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大学生养生与保健
12615100000018

第18章 心理养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其中2亿人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被列为当今人类十大死因之一的自杀,大多是由于心理疾病引起的。

的医学专家指出,在未来的十年里,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精神疾病。所以,专家们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呢?就是培养遭受生活打击而不消沉不怨天尤人的自控能力。这是心理学家研究和调查得出的结论。他们发现,生活中最顺利的人,大都重实际,可靠,人际关系良好,对于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有一种自控能力,而患严重抑郁症的人正是缺乏这种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瓦伦特博士指出:“你可以承认存在着乌云,但别忘了乌云边缘的光明。”正确处理心理危机的最佳途径,是控制最初的冲动,反复权衡再做反应,这就是自控能力,只要具备这种能力,就会拨开乌云见光明。

(一)心理养生内涵解读

什么是心理养生?学术界尚无定论。我认为心理养生就是指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以求达到良好的长期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养生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教育主体,以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具体受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处于被动地位。从教育方式上看,它是一种“别人说服自己”的方式。这种教育活动起到一种外部力的作用,必须通过强制转化来实现(尽管这种强制性程度,有时表现得很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一种反感情绪,甚至抵触情绪,特别是在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不适当、态度粗暴的情况下,学生会走极端,事与愿违。心理养生,是以学生自己为养生主体,也是主要教育对象。它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从教育方式上看,它是一种“自己说服自己”的方式。无论怎样,“自我说服”总比“别人说服自己”要更直接、更有效。这种以人为本的心理养生是一种内驱力,是通过自觉内化来实现的。因而,在心理养生过程中不但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反感、抵触情绪,反而会让学生愿意接受,并在心理保健能力不断增强、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三)心理养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和充分的自由发展;二是个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发展;三是个体和全体的共同发展。充分尊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所在。大学生心理养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使心理状态良好,并能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是要改变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

专家认为: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二)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三)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四)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话,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情绪

当人们身体有病痛时,很自然地想到去医院找医生,但却不知道这些病症往往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调理情志而引起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成人所患疾病的50%~80%起于精神创伤。情志(又称情绪),指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反应,即喜、怒、优、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分别由心、肝、脾、肺、肾五脏所主,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早在2000多年前,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就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脾,优伤肺,恐伤肾。”就是说,七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志活动,七情过极,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所以,中国的养生学非常重视调摄精神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提出了“神形相因”的学说,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在现实生活中应特别强调“七情”养生法,安神定志,心境坦然,怡情放怀是健身延年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意思是说,愉快的精神状态,可使人心情开朗,满面春光,福寿俱增,不良的精神刺激,会使人心情抑郁,疾病缠身,夭亡短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长期情绪忧郁,恐惧悲伤,嫉妒贪求,惊怒激昂,或情绪紧张的人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容易患一些不时之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哮喘、慢性胃炎等等,妇女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医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胃肠疾患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心理性因素引起的头痛在各种,头痛患者中占80~90%。现代身心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七情郁结,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悲伤,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上述种种,无不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自古以来,由七情过极而致死或致病的事例屡见不鲜。

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因为当人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因此,不仅食欲好,睡眠香,而且头脑敏锐,精力充沛。根据对四川省372名百岁老人的调查,有98%的寿星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

另一方面,良好情绪的“医疗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医生们有这样的经验:胜利者的伤口,总是要比失败者的伤口好得快;没有精神负担的病人,要比有精神负担的痊愈得快。一个人患病之后,如果充满信心,具有毫不惧怕,敢于同疾病斗争的精神,则能加速康复,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量小,或不药而愈。反之,若意志消沉,情绪沮丧,则无力驱邪,病后缠绵不愈,或致恶化,且多产生并发症。

如何才能做到永葆青春,健康长寿呢?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点,并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思想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只有少私心,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生命之树长青。据调查,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乐善好施。伟大医学家孙思邈(531-632年)济困扶贫,免费为人治病,被尊为“药王”,他以102岁的高龄而寿终。

第二,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荡的品质。千万不能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伤感情绪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第三,热爱自己的工作。志有所专,乐以忘忧,每个人应以对社会能有所贡献为乐。许多科学家是长寿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热爱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事业,勤奋用脑,心胸豁达宁静。有人曾对中国自公元221年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088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寿命进行过统计,他们的平均寿命是65.18岁,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平均寿命。这个事实证明,凡热爱本职工作,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其寿命比一般人要长。

第四,运动能使人精神愉快。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医治“情绪病”的灵丹妙药,但从事体育运动却是改善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当自己情绪郁闷、苦恼时,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到外面打一打球,或者散散步,这样不良的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

第五,广交朋友,乐于互相交谈。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后可向亲朋、同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慢慢消失,人变的豁达、轻松。

第六,兴趣广泛多样,自寻乐趣。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人颇为赞许的兴趣爱好,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常常被逗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或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会随之消除。

为了的健康、长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喜笑颜开,无忧无虑的性格,生活在幽默、风趣、欢乐、轻松的气氛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好完全在自己手里的健康力量——良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