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圆满
12557200000037

第37章 人间礼仪

作为“礼仪之邦”,礼节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再熟悉不过了,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将礼节付诸于实践的人并不多。“三没”人员到处都是——没大没小、没秩序、没素质:交际场合不使用礼貌用语;与人相处不懂得以礼待人;公交车来了不知道先下后上;去火车站不知道排队买票……

你有没有想过,倘若没有礼的节制,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佛门弟子似乎总有很多礼仪方面的规定,诸如行如风,要求“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立如松,要求“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坐如钟,要求“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卧如弓,要求“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等等。

在佛教中,礼仪又叫行仪、威仪等,是一种礼节、节制,具体是指佛门弟子们的日常行为规矩、准则。佛教把一切行为分为三个部分:身业、口业、意业。日常行为中不外乎行、住、坐、卧四威仪,这四威仪只是三业中的“身业”。修行就是对这“三业”进行修改、休整。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佛教对表面的行为也这么注重呢?所谓“行于内,表于外”,佛教认为行为就业,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是要受“因果律”之约束的,善恶好坏取决于人,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创造的,如果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如法如律,便能够解脱眼前和将来的痛苦与烦恼。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礼的节制,好的东西也会坏,恭会变劳,慎会变葸,勇会变乱,直会变绞……只有通过礼节的约束,方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度,做到既不过之,也无不及,从而使一切事情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女留学生黎阳在美国待了一年多了,春节回家时谈起这一年来的见闻,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人太重礼节了!”家人央求她具体说说,黎阳思考后,打算说说美国人排队的“四不”原则。

“排队大概是最平常的事情了,但美国人排对却有约定俗成的‘四不’原则:不贴身、不越线、不扎堆、不穿越。排队时要离前面的人至少半米的距离,贴身或太近了是无礼的行为;在有画线的地方不要越线,否则会有偷窥别人隐私的嫌疑;排队时要一字形站开,不要扎堆,否则后来者不知该跟随前面的哪一位;别人排队时,其他人最好不要从队列之间穿越。”

“也许这看似鸡毛蒜皮,但一个小小的礼节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发现自己有点严肃了,黎阳赶紧调整语气,“以后你们上街千万不要再不屑排队了,争先恐后的显得多没文化啊。”

“可是这样不是很麻烦吗?”家里的小弟弟问。

“这才需要品质啊,”黎阳又滔滔不绝地讲开了,“在美国机场,可以见到人们排着长龙耐心地等待安检,毫无怨言地‘宽衣解带’,脱鞋掏兜,让安检人员搜身和经过X光透视,程序既耗时,又繁琐,但秩序井井有条,大家配合十分默契。因此,想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首先就得学会耐心啊。”

“我举个例子,”小弟弟又抬杠了,“如果去超市排队,我只买了一盒糖,但前面却有一个人买了满满一车的东西正准备结账,这样都不能通融一下吗?时间就是金钱啊。”家里人哄得一声笑了。

“那可不行,”黎阳耐心开导,“礼节不能‘偷工减料’,就算别人礼让,你也不能破例。”

礼仪不仅是个体与群体的调节器,还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礼仪的妙用不止于此。有时侯,一个才能平庸的人,如能深谙礼仪的作用,就能够吸引住一些人才,为他所用,事业就能够成功,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证就是刘备。《孟子》中有一句话:“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论语》中也有一段鲁国君主定公与孔子的对话,定公问道:“身为君主的我,如何对待臣下呢?臣又如何事君呢?”孔子称:“君以礼仪待臣下,臣下事君尽忠诚,如此而已!”《三国志》中记载的刘备是一位有缺点,甚至才能平庸的人,然而,他却是不可思议,颇孚众望的君主,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得人心,他是一个社交高手,非常有个性的关羽、张飞都为刘备所吸引住,连诸葛亮这样的绝世英才,也感心悦诚服,刘备乃是能够利用这些人的领导者。可见,刘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注重社交,讲究礼仪,坦诚待人。

当然,想由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摇身一变就成为彬彬有礼的“窈窕绅士”是不可能的。礼仪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长期培养。

“圆满箴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礼的作用不可估量,生活中我们要以礼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