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见这样的对话。
“今天天气真不错。”
“可不是,天气挺好。”
“最近忙吗?”
“还行。”
“近来身体怎样?”
“还好。”
……
招呼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的意义只在于说话本身,而不在于说的是什么话。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实际上,在打招呼时,人们不是想谈吃饭、谈天气、谈工作、谈身体,只要是说了话,便已达到目的——什么目的呢?礼节的目的,就是表明承认对方的存在。
招呼语能拉近双方的距离。有很多人不重视打招呼,觉得天天见面的同事,用不着每次看见都打招呼;而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又觉得打招呼怕对方认不出自己来,会造成尴尬;还有些人不愿意先向别人打招呼,他们老是在心里想:“我为什么要先向他打招呼?”
一个单位里,同时来了两个年轻人,一年后一个升为部门经理,另一个却还是普通员工。他们职场命运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日常处事细节的差异。前者见到领导和同事都会主动打招呼,给大家留下了热情自信的印象;后者见了领导躲着走,见了同事装做没看见,因此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没有礼貌、不合群的印象。结果,职场命运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是意料中的事。
在社交中,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和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你不主动向领导和同事打招呼,对他们来说并没什么损失,对于领导来说,有很多人想去结交他,也不少你一声问候,可是对你影响却大了——你不仅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也不能和同事拉近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得到提升呢?
回想一下,当有人主动向你打招呼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挺高兴?因为你感到了对方对你的尊重和关怀。同样,当你主动与别人打招呼时,对方也会有相似的感受。因此,如果你想与别人的关系更融洽,让自己更受欢迎,就要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而不是被动等待。
打招呼并不难,难的是要恰到好处、大方得体。总的来说,在向别人打招呼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主动态度
双方见面,不管彼此年龄、地位有何差距,一般应先主动与对方打招呼。如果你是长辈,会显得和蔼可亲;如果你是晚辈,会显得非常懂事;如果你是领导,能表现出上级对下级的热情关怀,是领导者优良作风的表现。
(2)因时而异
以一日早午晚为例,随时间的变化,打招呼也应变化。早晨,用“您早”、“您好”;中午,用“您好”、“午睡了吗”;晚上,用“晚上好”、“下班了”等。
(3)因地而异
打招呼也要分场所。在公共场所,如大街上、公园、餐馆、商店等地方遇到熟人,自然可以和熟人大声打招呼。但也不要故做惊喜,大惊小怪。在开会、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听音乐会时,你就不可大声了,这时微笑着招招手、点点头即可。例如,在市场上相遇,可以说“你也来买菜”;在阅览室相遇,可小声说“你来了”。如果在不宜按照常规打招呼的场合,或无法应答和难以应答的场合,如在厕所相遇,不用说什么实际的内容,可以点头以示看见了对方,或说声“噢,王主任”、“喔,刘师傅”,支吾过去即可。这种含糊其辞的打招呼既绕开了“你从厕所出来了”,又避免了“你吃过了”的难堪。另外,遇到晦气、伤心或让人难堪的事,与当事人打招呼,应机敏地岔开正题,绕开当事人倒霉的事,谈些无关的话,这也是一种获得和谐气氛的好的招呼语。
(4)对每个人都要照顾周到
如果打招呼的对象不止一个人,就要面面俱到。遇到多人时,不能只顾其中一两个人,而把其他人撇在一边。如果只是走过,可把“你好”改为“你们好”;如果停下来攀谈几句,经过介绍,然后要热情问候,说些“认识你们很高兴”之类的话;见有人领着或抱着小孩,也要问问孩子年龄或夸上几句;注意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不可没大没小,信口乱说。
(5)注意灵活变通
要根据对象的亲疏、生熟,改变打招呼的言语;要视自己的忙闲,决定寒暄时间的长短。
(6)避免歧义
打招呼的语言要简明易懂,不要使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话语,如“您要是走了,那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