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12573100000058

第58章 可为,可不为

南怀瑾说:“一个人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有所选择。”为什么南怀瑾要这么说呢?因为他遵循的是孟子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一个人要先懂得什么不能做,然后才能知道应该做什么,而之前的“不为”就是为了“有为”。一个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能成大事者,重要的便是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必然会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之人。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的不是“有所为”而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其实就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放弃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的利益,如地位、名誉、福利、家庭,等等。而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往往是趋之若鹜的东西,怎能弃之不要呢?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作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为了得到一只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你说值不值?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诱惑,很多机会。只有那些敢于拒绝诱惑,善于放弃某些机会的人,最终才会成功。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其实这里的“不为”,孟子是指先冷静思考,选择自己的目标,然后才能展翅高飞。但如果你没有经过不为,也就很难说知道为什么;有所不为,才知道应该为什么和怎么为什么。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君子加深造诣,以一定的方法,是希望自己有所得。正如大学教人以道,而并不在以知。所以经过考大学和读大学的磨炼,贵在学习和磨炼了学习的方法,也就是道,并不在于学了什么知识或是专业,这样你才有了受用一生的方法,然后可以一生受用这种方法而不断学来的知识,以至受用一生。

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表面上看,两个人说得差不多,只是表达方式有异。细细追究,大不相同。

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有一个叫景春的人,向孟子宣扬当时的两位著名的说客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以示夸耀。公孙衍曾佩五国相印,张仪曾佩秦国的相印,这两个人都是手握大权、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景春夸耀他们是“大丈夫”的论据是,公孙衍、张仪他们一生气便会发生战争,让诸侯们畏惧,他们一平静下来,天下也平静无事了,所以称得上是叱咤风云的“大丈夫”。

孟子在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什么是真正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他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民众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南怀瑾用孟子的这些话,指导我们现代人去探索人生的价值。

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贵起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做人要做得顶天立地,就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品质,保持住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同样的坚定处理事情。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做到此三点,才真正算得上是大丈夫,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人。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便是大丈夫行为。

纵观中国历史,有不少政治家深谙其中的道理,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汉代的曹参就是一例。

曹参原本是汉高祖刘邦的一员大将,天下统一后被任命为齐国的宰相。曹参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叱咤风云,但是在政治上却是门外汉。所以他刚到齐国,就聚集了国中所有的学者,就政治的要领问题请教他们。然而,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并且都持之有理,诉之有据。这更令曹参不得要领。后来,曹参又去请教一位精通“黄老学说”的老者,老者告诉曹参一个十分具体的为政要诀,即“话道贵清静而民自定”。话道,即政治的方法,是以清静为宗旨。如此一来,人民自然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曹参听完这一席话,茅塞顿开。

曹参在任中的时候,特别注重人民诉讼与市场纠纷。有官员问他:“政治中不是还有很多其他项目比这两者更重要的吗?”曹参答道:“不然。这两件事处理好了,善恶应得其所,人民得到安宁,社会方有安定,这才有大治。”果然曹参任期内,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萧何丞相病逝后,曹参擢升为中央政府的丞相。赴任之后,他仍奉行无为而治的原则,对于治国方略,无一变更,全都遵循萧何制订的规章。

曹参出任相国之后,尽管治理范围扩大了,责任更重了,治理的头绪也更多了,但他仍然按照“无为而治”的方略,起用一批忠厚务实的人,斥免巧言好名的人,遵循刘邦、萧何所制定的一系列法令规章,继续贯彻“与民休息”的政策。这种顺其自然,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做法,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反对动乱、渴望安定的趋势,也非常有利于复苏长期战乱之后凋敝的社会经济。也正是这种率直、自然、无为,才使曹参潇洒自如,毫不费力地充分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最高的智慧,创造出寻常人难以达到的政绩来。

《庄子·齐物论》中讲:“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是说,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势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勤勤恳恳,早出晚归。无论大事小事,样样亲力亲为,十分辛苦,但是所负责的工作却经常是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一把抓,乱成一团。

倘若人人都能懂得“无为无不为”的道理,不要把精力花在琐碎小事上,不拘泥于事务,而是能专注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主要方向,从而主动地、策略地、自觉地去驾驭之,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也是无为而治的体现。历史上高明的领导者、管理者都知道这个道理。

国学话谋略

人们总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便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