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诸葛亮借智慧
12547900000004

第4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

东汉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的春天,在荆州治下耒阳县的县衙里,三将军张飞张翼德正在大发雷霆,大嗓门震得整个县衙的厅堂都嗡嗡的,吓得周围的人一声都不敢吭。张飞对面是一个醉汉,只见此人衣衫不整,歪带着帽子,腰上的带子也没系,一张黑脸,方下巴短胡子,浓黑的眉毛小眼睛,鼻孔有点翻,满嘴的酒气,站在那里左摇右晃,样子十分滑稽。虽然张飞发这么大火,但是此人毫不在乎,眯缝着眼睛,嘴角似笑非笑,把张飞给气得满脸通红,直喘粗气!

在张飞的职业生涯当中,从来都是他喝醉酒藐视别人,没想到今天居然也遇到了一个胆敢喝醉酒藐视他张三爷的人。要不是旁边的孙乾先生使劲拉着,张飞今天非上去揍这家伙一顿不可。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敢在张飞面前如此放肆呢?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庞统庞士元。我们知道,三国时期“伏龙凤雏”齐名,伏龙说的是诸葛亮,凤雏说的就是这位庞统。

那么庞统为什么把张飞气成这个样子呢?根据《三国志》记载,此时的庞统身份是耒阳县的县令,地方上的父母官。三国时期的耒阳属于零陵郡管辖,公元208年刘备在赤壁之战胜利后,兼并了零陵郡,耒阳成了刘备管辖下的一个县。这一年的春天,张飞来到了耒阳,他的身份是四方巡查使,刘备授权他专门负责考察基层干部的工作。

按照今天我们的理解,上级检查团来了,你一个地方官还不得整顿市容,列队等候,搞个隆重的欢迎仪式,然后款待上级领导尝尝地方美食,然后再来一个严谨周密的工作汇报。可你看看这位庞统庞县长,非但这些基本动作一个都没有,而且还胆大包天地吃酒带醉,戏弄张飞,藐视检查组,这还了得!那庞统为什么对上级检查组胆敢如此傲慢无礼呢?

原因很简单,庞统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本来庞统豪情万丈来投奔刘备,指望也像诸葛亮那样如鱼得水,大展宏图。没想到刘备以貌取人,给他一个百里小县。庞统想的是,连曹操见自己都恭敬有加,因为自己看不上曹操这样的奸雄,所以才来投奔刘备,没想到素以爱才著称的刘备,对自己的态度如此的冷淡,还不如奸相曹操呢!

那么我们禁不住要分析一个问题了,刘备为什么会看庞统不顺眼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庞统不光有一个让人讨厌的长相,而且还有一副让人讨厌的臭脾气。性命性命,性格就是命运。这句话在庞统身上体现得简直是淋漓尽致。

单从一个简单事情上,我们就能看出庞统的问题。在三国人物里边,这些高人求职找工作,同时见过曹操、孙权、刘备三个CEO的,恐怕也只有庞统一个人了。而且,这三个CEO虽然性格不同、为人处世方式迥异,但是他们比较一致的是对庞统的印象都不怎么好。如果说一次倒霉是偶然,两次倒霉是偶然,次次都倒霉,那就一定有倒霉的必然。这个必然体现在庞统身上,就是他的性格傲慢无礼,什么话难听就说什么。

我们前边谈到,人家诸葛亮的求职策略是高调出场,低调见面,让别人说自己好,自己谦虚。这样做既有面子又有情分,多好啊!庞统先生正好相反,他属于低调出场,高调见面,死乞白赖要和人家见面,一见面又傲慢无礼,专说刺耳的话。《三国演义》中有孙权见庞统的一段描写。

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

所以庞统是典型的那种有才华但是不讨人喜欢的人,给领导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现代心理学研究,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当中,见面头三分钟形成的第一印象在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这个第一印象不好,那恐怕是没有机会改善的。

《三国志·庞统传》中记载,刘备对庞统本来印象就不好,再看到他喝酒误事不好好干工作,禁不住大怒,干脆把庞统的职务给免了。

说到这里,我们要说说刘备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还没点毛病?单凭一个简单的印象,就把这么大一个才子给冷落了,这说明刘备用人的方法有点问题。

选人,不能光看顺眼不顺眼,尤其是重要岗位的关键人才,一定要全面考察仔细斟酌。如果说刘备一直按照顺眼不顺眼这个套路去选人的话,事业恐怕就要出现危机了。所以关键时刻还得看诸葛亮。庞统的问题出现以后,孔明先生帮刘备出了几个点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达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效果。

像庞统这种人可不是少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属于这个类型,三国里刘备后来遇到的法正、张松等人,也属于这个类型。这种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看着不顺眼,性格有问题,但是确实有才华。那么这种人才到底该怎么管呢?诸葛亮有三条特别成功的策略值得我们学习。

策略一放水养鱼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同时记载了庞统被贬这一事件,刘备以庞统在县不治为由把庞统耒阳县令的职务给免了。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东吴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鲁肃写信的时候,周瑜已经去世了,鲁肃刚刚接替周瑜,成为坐镇一方的军事主将。这时候的鲁肃,说话要比当初有分量多了。

各位记得,当年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先后有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人出面称赞诸葛亮,他的才华才最终得到了认可。这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

而庞统就没有借助这方面的力量,庞统来见刘备的时候,本来怀揣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但是却不肯拿出来给刘备看。庞统的求职思路是——我也不靠专家推荐,我也不低姿态,我也不展示才华,我就凭一副傲慢的腔调打天下。大家想想,你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你长得这么丑还出来恶心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你要是遇到这样一个找工作的人,你愿意要吗?肯定不要啊。

这件事情也告诫我们,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专家或权威的推荐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即使有专家推荐也要注意保持低调,绝不能太傲慢。

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来,经过鲁肃这一说,刘备的态度有点改变了。紧接着,诸葛亮下基层回来了,见了刘备,诸葛亮先问:“庞军师最近很好吧?”

大家注意诸葛亮的用词很有意思,人家可没说庞县令,人家说的是庞军师。从这一点可以得到一个信息——诸葛亮根本不知道刘备把庞统打发到偏远地区当县令这件事情。

这句话反映出诸葛亮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庞统这么傲慢,不但不拿推荐信出来,而且还会得罪领导。二是没想到刘备凭第一印象就把庞统给贬到耒阳去了。

那么,诸葛亮对这件事情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亮曾有荐书在士元处,曾达主公否?”

大家看看,诸葛亮也在强调庞统是万里之才,但是他做不了百里之事。孔明这个意见和鲁肃是一致的。关于万里之才做不了百里之事这个人才理念,我们这里想多讲几句。

大家都知道东汉年间的一个典故——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的院内又脏又乱,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典故引出了一个著名的人才话题:扫一屋和扫天下的关系。我们认为,人才有三类,第一类是既能扫一屋又能扫天下,大事小事都做得很好。我们把这个类型的人才称为通才。比如诸葛亮就是这个类型的人才,军事、外交、民政都搞得很好。你安排他做什么工作都能取得显著成绩。这样的人很棒但是也很难得,属于凤毛麟角。

第二类就是只能扫天下,不能扫一屋的人才,我们称之为专才。这类人的技能有明显的局限性,只能干好一个方面的工作,干大的就干不成小的,干这件却干不成那件。管理这种人才,有一个关键的要点,这个要点是什么呢?就是一定不要凭他过去干得好还是不好,就给他下定论一棍子打死!因为这种人最需要的是合理安排,倘若安排到不合适的岗位,他可能会很平庸,但是绝不能因为他很平庸,就把他给淘汰了开除了。评价这类人才一定要先看安排,再评价业绩。安排不对不出成绩,安排对了大放光彩。庞统就属于这种人才。所以诸葛亮和鲁肃都建议刘备,不要因为庞统没有做好一个县的事情,就断定他没有才华,其实不是人家没有才华,是你安排得不对。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领导往往因为一个人过去有一个岗位或一项工作没干好,就断言这个人没本事,不能用。就这样给定性了,岂不可惜!要知道,痰盂再好不能盛米饭,瓦壶再破可以沏龙井。一件东西一个用场,一个人一个舞台。有用没有用,其实完全看如何安排。所以,通才好用,专才难用。

第三类人才是只能扫一屋,不能扫天下的人才,我们称为平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小事情会做得很好,你让他擦桌子扫地搞卫生,他能做得特别棒,但是让他独当一面挑大梁,可能就会出大问题。这类人只能给荣誉,当劳模,不能给权力,挑重担,因为他不具备做大事的能力。

刘备在孔明的劝说下,恍然大悟,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请庞统到荆州。史书上用了六个字描述刘备和庞统见面的情景,叫做“与善谭,大器之”。随后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

说到这里,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像庞统这类专才型的人才应该怎样使用呢?技巧就是放水养鱼。小池塘养小鱼,大池塘养大鱼,给人才一片水洼,他只能是吐泡泡的泥鳅,给他一片海洋,他就可以成为呼风唤雨的蛟龙。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给别人准备天空和海洋的胸怀和气魄!

管理智慧箴言

给人才一片水洼,他只能是吐泡泡的泥鳅,给他一片海洋,他就可以成为呼风唤雨的蛟龙。

庞统成为军师以后,终于有了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他给刘备出的第一个主意就是取西川。在取西川问题上,孔明的态度也很明确——支持!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孔明又巧妙地运用了第二个策略。

什么策略呢?叫做分槽喂马。

策略二分槽喂马

《三国志》裴注引用《九州春秋》的记载说:庞统当了军师以后,就劝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两面受敌,不利于发展。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物产丰富,可以成大事!”

刘备却很犹豫,说:“我和曹操是水火不相容的对手,我每件事都和曹操相反。他用急,我就用宽;他用暴,我就用仁;他用诡计,我就用忠信。只有这样,大事才能成就。现在不能为了小利,取同宗基业失信义於天下,我可不能做。”

各位看看,刘备确实是个特别重视声誉的领导,把名声看得比性命还要紧。这是一种朴素的品牌观念。用现代眼光看,我们这位刘皇叔是十分看重品牌美誉度的领导,他懂得无形资产的价值啊!这一点值得我们现代社会的很多人去学习。

看到刘备这么固执,庞统就劝说刘备:“现在天下形势变化无常,不能用一个策略定天下,一定要因时而变!我们用计谋得到了,再用仁义守住,有何不可。你要心疼你那个本家兄弟,等你得了天下,封一大块土地给他不就成了。现在你要是不出手,被别人抢了先,咱们可就被动了啊!”

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庞统的思维特点:就是不死板,善于变通,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这是典型的创新思维特征!恰恰是刘备集团所最缺乏的。

在利益和道义问题上,刘备用的是对立思维,认为利益和道义是对立的;而庞统用的是同一思维,庞统认为二者可以兼得,并不矛盾。换句话说,在庞统看来,挣钱与实现远大理想、服务国家和社会一点也不矛盾,而且一旦有了钱,还可以更好地奉献嘛。与其抱着死板的条文可怜巴巴等别人救济,不如主动出手获得实惠还可以去救济别人呢!

在庞统的劝说下,刘备决心挥师入川。那么伏龙、凤雏两位先生,是都带了去,还是带一位去呢?在这个问题上,人家诸葛亮早替刘备想好了!

大家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意取西川”一章当中,有个特别意味深长的小段落。

刘备在听完庞统的一番道理后,做恍然大悟状,说:“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

大家注意,刘备和庞统商量取西川的事情,诸葛亮是没有参加的,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刘备把诸葛亮请来以后,您猜孔明先生对取西川怎么说?他说的是:“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

大家注意,别人说的是进取的事情,孔明先生说的是看家的事情。刘备说,“那正好,我带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你带人看家吧。”孔明就欣然应允。说到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下了,各位,孔明主动要求看家,其实不光是从军事出发的一种战略眼光,更是从人事出发的一种人才策略。这个策略就叫做分槽喂马。

什么是分槽喂马的策略呢?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说农场里有个老先生,养了两匹千里马,准备卖钱。结果养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两匹千里马不吃草不吃料,浑身掉膘,而且身上还有伤痕,这下子老先生可急了,有问题找专家,赶紧把马博士请来了。马博士来了一看,说:“你这个不对啊,哪有你这么养马的!”

老爷子问为什么不对,马博士说:“这千里马本事大,脾气急,互相不服,在一起吃草的时候,互相争抢,你踢我咬,不但不上膘,还会受伤。你呀,一定要把食槽分开,一分为二,中间隔开,让他们一人一个空间,各吃各的,保证没几天就膘肥体壮。”果然,按照马博士的方法去做,没几天两匹马膘肥体壮,卖了好价钱。这个策略就叫做:不要让两匹千里马一个槽吃草,不要安排两个能人同时做一件事。如果安排他们同时做一件事,他们明着不争暗里争,就算他们自己不争,他们的下属、他们的粉丝还要争呢!所以一定要把他们分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大家注意,《水浒传》中也有这种智慧。你看,每次开兵打仗,都是宋江带吴用领一支人马,卢俊义带朱武领另一支人马。这就叫做两匹千里马不要在同一个槽头吃草,两个英雄不要同时做一件事情。管理智慧箴言两匹千里马不要在同一个槽头吃草,两个英雄不要同时做一件事情。

大家注意,这个策略还有另一半。话说农场的老爷子把马卖了,养了两只小猪,本来准备养肥了卖钱,结果过了些日子就发现,这两只小猪也不吃东西,日渐消瘦。老爷子就急了,有问题找专家,就把朱博士给请来了。朱博士来了就急了,说你糊涂啊!猪圈又不是你们家客厅,你打什么隔断呢?老爷子说马博士让我分着养的,朱博士说,不对,别听他的!你一定要把隔断去掉,食槽合起来才行啊!老爷子就问了,这是为什么呀?朱博士说,你没听说吗?一个猪不爱吃,两个猪争着吃,三个猪抢着吃,一群猪往死里吃。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增加他们的食欲,促进他们的成长啊!老爷子一拍大腿说,嗯!有道理啊!果然,合了食槽后,小猪吃东西你追我赶,没几天,膘肥体壮又卖了好价钱!老爷子卖了钱,开始反思了,两个专家,一个说分,一个说合,那到底是分还是合呢?想不出来怎么办?最后开了一个猪马论坛,经过讨论,专家得出了一致结论——看对象。

对于不能干也不想干的员工,一定要让他们好几个人负责一个任务,在竞争中促进他们成长;而对于能干又想干的千里马型的员工,就得把他们分开,让他们一人一摊活。这个策略就叫做分槽喂马,合槽喂猪。

诸葛亮主动要求留守,把进川的任务留给庞统一个人担当,这个做法是非常有技巧的。一方面从战略上考虑,需要有人留守看家;另一方面从人事上考虑,选择和庞统分开,各管一路,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实现整体目标作贡献。

有才华的人性格往往怪异。庞统是不爱做小事的人,法正心胸有点窄,还有一个才子在刘备的团队中也属于相当另类的人,此人叫刘巴。刘巴的特点是心高气傲瞧不起人,而且直接瞧不起的就是刘备本人。对于这样比较傲慢的才子,诸葛亮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引出了诸葛亮的第三个人才策略,叫做筑巢引凤。

策略三筑巢引凤

刘巴,字子初,零陵人,少有才名。荆州牧刘表屡次要聘用他,都被拒绝了。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到了荆州,和刘备对峙,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地方才子,投奔刘备的非常多,唯独刘巴比较另类,舍了刘备却投了曹操。

刘备对刘巴有五恨,这第一恨就是当荆州人才人人俯首、个个归心的时候,刘巴却舍弃自己,投奔曹操。

这第二恨是:刘巴不光自己投奔曹操,而且还代表曹操到南方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企图抄刘备后路,幸好火烧赤壁,曹操战败北归,刘巴才没有得手。

这第三恨是:曹操失败以后,刘巴正好在零陵,诸葛亮当时也在零陵,孔明比较大度没有记恨刘巴,而是捐弃前嫌,写信给刘巴希望说服他归顺,结果被刘巴断然拒绝。史书记载:“先主深以为恨。”

这第四恨是:后来,刘璋迎刘备入川,这个时候刘巴已经成了刘璋手下,他又站出来和刘备作对,说刘备是枭雄,来了就要出问题。等到刘璋派刘备去葭萌关抗击张鲁,刘巴又阻止说:“如果让刘备讨伐张鲁,就是把老虎放到山林里啊。”

这第五恨是:刘备包围成都,很多人想归顺,刘巴却支持刘璋拼死一战!

刘备手下恨刘巴的人可不在少数。占领成都以后,刘备生怕手下人要了刘巴的性命,提前在军中下令,“有伤害刘巴性命的,要全家抵命。”后来刘巴终于归降。

在所有三国人物里边,能这样完全彻底、义无反顾地和刘备对抗到底的人才,恐怕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连刘备自己都很纳闷,想不明白刘巴为什么这样反对自己。

后来有一件事情让刘备终于找到了原因。有一次,张飞和刘巴套近乎,来见刘巴,刘巴居然大模大样地往那里一坐,根本就不搭理张飞,张飞十分愤怒。

诸葛亮对刘巴说:“张飞虽然是军人,但是敬慕您刘先生。现在我们主公收合文武,以定大事,团结一心是很重要的。您先生应该别那么清高,也和他们交往交往啊。”

刘巴却傲慢地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怎么能和这些粗人大兵共语呢?”

大家注意,在汉代,读书人是很清高的。他们往往瞧不起出身贫寒的普通人,更瞧不起舞枪弄棒没有什么文化的军人。

从对张飞的态度中,我们看出来了,刘巴之所以这么反对刘备,原因很简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看不上刘备出身卑微,还有就是没有高学历。

就是这么一个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刘巴,诸葛亮却十分推崇他。史书上说,亮曰:“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对于刘巴这样的人该怎么管呢?刘备给了宽容、给了待遇、给了职位,但是刘巴仍然不为所动。

我们经常听身边的人说,“在一起这么久了,我把心都掏给他了,他怎么就不感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了解一个人就是了解他的需求,感动一个人就是满足他的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这个人自然就会死心塌地跟你在一起。

管理智慧箴言

了解一个人就是了解他的需求,感动一个人就是满足他的需求。

那么像刘巴这种清高的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从一个典故中看到奥妙。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一个典故,说惠子相梁,就是说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怕它抢食,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学那个猫头鹰,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听后很惭愧。

在这个典故当中,庄子就是清高才子的典型代表,他把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看得和腐败恶心的臭肉一样,根本不屑一顾。他需要的是梧桐树,是竹子的果实和清甜的泉水。

什么是梧桐树?就是有意义的职位和崇高的事业;什么是竹子的果实和清甜的泉水?就是清廉、恬淡而充实的生活。

刘巴也是这种人,他需要的不是感情,不是职务。刘巴这种才华横溢、清高自持的人才,最需要的是一份能充分发挥才能,让他感到有意义的事业,这个叫做筑巢引凤,即用一份有意义的事业留住人才。

诸葛亮对刘巴这种人才的基本策略就是:“抬起来,不打扰。”首先把他放到自己最擅长的岗位上去,充分发挥,放手使用。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巴在蜀汉政权里先担任了尚书,后来在法正去世后,又担任了尚书令的高官,主要负责政府工作。那有人就说了,刘巴以前和我们那么作对,万一给了他职务,他乘机造反搞阴谋怎么办?其实刘巴这样的人,不是阴谋小人,有问题也会爆发在当面,所以根本不必担心他搞小动作。你越信任他、尊重他,他越不会做出格的事情。而且,一旦把老百姓的事情交给他,他就算辜负领导,也绝不会辜负事业、辜负老百姓的。

其二,就是让刘巴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三国志》上说:“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就是说蜀汉立国,相关的重要文件全是刘巴写的。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蜀汉立国,是诸葛亮一手操持的,孔明文笔又那么好,肯定重要文件都是孔明先生自己写的,其实根本不是。

为什么让刘巴写呢?让刘巴写有三个好处:

一是吸引人才,刘巴是清高的大才子,由他来写,可以吸引更多平时吸引不来的人才,加入蜀汉事业。

二是显示胸怀,连刘巴这么死硬的对手,最后都为蜀汉写立国文书了,你看看,我们的事业是多么有号召力啊!

三是增加投入,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刘巴,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就能提升他对我们事业的认同,他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刘巴这样的干部,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不喜欢平时你来我往的应酬。

今天,很多人都喜欢下班以后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吃饭啦,喝茶啦,结伴自驾游啦,或者小饮几杯,或者去高歌一曲,这样一来,生活丰富多彩了,彼此的感情也融洽了。

但是,像刘巴这样的人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应酬。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活方式。作为领导,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不可以强求。

这一点,孙权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三国志》裴注记载,曾经有一次,张昭和孙权议论刘巴,张昭说刘巴这个人太傲气,看不上别人,连张飞这样的大人物都敢怠慢,太过分了一些。

孙权却说:“要是让刘巴结交俗人,取悦领导,他还能被称为高士吗?”可以说,孙权说到点子上了。

狼行成群,虎行落单。凤凰的巢穴就是要高一些,不和其他的鸟混杂。高人,往往也是人际关系比较淡薄的人。我们切不可一味强求,更不能以他不爱参加应酬为依据,就评价他为人处世有问题。

诸葛亮准确地抓住了庞统、刘巴这样的特殊人才的特殊心理,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刘备要进兵西川,新的问题就产生了:西川道路崎岖,山川险要,而且没有敌人的兵力分布图,怎么办?进川之前,最需要的就是一张详细的西川地形图。人要走运的时候,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就在刘备和诸葛亮、庞统等人开始惦记西川的时候。地图自己送上门来了。

有人说了,地图又没有长腿,它是怎么自己送上门的呢?这就引出了诸葛亮的第四个人才策略,叫做躬身接水。

策略四躬身接水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佳话,话说常胜将军赵子龙这一天忽然接到将令,派他前往许昌过来的路上去接一位贵客。子龙将军纳闷呀,曹操刚被我们打败,从他那里能来什么贵客呢?孔明先生交代说是西川来的,子龙就更纳闷了,西川来的客人,怎么会从许昌那边过来?这个道绕得也忒远点了。

赵云带着满腹狐疑,带了五百军马,来到了荆州边界,专等贵客到来。那个年月,通信手段不发达,根本没有我们今天的手机,打个电话说我到涿州啦,还有半小时进北京,你在西客站南广场等我啊。这多简单。可是那个年头没有这些,根本没办法和客人联系,只有一个字——等!

赵云耐心等了几日,忽然前边报信的军校来报,客人来了。赵云急忙整顿身边五百军马,整整齐齐列开阵势,自己则催动胯下马往前边迎上来。

赵云见的人可以说是不少了,但是见到对面来的这个人,还是被惊了一下。只见这个人生得五短身材,身高不满五尺,赵云身高八尺,对方只有赵云的一半多一点,往脸上看,长得尖脑袋窄脑门,鼻子朝天牙齿外露,样子有点滑稽,活脱好像《封神演义》里边的土行孙。

不过赵云是有分寸的人,虽然被对方的样子给“雷”了一下,依然规规矩矩下马插手行礼。您猜这个来人是谁?是什么人能让赵子龙这样恭恭敬敬呢?

这个人可了不得,他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对刘备集团后来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的名字叫张松,字永年。这次张松其实并不是到荆州来见刘备的,而是到许昌去见曹操的。他给曹操带去了两份厚礼,一份是刘璋送给曹操的,刘璋为什么要送礼物给曹操呢?因为汉中张鲁要起兵攻打刘璋,刘璋希望能借助曹操的势力对抗张鲁。另一份礼物呢,则是张松个人给曹操准备的。有人说了,张松和曹操是旧相识吗?不是!是同乡、邻居、大学同学吗?也不是!那张松大老远给曹操准备什么礼物呢?这个要从张松目前的处境说起。

张松是个有才华有大志的人,比较有野心,但是在刘璋手下只做了一个小小的谋士,他很不甘心,而且他看到刘璋这个人软弱无能,没什么出息,跟这样的领导混,能有什么前途呢?在大树下边,至少能长成小树;在小草下边,只能长成苔藓。张松下定决心要跳槽,另投高人,寻求更大的发展,他相中了曹操。为了获得曹操的认可,他给曹操准备了一份大礼,什么大礼呢?就是整个西川的军事地形图。

各位,这个图的意义非同小可!当时的西川,地形复杂,道路艰险,加上刘璋父子经营多年,可以说易守难攻,很多地方别说打仗,连进攻的路都找不到。有了这张军事地形图,就可以减少很多周折,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占领西川。

张松表面上是刘璋的使臣,给刘璋做说客,其实是带着地形图这份大礼,给自己做说客。他满以为曹操会热情接待自己,没想到,竟然在许昌受到了空前的冷遇。曹操因为张松相貌丑陋、态度傲慢,根本就不理睬张松,最后还给张松来了一个乱棍打出!

张松本来是抱着热火罐来的,结果什么都没捞到,反而白白遭受了一番侮辱,用老百姓的话说,真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张松又气又恨。于是他带着地形图决定到荆州碰碰运气。这一下他可来着了。

在饱受了一番冷遇以后,猛然见到赵云的热情迎接,张松心里真有点感动了。

赵云对着张松插手施礼说:“我奉主公刘玄德之命,特来迎接先生。想必您一路鞍马劳顿,一定也饿了,在下略备了酒菜,请先生先吃一点再走吧。”说罢,有军士跪奉酒食,赵云双手敬上美酒。张松美美地来了一顿野餐,感觉那叫一个舒服啊。

吃好后,赵云陪着张松继续赶路,天黑时分来到荆州馆驿门外。张松正要下马,只见对面闪出一员大将,在张松马前施礼,说:“关云长奉大哥将令,特来迎接先生大驾,请您下榻安歇。”张松抬眼往关羽身后看,只见驿馆内外悬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见张松下马,对面立刻鼓乐齐鸣,百十号人夹道站立,齐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这是国宾级待遇啊!

如果说刚才见赵云的时候,张松的心里是那叫一个舒服;那现在见到关羽时,张松的心里已经升级为那叫一个热乎了。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张松踩着鼓乐声,跟驾云一样走进了馆驿。这一宿觉睡得很,张松在梦里乐醒了好几次。

第二天吃了早点,刘备引着诸葛亮、庞统亲自来接张松,一直接到帅府,分宾主落座,接着又是大排筵席。酒席宴上,刘备、诸葛亮等人只说闲话,谁也不提起西川之事。

倒是张松有点忍不住了,他有意引导刘备说起西川之事,但是每次都被刘备用言语支吾了过去。张松怀里揣着宝贝地形图,就如同一个足了月份的孕妇,就等着人家来接生,可偏偏这些人谁也不出手,你说急人不急人。

如此一连三日都是每天宴席,谁也不提西川之事。张松告辞要走,刘备带着诸葛亮等人到十里长亭设宴送行。这次刘备发挥了自己的长项,他举着酒杯说:“三天时光转瞬即逝,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相见”说着,禁不住潸然泪下。

此刻张松内心所有的徘徊和疑虑都被眼泪融化了,他一咬牙一跺脚,终于主动献出了西川的地形图。刘备略展一看,上面地理行程、道路远近、山川险要、府库钱粮,写得是清清楚楚。刘备拱手说:“先生啊,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说罢作别。孔明命关云长等护送数十里方回。

一出张松献地图的大戏,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各位,从派人去成都打探到张松去许昌,到安排人远接近迎,再到准备宴会,照顾生活,一直到最后安排关羽把张松送走,诸葛亮在这出戏中扮演了总导演的角色,用了三天时间,赢得了西川奇才张松的信任和忠诚,而且还得到了宝贵的地形图,最后张松为刘备入川献出了生命,这是后话。

为什么这么短短的三天时间,刘备集团就能赢得张松如此的忠诚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张松这个人的心理和一般人可不一样,他自幼貌丑,饱受别人的冷眼和奚落。长大以后,虽然发奋学习,饱读经典,练成了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本事,但是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可以说张松的心一直是压抑的、蜷缩的,他一直渴望能顶天立地站起来,能得到周围人的尊重甚至敬仰。他之所以献图给曹操,就是希望能从曹操那里获得这些东西。但是曹操给他的只有和过去一样的冷落和蔑视。

就在张松最苦闷的时候,刘备出现了,带来了张松最需要的东西——尊严,张松一下子就被征服了。这个现象就叫做需求驱动,也就是说一个人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最能打动他的东西。

诸葛亮准确地抓住了张松的心理,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同时,诸葛亮还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策略,就是如何从别人那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怎么做呢?一个字——敬。在人才面前低姿态,是刘备或者诸葛亮共同具备的一个非常一致的优点。

关于低姿态,我想做一个比喻。一个茶杯,要想从茶壶里得到水,杯子的位置就一定要比茶壶低。即使是七宝夜光杯,要想从破瓦壶里得到水,杯子的位置也要比壶低!

管理智慧箴言

一个茶杯,要想从茶壶里得到水,杯子的位置就一定要比茶壶低。

做人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学到东西。如何做到呢?就是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只有低姿态一些,才可以得到更多,学到更多。假如我们一上来就觉得,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他说的这些我全懂,我比他强多了。这样的话,就无法从对方那里学到任何东西。骄傲使人停顿甚至退步,道理就在这里。

世界上有很多墙,有墙的地方一定也会有门。什么人过不去这个门呢?就是那些把自己看得很高很大,成天趾高气扬的人,他们一定过不去这个门,而且还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

做人做事一定要懂得低姿态。面对石墙,躬下身来,能从门中顺利通过;手拿茶杯,躬下身来,能接到清香的茶水。低姿态,是一种境界,也是一份智慧。刘备得到地图靠的就是这个。

有了诸葛亮、庞统的鼎力相助,加上张松为内应,地图做向导,刘备终于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不过,占领西川谈何容易,西川之地,刘璋父子经营多年,百姓归心,文臣武将能人辈出,要占据西川,首要的不是占地盘,而是收拢人心。那么,诸葛亮是如何运用赏罚策略收拢人心的呢?请看下一讲。