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12573100000022

第22章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不过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而水的流淌,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水,就是这样,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聚点滴成波涛,汇大湖而成四海。所以,当它流进春秋的历史长河中时,有了一个被称为“睡在羊背上的人”,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

也许会有人觉得再简单不过,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他能在喧闹中开辟出自己的一席田地,他能在纷扰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归隐,他能在流言蜚语中静下自己的耳根,这样的人必是与山为邻,以水为友,出仕则心神俱孤,但仍然超然物外,淡泊宁静。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爱水,孔、孟、老、庄等这些智慧超凡的圣哲,也对“水”情有独钟,我们在他们的著作里时常可以看到与水有关的深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也同样把至高无上的道比作水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孔子也站在波涛澎湃的江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南怀瑾在谈“水”的时候说:“在这里,我们不谈孔子、庄子,只说老子对水之德的评价。老子刚说完‘上善若水’,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可见老子在‘上善若水’的大标题下,又总结了水的‘七善’,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曾国藩也曾经说:“天地之道,应刚柔并用,不可有所偏废。”刚,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强矫;柔,并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谦逊退让。在曾国藩的处事之道中,极为推崇刚柔相济。

曾国藩将忍让之道作为他的人生座右铭,表明他赞同为人处世应刚柔相济,并且说明,有时外表的柔,其实是骨子里的刚的不同表现形式。

曾国藩早年供职翰林院,曾悉心研究《易经》,《易经》中“阴阳消长、刚柔相济”的思想对他深有影响,他的“悔硬”、“柔刚”之学便是从《易经》“曰中则昃,月盈则食”中感悟出来的。他为人处世以“悔”、“硬”相勉,“刚”、“柔”相济,是具有很深的人生哲理的。

曾国藩初次带兵打仗时,刀光剑影,杀人如麻,人们称之为“曾剃头”,这是他人性中刚的一面。此后大半生一直与太平军交战,历经磨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咸丰四年正月中旬,曾国藩奉命出征,所带水师受到太平军痛击,遭到惨败。曾国藩满心沮丧,心里异常难受、灰心,决定跳水自杀,后被属员章寿麟奋身入水救起。战后,曾国藩回到长沙,遭受世人百般嘲笑,他误以为大势已去,极度悲观之下决心在四月初五又一次自戕,幸而塔齐布的捷报打消了他寻死的念头。曾国藩重新振作,埋头再募兵练兵,准备再次发动攻势。咸丰四年七月初一,湘军水师“总统”褚汝航克复岳州,取得暂时胜利,八月二十三日湘军克复汉阳,曾国藩以为胜利在望。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力挽狂澜,咸丰四年二月十七日率兵攻克武昌,曾国藩苦战半年打下的城镇得而复失,湘军精锐溃不成军。曾国藩再次自杀不死,黯然逃回南昌,受尽天下人的冷嘲热讽。

曾国藩历经艰难,在困境中崛起,苦心经营,于“柔”中炼就刚的意志,终于壮志得酬,一举攻克天京,成就一番大“功业”。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中所讲的道理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像山泉溪水一样涓涓而流不休不止,就算它们已经汇成无底的深海,也不会拒绝连绵的细流,永远保持谦虚的心态。

南怀瑾坚信的是自然道理亘古不变。他认为一个人就算再怎么厉害,如果没有人帮他也成不了大事。水能容污、容枯草乱叶,我们要像江海一样大度容物。水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而水正是因为不与人争利夺权,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比得过它,也没有人能争得过它。这就是水的慈柔之德。

国学话谋略

冲者,“谦冲”也,就是要我们守虚而不满,从而达到绵绵不绝之意。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装满水的杯子中水容易外溢”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明白“道冲而不盈”的作用,能做到“冲虚不盈”,自然就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种种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