得工整。李调元听了,心中叫声惭愧,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工夫在诗外,工夫亦在联外啊!
鲈蟹对
清代同治年间,两江总督张之洞有一次微服出访,途中遇到一位在某缙绅家任教的旧朋友,恰逢这人家中有急事,便请张之洞代教几天。张为了解民情,欣然应允。
过了两天,松江知府生日,缙绅偕张之洞一同去出席寿宴。席间,宾主互谦让座,张之洞老实不客气,就坐了上席。知府见他如此,心中老大不快,但又不好发作。待大家坐定后,知府便手指桌上的松江名菜鲈鱼,请张之洞对句,所出上联是:
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
张之洞知他是在嘲讽自己,也一指席上螃蟹,朗声应道: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这下联颇有气势,令知府一怔,再一问,知是两江总督,吓得连忙叩头谢罪。张之洞仰天大笑。
诫子联
明大学士杨士奇,长期辅政,有文才,居官清廉,其子却是花花公子,横行乡里,欺压良民。杨士奇得知,书一联以告诫:
不畏官司千状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儿子看了,却不悔改,谓“老百姓三寸舌头算个啥!?”照旧横行,后终至闹出命案,被处极刑。杨士奇老泪纵横,却是无奈。此所谓“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也!
“猜谜”联
某年元宵,宫中挂满花灯,灯上有题诗,有谜语,有对联。
平时素喜吟诗作对的乾隆皇,带着宫娥彩女及文武百官观灯游乐,看到一盏彩灯上,写着大学士纪昀作的一副灯谜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
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文,也是妙文。
乾隆百思不解,其他自以为学富五车的官吏也只有抓耳搔腮的份,最后还是纪昀自己揭了谜底:“上联就打一个‘猜’字,下联就打一个‘谜’字。”
佛都有火
古时有个人叫翟永龄,他的母亲虔诚信佛,每天诵经不已,几乎是不分昼夜。听得人心烦。永龄想劝劝母亲,但又怕母亲不听,最后想出一条计来。
这天母亲一吃完饭,又到经堂念经,永龄待她念得如痴如醉时,大叫:“母亲!母亲!母亲!”他妈答应一声,继续念佛。永龄又连叫不止。如此者再三,母亲终于大怒:“你叫什么!不停地叫,叫到人心烦!”永龄道:“这就对了。儿子不过是叫了母亲三几次,母亲就烦了,佛祖每天被你这样不停地叫,母亲不怕他发火吗!?”
母亲听了,似有所悟,以后改为每天诵经一次。
一人独钓一江秋
清初文士王渔洋,幼时曾有题秋江独钓绝句:
一蓑一艘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尊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后来他进了北京,任了满清的官职,有明代遗老仿其诗体嘲讽他:
满州纱帽满州头,满面风光满面羞;
满眼胡儿满眼泪,满腔心事满腔愁。
联句结良缘
明代洛阳才子文必正,有一次偶遇天官府小姐霍定金,即陷入情网,难以自拔,竟至卖身到天官府为仆,以求有机会得近小姐。
一天,他借送花与小姐之机,向她倾诉爱慕之情,霍金定早听人说过才子文必正,但素未谋面,不敢相信这仆人便是那才子,于是便出对试探:
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
这是个拆字联,并不易对,文必正不愧是才子,随口应对:
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作天。
果然对得妙!霍小姐不觉芳心已动,又出一上句以表心思:
竹本无心,外生许多枝节;
文必正也连忙表白心迹:
藕虽有窍,内中不染污泥。
如此一问一答,两人已心心相印,互爱互慕,后终成美满姻缘。
逃梅居士
某书生嗜爱梅花,有梅园十亩,如香雪海。终日徘徊其间,诸事不理。到了除夕之夜,索债者盈门,书生无路可走,逃到梅园躲避,并作打油绝句一首:
满腔心事乱如麻,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亦管他娘不得,逃来逃去看梅花。
后来此事传出,书生遂得绰号“逃梅居士”。
池中荷叶鱼儿伞
明代文士祝枝山,某年夏天与友人在林荫小道散步,见荷池中绿叶如盖,鱼儿纷纷游到荷叶下乘凉,便出一上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思索一会,对出下联:
梁上蛛丝燕子帘。
这时恰好有个老乞丐路过,上前又接了一联:
被里棉花虱子窠。
祝枝山与友子甚为称赞,解囊相赠老乞丐。
书痴对联
据说明代时有个书生叫徐文广,是个书痴,一天晚上,他和一个叫唐万阳的书友在灯下苦读,更深神倦,不觉便睡着了。唐也是个书痴,把他唤醒,出一上句以提醒他的精神:
眼皮堕地,难观孔子之书;
徐正睡意惺忪,听了后略一思索,竟对出了个自我解嘲的下联:
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两人相对大笑,又伏案攻读。
戒赌诗
一位府衙小吏,得知正在读书的儿子跟人学赌,便写了一首谜语诗教育儿子,诗曰:
贝者是人不是人,因为今贝起祸根。
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
儿子看了半天,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小吏长叹一声,道:“贝者为‘赌’,今贝为‘贪’,分贝为‘贫’,贝戎为‘贼’。赌而贪,贪而贫,贫而做贼,这是赌徒的必由之路啊!”儿子听了,幡然改悔,以后就没再去赌了。
秀才闹考场
江苏南汇人吴省钦是清乾隆时进士,后又督学入川。此人为官不正,倚权受贿,贪赃枉法,后以“诞妄”罪被罢官。
据说有一次乡试,吴任主考。考生中有一位穷秀才,自知无钱行贿,得中无望,考试前,愤而在考场门前贴了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成名。
〈横批〉口大欺天
这对联用拆字法把吴省钦的名字嵌于其中(横额拆“吴”为“口”“天”,上联拆“省”为“少目”,下联拆“钦”为“欠金”),揭露其营私舞弊的行径。此联贴出后,吴省钦声名狼藉,临试前被撤了主考官之职。
学士闹笑话
据说宋大观年间,翰林院的学士为朝廷写春联,其中一位大学士竟闹出了笑话,他出的联是:
神祗祖考安乐之;
草木鸟兽裕如也。
文字对偶很工整,可是只图咬文嚼字,竟将“鸟兽”与“祖考”相对,引同僚窃笑。
果然劫数难逃
某书生甚信紫微斗数之类的玩意,整天沉迷于占卜之术。
一天上午,他算出家中某只古瓶将要在中午被打碎,但算不出打碎的方式,心想天意不可违,便把那古瓶用绳子绑好,高高地挂在屋梁上。中午快到了,他目不转眼地看着古瓶,心中在诧异它怎么会突然破碎的情形。
这时候,他老婆已煮好了饭,要孩子叫他去吃,叫了几次,书生仍是不动,他老婆生气了,登登登走出来,看见这书呆子坐在小凳上,眼睛盯着个破瓶子,更加火起,回到厨房拿了根棍子,稍稍走回堂屋,对着那古瓶子就是一下子,古瓶应声而碎。
书生大怒,跳起来想去打老婆,一想,这是天意呀!可谓劫数难逃。只是没算出这瓶的破碎会是由老婆来完成的。觉得有点遗憾,更觉得这占卜之术果然是灵,而冥冥之中真够神秘的。
当心你儿饿我儿
有位老人家,儿子对他很不孝,他便四处向人诉说。一位私塾先生听了,写了首诗,要老人家贴到家里的墙上。诗曰:
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
以后老人家的儿子就孝顺多了。
酒迷南北
有吴郡丞与董郡判到无锡调查饥荒灾情。
当地有特产“红白酒”,二人一见,垂涎三尺,灌了个酩酊大醉,酒后出门迷路,莫辨南北。销差回省,大宪得知二人这段醉酒丑闻,大加呵斥:“当今青黄不接之际,黎民卖儿卖女之时,要你俩下乡调查灾情,你俩却沉溺酒乡,该当何罪!”吓得二人拼命的叩头求饶。最后大宪把手一挥:“现有一对,对得出,方免罚。”所出上联是:
红白相兼,醉后便迷南北;
二人随口对出:
青黄不接,贫来变卖东西。
大宪点头,竟就免了两人渎职之罪。
张幼于拒白食
文士张幼于,家有资财,为人大方,常在家招待文友,畅饮共欢。后有无懒汉知他大度,便常来白食,使他苦恼。
一天,他在家门口贴了张纸条,写的是:
老不老,小不小;羞不羞?好不好?
下有一行小注:“能猜中者,方能进客厅享用酒菜。”
众白食者望而却步,有文友王百俗进屋笑道:“姜尚八十遇文王,老不老;甘罗十二为上聊,小不小;闭了门儿独个儿吃,羞不羞?开了门来大家吃,好不好?”
张幼于只得备了酒肉请他痛饮。
同义词堆砌
宋太宗时有位品性迂腐的诗人,所作甚是罗嗦,其《宿山房即事》诗云: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三更半夜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谢豹乃杜鹃别名。)
又有《咏老儒》诗云:
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
浅陋荒疑无学术,龙钟衰配驻高年。
诗中把同义词尽行堆砌,其句法就如同“女太太”与“外国洋人”一样。
喜欢古董
据说秦朝时有个读书人,别无所好,就爱古董。但他又不会识别古董,听人说是古董,就常常不惜重金去买。
一天,有个人拿了张破席子来,对他说:“这是孔子坐过的席子。”
读书人十分高兴,便用一块田地换了这张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