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是孩子的心理辅导师
12608200000008

第8章 养成好习惯——从家长做起

1994年6月3日,曾任中科院院长的卢嘉锡先生来到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北京新源里第二小学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作者得以亲聆其充满睿智的讲话。卢嘉锡先生当时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但他坚持站着发言20分钟,他说他原来就是教师(卢先生曾任厦门大学化学教授),他坚决支持我们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他说心理健康之人的要素是“3C3H”:第一,Clear head——清醒的头脑;第二,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第三,Clean habit——干净的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自动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习惯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好的技能,好的方法,只有成为人们的习惯,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和应用。坏的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可就不容易改正了。

前些年,北京某地区晚上经常停电,3年级小学生小开和他的爸爸、妈妈就住在这里的一间半平房里。这一天放学以后,小开回到家中。妈妈很快就做完了饭。大家吃完饭,小开正要做作业,突然,这一片平房又全停电了。小开马上用手电筒找到火柴,点着蜡烛准备做作业。妈妈说:“蜡烛的光太暗,你可以明天早晨天亮了再做作业也不迟。”小开说:“我还是现在做吧。不做完作业,我睡觉不踏实。”

小开的行为看似平常,其实是很可贵的,说明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已经养成,这已成为他的一种需要。过了9年,小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且在大学中继续刻苦学习;又过了9年,小开以特优研究生奖获得者取得博士学位,赴美国做博士后工作。许多人问小开的妈妈,是不是他脑子特别聪明?他妈妈说:“他不是天才,良好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习惯是一种特殊行为的熟练,但是与熟练不同。熟练是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形成的;而习惯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练习的结果。许多习惯是无意地多次重复的结果,而有些习惯并没有经过任何练习,只要经验一次就巩固下来了。习惯形成后不去进行这种动作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安。

习惯鲜明地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积极的、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劳动和学习活动,以及对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习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而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

一位香港美发师在大陆收徒,他有一个条件,就是只收那些从未学过理发的人。无独有偶,一位希腊长笛演奏家向那些曾经师从低级乐师的学生索要双重的学费。他们的理由应该是正当的。因为改变一种习惯比学习一种习惯往往要艰难得多。试图去改变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或一个挥霍浪费的人,或拖拖拉拉的人,或懒惰成性的人,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最明智的选择是小心慎重注意养成好的习惯,而不要形成坏习惯。

习惯是自动进行活动的特殊倾向。好的方法、好的技能只有化为孩子的行为习惯,随时随地表现和应用,才能是一种自动的行为,乃至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一个良好习惯多、不良习惯少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不良习惯多、良好习惯少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同样如此。”心理学教授林崇德也很强调教学与教育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问题,他曾说过:“德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伦理学家还认为,习惯是道德关系的一种因素,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由此观之,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好习惯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该尽早培养孩子的生活好习惯。学习习惯一般在小学低年级便形成了。所以,尽早建立良好定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巩固。如果从小不良学习习惯积累多了,时间一长,积重难返,一旦要改便大费周折。

积极的生活习惯,就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消极的生活习惯,就是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或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主要有: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酗酒;家庭和谐,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有:吸烟;饮酒过量;不恰当服药,包括未经医生处方服药和不按医嘱的方式和剂量服药;体育活动不够或者运动量过大;热量过高和多盐的饮食,饮食没有节制;不接受合理的医疗处理,信巫不信医;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

经调查,在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回家后,都把家庭作业、智力游戏、阅读书籍放在娱乐、看电视、玩游戏机之前。《南方周末》曾刊登加藤嘉一文章“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

“我经常看到中国家长对孩子过于宽松或溺爱。比如小孩在地铁里吃味道浓厚的汉堡包,大声说话,站在椅子上跳舞等,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这是绝不应该的。但家长却一点都不在乎,还以‘我孩子真可爱’之类的态度向周围张扬。小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这就要由家长主动处理。如果在日本,家长会趁机在公共场合好好教训一顿,让自己的孩子直接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若在我家,父母当场就打我屁股,让我在家门外站着反省一个晚上,并‘断食’一天。连基本对错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来走向是相当可怕的。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也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因为高考可能决定一个中国人的职业,而能否做人更有可能影响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做好人,永远是个前提。”

1. 21天培养孩子洗碗习惯。

亲子活动:

一般而言,习惯的养成常经历3个阶段:

——制度制约。此时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为略显被动,却经常是需要的一个阶段。例如,学生做完作业需要检查,有时还需要家长提醒,逐步养成习惯。全家讨论洗碗制度,例如孩子应该周六、周日洗全家碗,这样严格执行,父母监督。

——自觉行为。在此阶段,行为由他人督促变为自我督促。这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例如,学生做完作业后问自己:“我检查了吗?”孩子周六、周日洗碗,自己提醒自己,自己监督自己。

——自动行为。连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时候,行动已经自动化了,已经内化为需要了。例如,学生做完作业如果不检查,自己会觉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细检查之后才坦然。孩子自动周六、周日洗碗。这时,良好的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

优良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越早越有效,小事不放松,一点一滴地努力,坚持不懈,方见成效。

2.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在学习实践中按以下方法来做:

学习有目的,生涯要设计;计划可伸缩,务必求实际。

预习懂大意,有疑记笔记;听课想问题,理解有意义。

上课求真谛,探索加记忆;想读写看听,练习不放弃。

复习是利器,解题会顺利;想要效果好,及时是奥秘。

作业须独立,求准求新异;答题扣分时,错误要登记。

研究有见地,培养创造力;实践再升华,方法出成绩!

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阳光心态:我学习,我劳动,我快乐。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太大受不了。只要每天都进步,高考成绩无论如何是不会太差的。

(2)生活规律化。用好每天最佳时间,你是百灵鸟型,早上做最重要的事情;你是猫头鹰型,就把难事留在晚上完成。但你需要懂得高考是上午、下午进行,不会晚上考试的。所以仍然提倡早起早睡。

(3)做好规划,小步子大目标。文科理科可以交叉复习,效率会提高。

(4)正确选择,偏科要不得。要跟着老师走,完全另起炉灶者除非是天才,不然的话,失败的概率很高。

(5)扬长补短,建立错题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你应该从高二就有四个错题集。

(6)今日事,今日毕。如安排20点到21点做数学,但有一题实在做不出,就不要硬做,因为到23点仍做不出,将耽误明天的学习。这不违背原则,因为这一个小时孩子是一直在认真做数学。

温馨提示:印度谚语说道,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许多学习的成功者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的习惯是“每事问”;列夫·托尔斯泰身边永远带笔和本,以便记下一切美妙的话语;鲁迅的习惯是“随便翻翻”;华罗庚则遵循“勤能补拙是良训”。他们这些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